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協定

1935年1月7日,法國外長賴伐爾與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在羅馬簽署了一系列改善兩國關係的協定和檔案,統稱羅馬協定。該協定是在納粹德國的威脅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締結的,法國的目的在於通過與義大利接近來強化法國在歐洲的軍事同盟體系、孤立納粹德國;而義大利則是要藉機實現其在非洲擴張的野心。因此,在談判的過程中,當時非洲惟一保持獨立的國家衣索比亞,成了法意秘密交易的犧牲品:法國允許義大利在衣索比亞自由行動;而義大利則答應法國實行共同的對德政策。羅馬協定的締結惡化了當時的國際形勢,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導致了1935年秋意埃戰爭的爆發。本文試圖利用國內較為罕見的法國政府外交檔案等原始資料,通過對羅馬協定締結的背景、過程和內容等方面進行的考察,深入探討並揭示該協定與意埃戰爭爆發之間的內在聯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馬協定
  • 時間:1935年1月7日
  • 參與國:義大利、法國
  • 參與人:墨索里尼、賴伐爾
法意接近的緣起,法意談判與衣索比亞問題,羅馬協定的締結及其內容,

法意接近的緣起

法意羅馬協定的締結源於法國制衡納粹德國的政策需要。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台後積極擴充軍備,並因此於10月退出國聯和國聯主持的裁軍大會。面對德國形勢的惡化,法國人急於控制局勢的發展。1934年4月17日,法國政府公開聲明:“法國正式拒絕承認德國重新武裝的合法性,由於德國重新武裝……法國今後將通過自己的手段保障自己的安全。”法國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擴大一戰後它在歐洲建立的軍事同盟體系,來遏制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因而所謂“自己的手段”實際上就是尋找新的盟友以加強已有的軍事同盟。與義大利接近乃是法國實現上述外交目標的重要步驟之一。
事實上,在4月 17日聲明發表後僅過兩天,法國政府就為改善與義大利的關係作出了姿態:4月20日,法國外長巴都照會義大利政府,表示一旦法意在歐洲普遍安全問題上達成諒解,法國將立即開始考慮解決法意矛盾及簽訂友好仲裁條約。此後,法國商業部長與法國退伍軍人代表團又先後赴義大利訪問,為法意接近鋪路。5月25日,巴都在眾議院明確表示:“法國與義大利並不是不可能在一種誠懇、忠誠而又明確的緩和中合作的。”
對於法國親近的表示,義大利反應積極。不過與法國不同,它的主要目的不在於如何遏制德國,而是在於如何藉機吞併衣索比亞。義大利圖謀衣索比亞的野心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後期,義大利就曾發動過征服衣索比亞的侵略戰爭,但由於1896年阿杜瓦戰役的慘敗,義大利的圖謀沒有得逞。一戰後,隨著法西斯勢力的上台,武力吞併衣索比亞的野心又開始膨脹。但由於戰後英法勢力已經滲入衣索比亞,並且都擁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如法國控制著衣索比亞港口吉布地到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運營,這意味著義大利要想獨吞衣索比亞,必須事先獲得英法的認可。對此,墨索里尼在1933年1月就曾明確表示,“只要我們在歐洲得到絕對的授權”,“在衣索比亞採取一場類似戰爭的行動”,將可以確保征服計畫的成功。因此,法國政策的調整無疑給義大利實現其侵略野心提供了一個求之不得的機會。
然而,由於法意在殖民地問題上遺留很多歷史問題,這使兩國接近初期進展緩慢。直到7月,納粹分子刺殺奧地利總理陶爾菲斯引發奧地利危機之後,法意在維護奧地利獨立問題上找到共同點,才使兩國接近的步伐大大地加快:9月1日,墨索里尼正式邀請巴都在10月底訪問羅馬;9月5日,巴都指示法國大使先與義大利方面擬訂討論提綱為出訪作準備;9月 27日,法意會談提綱擬訂;10月3日,巴都將他訪問義大利的日期定在11月4日至11日。但是,由於10月9日巴都在馬賽遇刺身亡,他計畫中的羅馬之行未能實現。不過,法意接近的外交目標最終是由他的繼任者賴伐爾完成的。
賴伐爾在籠絡義大利方面比巴都更加積極主動,當時法國的《共和國報》曾將賴伐爾的外交活動概括為“在多年的誤解與衝突後,恢復與我們的鄰國義大利的友好關係”。在賴伐爾眼中,義大利是連線法國與其東歐軍事盟國的橋樑,在制衡德國的危險方面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法國軍方全力支持賴伐爾的看法,並強調法國一旦與義大利結盟,不但可以把法意邊境的10個師調到法德邊境上來,而且有助於在戰時順利調回法國駐紮在北非的軍隊,這對改善法德軍事力量對比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賴伐爾在10月 9日上任後,把推進與義大利的結盟,列為法國外交的首要任務,並採取了積極的行動。
10月31日,賴伐爾致電法國駐意大使德尚布倫,詳述了法國對意外交的主要立場與目標,並指示他在此基礎上立即與義大利進行談判。電報中,除了對法意兩國在關於殖民地等歷史遺留問題一一做了指示外,還明確提出了法國在以下三個問題上的要求:1.軍備協定,法意應就兩國在德國破壞凡爾賽和約軍事條款時相互磋商達成協定;2.奧地利問題,法、意及小協約國共同保證支持奧地利獨立及不干涉其內政;3.意南關係,希望義大利與南斯拉夫簽訂仲裁與協商條約,談判解決分歧。
11月20日,德尚布倫會見墨索里尼,法意談判正式開始。

法意談判與衣索比亞問題

法意談判期間,衣索比亞問題始終是影響談判進展的關鍵問題之一。早在八九月份雙方最初擬訂談判議程時,義大利就絲毫不掩飾他們對衣索比亞的企圖,將法意在衣索比亞的利益劃分問題,列為談判的重點問題,以至於法國人一開始就預感到衣索比亞問題將會成為談判的關鍵。12月5日發生的瓦爾瓦爾事件,使義大利吞併衣索比亞的野心進一步膨脹,衣索比亞問題也隨即成為法意談判的首要內容。12月6日,即瓦爾瓦爾事件發生的次日,義大利代表蘇維奇向法國大使明確提出了有關兩國在衣索比亞利益劃分的問題,要求法國允許義大利參與吉布地──亞的斯亞貝巴鐵路的經營,並支持義大利在衣索比亞自行修建一條鐵路。此後,又要求法國放棄在衣索比亞的其他經濟利益。12月17日,法國大使德尚布倫向賴伐爾匯報:“對於蘇維奇先生提出,關於我們在衣索比亞放棄經濟利益的形式問題的回應將事關根本利益。事實上,從我們的觀點看,這個回應是談判的關鍵。”
但是,當時法國政府關心的重點並不在衣索比亞,12月15日,賴伐爾在內閣中將法國對意政策的目標概括為以下三點:第一,希望義大利在德國重整軍備問題上支持法國的立場;第二,如果恢復裁軍談判,法意相互支持保留對德優勢,以確保本國安全;第三,法意在奧地利問題上合作。因此,賴伐爾有意將衣索比亞問題作為與義大利討價還價的籌碼,在達到目的之前不肯輕易讓步,致使法意談判在12月下旬一度停滯不前。
然而,此時墨索里尼已經決心動用武力征服衣索比亞。他在12月20日親自起草了一份針對衣索比亞的行動綱領,其中明確指出:義大利行動的最終目的是摧毀衣索比亞的武裝力量並全面征服這個國家。在這種情況下,為使征服衣索比亞的計畫能夠順利實施,義大利急於在法意談判過程中與法國達成妥協。12月25日,墨索里尼對義大利談判代表阿洛伊西說,由於“衣索比亞問題在我們與法國締結一項協定後才算準備就緒,目前有必要使事情進展得快些”。為此,墨索里尼在12月 27日親自召見法國大使,表示義大利同意法國在有關奧地利獨立及德國重整軍備等問題上的立場,但條件是要求法國在衣索比亞問題上作出讓步。對此,墨索里尼明確提出兩點要求:1.要求法國允許義大利參股吉布地──亞的斯亞貝巴鐵路的經營;2.要求法國政府秘密地承諾法國在衣索比亞的經濟利益僅局限於鐵路沿線。法國大使在當天給賴伐爾的電報中寫道:“他(指墨索里尼)對我毫不掩飾地說這一點將是協定獲得成功的關鍵。”由於義大利在主要的問題上滿足了法國的要求,所以法國決定在衣索比亞問題上回報義大利。賴伐爾在12月29日提出一份有關法國在衣索比亞的經濟利益的協定草案,其中同意將法國的利益限制在吉布地──亞的斯亞貝巴鐵路沿線,要求法國大使在此基礎上與義大利談判。
至此,法意談判獲得突破性進展,儘管具體細節還有待於敲定,但法意協定已基本成型,因而賴伐爾的羅馬之行也隨即提上日程:啟程時間定於1935年1月4日。

羅馬協定的締結及其內容

1935年1月4日,賴伐爾如期抵達羅馬。從5日開始,法意兩國談判代表就有關協定的最終文本進行了兩天的討論,其間有關衣索比亞問題的談判曾一度陷入僵局,最後協定是賴伐爾與墨索里尼在6日夜晚進行了絕密的單獨會談後才達成的。1月7日晚8點,法意羅馬協定正式簽字。
羅馬協定是一系列檔案的總稱,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檔案,即《法意共同維護和平的宣言》、《法意關於共同維護奧地利現狀的議定書》、《關於法意在非洲利益的條約》、《關於義大利人在突尼西亞地位的議定書》、《法意保證自由通過曼德海峽的議定書》、《法意關於裁軍問題的議定書》,以及墨索里尼致賴伐爾的兩封信。在這八個檔案中,前四個檔案是公開發表的,主要涉及奧地利問題以及兩國在非洲殖民地僑民和經濟利益等歷史問題,其內容基本上為人所知。後四個為秘密檔案,內容涉及法意就德國軍備問題和衣索比亞問題所作的政治交易,它們才是羅馬協定真正的核心所在。
在四個秘而不宣的檔案中,法國的收穫主要體現在《法意關於裁軍問題的議定書》中。該議定書不但宣布兩國一致反對德國單方面重新武裝,而且還明確規定了兩國在下列兩種情況下所應採取的行動:1.在德國單方面重新武裝的情況下,法意應就雙方將要採取的態度進行協商以便協調行動;2.在形勢允許恢復裁軍談判的情況下,兩國政府應在有關軍備限制的數額方面共同合作,以便能夠確保兩國在彼此公平的基礎上擁有相對於德國的優勢。從這份議定書的內容看,法國不僅在德國軍備問題上的立場獲得了義大利的認同,而且為法意締結軍事同盟作了鋪墊。事實上,羅馬協定締結三天后,法意軍事參謀長會議便開始籌備了。由此可見,法國在拉攏義大利、孤立德國的政策已經初見成效。賴伐爾事後曾得意地表示,他在羅馬得到了巴都所切望而未實現的結果:“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兩人的聯繫已被削弱了;義大利傾向法國了;奧地利的獨立已有保證了;歐洲和平的基礎已奠定了。”為此,大多數法國人都將羅馬協定看作是法國外交的一大勝利,法國參眾兩院先後都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該協定。社會黨領袖布魯姆甚至不無誇張地評價說:“這些公布的協定……是如此的高貴,如此的完美,如此的寓意深遠,以致於即使只有一部分得以實現,人們也會感到高興。”
然而,法國在羅馬協定中取得的成果是靠犧牲第三國的利益換來的──衣索比亞成了法意秘密交易的犧牲品。法意關於衣索比亞的秘密協定是以墨索里尼致賴伐爾的兩封書信的形式表述的,這兩份“必須嚴格保密”的檔案,分別表述了法國所作出的兩點讓步:第一,“法國政府向義大利政府聲明,除了有關自吉布地至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交通相關的經濟利益之外,法國不在衣索比亞尋求其他方面的利益”;第二,“為了便於兩國在自吉布地至亞的斯亞貝巴鐵路利益上更緊密地合作,法意確認該線法國特許公司出讓2500股公司股份給義大利公司” 。
此外,賴伐爾還在與墨索里尼的私下秘密會晤中口頭作出了允許義大利在衣索比亞“放手行事”的承諾。儘管賴伐爾事後辯解說他當時的“全部的考慮就是義大利將只會以和平的方式來利用這個行動自由”,同時極力否認會談中“存在任何可能推動或鼓勵義大利動武的事”,但這並不能否認法國已默認了義大利對衣索比亞存有野心的事實。因為不論賴伐爾允許義大利自由行事的承諾是否意味著認可義大利動武,下列事實都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法國的確將衣索比亞作為外交籌碼出賣給了義大利,而這一點恰恰是日後導致意埃衝突步步升級,直至義大利最終發動侵略戰爭的關鍵一環。1935年底,義大利外交部的一份檔案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實質上,衣索比亞的命運及法國在東非問題上的立場在墨索里尼與賴伐爾羅馬會談結束時就已經決定了。隨著1月7日信件的起草及賴伐爾口頭的保證,法國政府已注定同意義大利為滿足其在東非擴張,及一勞永逸地解決與衣索比亞政府間的任何問題而自由行動了。”
事實的確如此。當法國人正為自己通過羅馬協定贏得了一個新的盟友而彈冠相慶時,衣索比亞卻面臨著滅頂之災:1935年10月,得到法國默許的義大利在經過幾個月的軍事準備後,悍然發動了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
1935年1月7日羅馬協定的締結,實質上是法國對德政策的產物。作為抵消納粹德國給歐洲帶來的日益加劇的危險而採取的一系列外交手段之一,法國與義大利接近的最終目的在於加強自身安全、孤立納粹德國。然而,法意談判期間,法國為了換取義大利的合作,不惜縱容義大利的侵略野心,將衣索比亞作為政治交易的籌碼。這種通過犧牲第三國利益來維護本國安全的外交政策是典型的綏靖政策。法國這種損人利己的短視政策,不但未能使羅馬協定成為遏制德國危險的王牌,反而使國際局勢日趨複雜與動盪。
羅馬協定的締結給當時的國際關係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事實證明,1935年初締結的法意羅馬協定,與10月間爆發的意埃戰爭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法意接近以及法意談判期間關於衣索比亞的秘密交易,事實上最終為義大利日後武裝入侵衣索比亞敞開了大門。從這個角度來看,稱1935年秋意埃戰爭的爆發,源於8個月前簽署的法意羅馬協定,並不為過。
注釋:
[1][5][6]埃斯蒙德·羅伯遜:《帝國建造者墨索里尼》(Esmonde Robertson,Mussolini as Empire-Builder),紐約1977年版,第23、109、110頁。
[2][4][11] 威廉·肖若克:《從盟友到敵人》(Wlliam Shorrock,From Ally to Enemy),肯特 1988年版,第 104-105、107-108、112頁。
[3]指1934年12月5日,意屬索馬里的義大利軍隊在衣索比亞境內的瓦爾瓦爾地區與衣索比亞軍隊發生的小規模武裝衝突。
[7][8][10][12] 《法國外交檔案集》(Documents Diplomatique Francais,1932-1939)第1輯,第8卷,巴黎1979年版,第502、524-525、604-605、609-610頁。
[9]參見《國際條約集1934-1944》,世界知識出版社l961年版,第21-26頁。
[13] DC.瓦特:《檔案:1935年賴伐爾──墨索里尼有關衣索比亞的秘密協定》(D.C.Watt,Document:The Secret Laval-Mussolini Agreement on Ethiopia of 1935)。《中東雜誌》(Middle East Journal),l961年第15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