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眼花

羊眼花

菊科多年生草本,無莖,具有藥用價值,可入藥。主治清熱解毒、托毒生肌,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發熱、惡寒諸症、瘡瘍膿出不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無莖。
葉多數密集於根頸上,開展成徑8-25稀達35厘米的蓮座狀葉叢。外層葉較大,長圓形或長圓狀舌形,長4-16厘米,寬2-3.5厘米,有不明顯的波狀齒,下部漸狹成長2-3.5厘米的具翅的葉柄,頂端鈍,質薄,兩面被疏細毛,下面沿凸起的中脈密生白色附貼長節毛並有散生的腺毛,側脈5-6對;內層葉較小。
頭狀花序徑1.5-3厘米,無或有長2-3厘米而被密毛的花序梗,8-20個密集成半球狀較葉為短的團傘花序,無總花序梗。總苞半球形,徑1.2-1.5稀2厘米;總苞片多層,外層線狀披針形,長7-9毫米,頂端尖,被密毛,上端外折;內層線形或狹線形,長12毫米,較狹,膜片狀,直立,頂端漸尖,紫色,有短緣毛。舌狀花黃色,較總苞片稍長,無毛;舌片線狀長圓形,有3淺齒,管部與舌片近等長,且與冠毛等長;管狀花長約9毫米,較冠毛稍短。冠毛紅褐色,有多數微糙的毛。
瘦果圓柱形,長1.5-2毫米,有縱肋,褐色,被紅黃色微伏毛。
花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針葉林下、石礫坡地及高山岩石上,海拔1700-35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伊朗、蘇聯土庫曼、阿富汗至我國新疆西部和西北部。

主要價值

花序:理氣止痛,開胃驅蟲。
【考證】:始載於《甘肅中草藥手冊》。
【功效】:清熱解毒、托毒生肌。
【主治】: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發熱、惡寒諸症、瘡瘍膿出不淨。
【別名】:線葉紫菀(《甘肅中草藥手冊》)、狹包紫菀(《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性味歸經】:微苦,寒。入肺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酒調敷患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河北、山西、甘肅、青海、四川。
【拉丁名】:Aster farreri W. W. Smith et JF. Jeff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