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水道

羅馬水道

羅馬水道(Roman Aqueducts) 是指古代羅馬帝國城市供水系統的輸水槽。古羅馬城在公元1世紀已有較好的供水系統,歷代花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保證了羅馬城的用水,對城市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馬水道
  • 外文名:Roman Aqueducts
  • 釋義:古代羅馬城市供水系統的輸水槽
  • 工程構成磚石結構
  • 影響世界最早的排水水道之一
  • 學科:水利工程
簡介,建設作用,簡史,工程構成,

簡介

羅馬水道(Roman Aqueducts) 是指古代羅馬帝國城市供水系統的輸水槽。古羅馬城在公元1世紀已有較好的供水系統,歷代花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保證了羅馬城的用水,對城市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設作用

羅馬水道在水源的開發、調蓄、分引、輸水和保證城市用水方面均有顯著成就。泉水和鑿井汲水是羅馬水道的主要水源,大多分布在郊外,當水源不足時,由若干泉、井的水量匯集於水庫內,再向水道供水。據稱當時羅馬城有11條供水乾渠通往城內,著名的如阿皮亞水道。羅馬城的供水乾渠是從郊外水源地用高架水槽引至城內,城內配水管道遍布於街道、小巷,供人民生活飲用、洗滌、沐浴等需求及消防用水。羅馬水道向城區供水,由其管理機構向用水戶按人頭徵收水稅。

簡史

世界最早的排水水道之一是在羅馬建成的。公元前6世紀,羅馬城使用岩石襯砌的渠道系統,將暴雨徑流從羅馬城排除。渠系中最大的一條渠道的截面為3.3m×4m,從古羅馬城廣場通往台伯河,稱“最大下水道”。這個渠系在進行擴建時加了封蓋。

工程構成

羅馬水道的輸水槽大部分為磚石結構。水道上層是磚砌渠道,渠寬約0.6m~1.0m,高約1.6m~2.6m,水渠斷面多呈長方形,渠道一般設有蓋板,每間隔80m左右留一個氣孔或觀測孔;水道下層為拱式乾砌石架渡槽。有些輸水槽還有上下重疊的兩三層渠道,輸水至城內。城內的分引水管道遍布街巷,水管有鉛管、陶管等,形成羅馬城較完整的供水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