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坪村(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羊坪鄉羊坪村)

羊坪村(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羊坪鄉羊坪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羊坪村隸屬永勝縣羊坪彝族鄉,是羊坪鄉政府所在地,到羊坪鄉為土路,交通方便,距永勝縣16.2公里上羊坪、劉家社、麥架坪等1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04戶,有鄉村人口2460人,其中男性1285人,女性1225人。其中農業人口2510人,勞動力1365 人。該村是純彝族居住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羊坪村
  • 所屬地區:永勝縣羊坪彝族鄉
  • 政府駐地:羊坪鄉政府所在地
  • 人口:2460人
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 ,無路燈。全村有605戶通自來水,有1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6%)。有62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3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69.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76戶(分別占總數的49.12%和44.16%)。該村到鄉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6.2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4輛,其中農用車有33輛。全村有1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7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34人,參合率93%;享受低保23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人畜混居的農戶625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中心國小中心國小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532.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23.04萬元,占總收入的79.5%;畜牧業收入109.1萬元,占總收入的20.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13頭,肉牛55頭,肉羊520頭)。農民人均純收入212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洋芋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3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0.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白芸豆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藥材種植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25戶,共鄉村人口2510人,其中男性1285人,女性1225人。其中農業人口2510人,勞動力 1365 人。該村是純彝族居住地。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34人,參合率93%;享受低保23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人畜混居的農戶625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 所,校舍建築面積1212平方米,擁有教師26人。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03 人,其中小學生344人,中學生159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6人,少數民族黨員46人,其中女黨員8人。
村兩委班子由支部書記1名、支部副書記2名、村主任1名、村副主任2名組成,村委會下設16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51人。

人文地理

羊坪彝族鄉羊坪村委會住著勤勞、善良、勇敢的羊坪彝族人民,共同延續著涼山的傳統文化,無論是世事人情,還是風俗習慣,都融匯著迷人的故事。
一、以木為主的住宅房屋
彝族原為遊牧民族,以放牧為主,隨著種植業的不斷發展,並成為主業後,逐步定居下來。喜歡在依山傍水、林木環繞、風景優美的地方修建房屋。村落以幾戶、十幾戶為最常見,比較分散。住房有兩種:土牆木頂、木牆木頂(木板房),現在已發展為土牆瓦頂結構的房子。其中木板房是彝族住房的代表,又名黃板房,彝稱“師伊”,全用木板築成。高一丈(3m)有餘,用圓木作柱,木樁作牆,四壁用竹木籬笆排扎而成。屋頂用簿木板分前後三路橫排重疊覆蓋,以石壓面,不用釘。
室內用竹籬笆間隔,分為左中右三間,中為堂屋,開有大門,中央設有火塘,火塘中立有三塊石磚,用以支鍋,稱為鍋樁,火塘主要用於燒飯、取暖、照明等,火塘內火種終日不滅。在火塘兩側各墊一張竹篾席,俗稱篾折笆,彝稱“瑪覺”,人坐其上,主人坐左邊,客人坐右邊,不宜坐錯。篾席既是坐著休息之所,又是一家人吃飯的餐桌,該間集廚房、客廳於一體。左為主人內室,彝稱“哈庫”,是用來存放貴重物品及供奉祖靈之所,不容外人進入。右為存放糧食、石磨等物品的儲藏間,彝稱“嘎怕”。正房下側為畜廄,院子四周用高1~~2m的木柴排紮成圍牆,俗稱“籬笆柴”,整個房屋別具一格。
二、多彩的服飾
彝族服飾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民族風格。男女老幼各有特色。
女裝:少女頭梳獨辮,戴頭帕,壓紅頭繩一根,裙子為兩節裙,上筒下褶,紅白相間,多用素色。當女孩成年時(年滿12~~13歲),舉行換裙儀式,彝稱“陝拉爾”。已婚末生育前的女子象少女一樣戴頭帕,生育後的女性將頭帕換成八角布帽,其形狀似一囗鑼鍋,因而俗稱“鑼鍋帽”, 彝稱“俄爾”。
成年女性上衣彝稱“依底”或“依比”,有對襟大袖、大襟小袖、對襟多扣領褂等3種,對襟大袖上衣多用黑色絨布料縫製,對襟領褂則選用色彩鮮艷的布料縫製成背心狀,無領無袖。
成年女性下裝穿三節彩裙,裙式腰小擺大,中部為直筒狀,上部是腰,下部成皺褶,其特點就是在於下節的層層皺褶,熟稱“白褶裙”。青年女子彩群對比強烈,多選用紅、黃、翠綠、粉紅、玫瑰紅等與白色相間拼鑲而成,色調絢麗鮮目。中老年婦女的彩裙也很漂亮,但色彩素淨淡雅一些,多以黑藍及天藍與白色相間拼鑲編縫而成。
男性服飾:兒童不包頭巾,留撮頭髮“天菩薩”於腦門。成年男子用長約6米左右的黑布包頭,俗稱“套頭”,彝稱“俄提”。上裝內衣多為對襟領白布褂衫,外衣為對襟短尾矮領,布料為黑藍兩色,紐扣奇特排列密實而整齊,典雅大方,獨具風采。下裝多採用黑、藍兩色布料的大襠褲,其特點是襠大、腳口大。
披氈是彝族的又一奇特服飾,用羊毛桿制而成,為防寒、御冷之用。有單披、雙披2種,單披稱“瓦拉”或“荷薄”,形似一口銅鐘;雙披稱“架什”,形似斗蓬。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隨身攜帶不離,白天披之禦寒,夜晚當被暖身,平時即能防雨又能避日。
三、神奇的婚俗
彝族的婚俗獨特而有趣,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一般有以下幾個程式:
1、換裙子:彝話叫“陝拉爾”。
彝族向來有指腹為婚的習俗,當少女長至12—13歲時,還沒有婚配或出嫁就象徵性的給姑娘舉行一次出嫁儀式換裙子(又叫梳頭)。它標誌著姑娘已經進入青春期。如果姑娘已經婚配或出嫁,這一儀式就不另舉行。
2、看膽就是訂婚,彝語叫“吾冉姆”。
它是卜定吉祥禍福和婚姻美滿與否的重要標誌。當男方家托“畢摩”算好年庚後,請媒人背上一壇酒到女方家去訂婚,女方家看年庚合適後,立即殺一頭小肥豬,取出膽囊,若膽汁多而飽滿就認為是吉祥幸福的徵兆,是一樁美滿的煙緣,主客皆大歡喜,商議聘金並認可後支付部分聘金,就算訂下了這門親事,沒有充分的理由不得毀約。若膽小而乾癟,就認為是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得不到上天的認可,這樁婚姻即告吹。
3、提親:彝語叫“媳爾”。
主要是男方向女方商定並擇定接親吉日的儀式,由男方請上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背一壇酒,帶上訂婚的聘金,上女方家去提請。
4、結婚:
到了婚期,男方家就請兩個機智勇敢、行動敏捷的小伙子,備上一匹裝飾得五彩繽紛的馬,馱著新娘的一套嫁妝,背上一壺酒,按約定接親吉日前去迎親。迎親者彝語叫“廂姆”。在女方家,寨子裡的姑娘們為了不讓自己的夥伴輕易地被接出村外,一起出謀劃策,商量如何阻攔整治兩個迎親者。夜晚,兩個迎親者被拒之寨外,困在山村野外,沒得吃、沒得喝,挨凍受餓苦不堪言,婦女們則為之拍手稱快。第二天雞叫頭遍後,兩個迎親者從山上悄悄下來,避開婦女們,用石頭在主人家板壁上狠狠敲擊幾下,並大聲喊到“喔……木克拖喔哩!”意為通知主人家趕緊起床備馬送新娘上路。喊畢又趕快溜回山上。當東方出現魚肚白的時候,主人家就從屋裡拿出一張篾芭墊在院壩內,讓新娘坐在其上由表姐給新娘梳頭打扮。然後才去山上將兩個迎親者請下山來盛情款待。同時主人家著手安排送親的人們,送親者都是男人,人數越多越顯示娘家的氣派。一切準備就緒,此時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即開始啟程,送親的人或騎馬或徒步,簇擁著新娘,伴隨著初升的太陽,浩浩蕩蕩前往婆家去,不論路程遠近,只能待日落才能進入婆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920.6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口比較多,耕地較少,經濟不發達,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的陳舊思想還是比較嚴重,在發展新產業方面不易接受,缺乏大量的資金髮展特色產業和教育事業。。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畜牧業,引進優良品種,進一步重視教育,招商引資,為羊坪鄉的發展開一個有好有快的頭,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在“十二五”期末,力爭使全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345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