羊藍舌病

羊藍舌病

藍舌病是以昆蟲為傳染媒介的反芻動物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主要發生於綿羊,其臨床特徵為發熱、消瘦,口、鼻和胃黏膜的潰瘍性炎症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羊藍舌病
  • 發病群體:綿羊
  • 臨床特徵:發熱、消瘦
  • 預防治療:加強冷凍精液的管理
症狀,病原,流行病學,病變,診斷,預防治療,治療,

症狀

潛伏期為3~8d病初體溫升高達40.5~41.5℃,稽留5~6d表現厭食、委頓,落後於羊群。流涎,口唇水腫,蔓延到面部和耳部,甚至頸部、腹部。口腔黏膜充血,後發紺,呈青紫色。在發熱幾天后,口腔連同唇、齒齦、頰、舌黏膜糜爛,致使吞咽困難;隨著病的發展,在潰瘍損傷部位滲出血液,唾液呈紅色,口腔發臭。鼻流炎性、黏性分泌物,鼻孔周圍結痂,引起呼吸困難和鼾聲。有時蹄冠、蹄葉發生炎症,觸之敏感,呈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膝行或臥地不動。病羊消瘦、衰弱,有的便秘或腹瀉,有時下痢帶血,早期有白細胞減少症。病程一般為6~14d,發病率30%~40%,病死率2%~3%,有時可高達90%。患病不死的經10~15d痊癒,6~8周后蹄部也恢復。懷孕4~8周的母羊遭受感染時,其分娩的羔羊中約有20%發育缺陷,如腦積水、小腦發育不足、回溝過多等。
山羊的症狀與綿羊相似,但一般比較輕微。
牛通常缺乏症狀。約有5%的病例可顯示輕微症狀,其臨床表現與綿羊相同。

病原

藍舌病病毒(Blue tonguevires)屬於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環狀病毒屬(Orbivirus)。為一種雙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組由10個分子質量大小不一的雙股RNA片段組成。已知病毒有24個血清型,各型之間無互動免疫力。羊腎、胎牛腎、犢牛腎、小鼠腎原代細胞和繼代細胞(BHK-21)都能培養增殖並產生蝕斑或細胞病變。也可用核酸探針進行鑑定。

流行病學

綿羊易感,不分品種、性別和年齡,以1歲左右的綿羊最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較低,多為隱性感染。
病畜是本病的傳染源。病癒綿羊血液能帶毒達4個月之久,牛,這些帶毒動物
也是傳染源。本病主要通過庫蠓傳遞,綿羊虱蠅(Melphagus
ovinus)也能機械傳播本病。公牛感染後,其精液內帶有病毒,可通過交配和人工授精傳染給母牛。病毒也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
病的發生有嚴格的季節性,多發生在濕熱的夏季和早秋,特別是池塘、河流較多的低洼地區。

病變

主要見於口腔、瘤胃、心、肌肉、皮膚和蹄部。口腔出現糜爛和深紅色區,舌、齒齦、硬齶、頰黏膜和唇水腫。瘤胃有暗紅色區,表面有空泡變性和壞死。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腫。肌肉出血,肌纖維變性,有時肌間有漿液和膠凍樣浸潤。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及心肌、心內外膜均有小點出血。嚴重病例,消化道黏膜有壞死和潰瘍。脾臟通常腫大。腎和淋巴結輕度發炎和水腫,有時有蹄葉炎變化。

診斷

根據典型症狀和病變可以作臨床診斷。為了確診可採取病料進行人工感染或通過雞胚或乳鼠和乳倉鼠分離病毒。也可進行血清學診斷。血清學試驗中,瓊脂擴散試驗、補體結合反應、免疫螢光抗體技術具有群特異性,可用於病的定性試驗;中和試驗具有型特異性,可用來區別藍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採用DNA探針技術。
牛羊藍舌病與口蹄疫、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惡性卡他熱、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水皰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處,應注意鑑別。

預防治療

⑴藍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間無互動免疫性的特點,使免疫接種產生一定的困難。如需免疫接種,應先確定當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選用相應血清型的疫苗,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弱毒疫苗接種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時對胎兒有影響,導致母羊流產。運用時應加以注意;
⑵嚴禁從有本病的國家、地區引進羊只;
⑶加強冷凍精液的管理,嚴禁用帶毒精液進行人工授精;
⑷放牧時選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濕地過夜,以減少感染機會;
⑸定期進行藥浴、驅蟲,控制和消滅本病的媒介昆蟲;
⑹在新發生地區可進行緊急預防接種,並淘汰全部病羊。

治療

國浩羊肽樂配合刀豆素混合注射,一天一次,連用1--2天;對母羊已經懷孕的要每天按照治療量注射兩次;針對病程較長的羊,可以適當的配合抗生素一起分點注射。
對疑似的病羊加強護理,避免烈日、風吹、雨淋,給予易消化飼料。用消毒劑對患部進行沖洗,同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預防繼發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