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類絲綢

羅類絲綢

羅類絲綢是運用羅綢織法,使織物表面具有紗空眼的花素織物統。羅類絲綢織物主要產於浙江省的杭州市,因此又稱杭羅。杭羅由於歷史悠久、品質優良,成為羅類織物的傳統名品。杭羅又因與雲錦、蘇緞並稱為“東南三寶”而馳名中外。“杭羅織造技藝”已於2009年9月30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類絲綢
  • 外文名:Silk of Romania
簡介,歷史淵源,特點,面料風格獨特,工藝精湛,歷史悠久,稀缺性,

簡介

運用羅綢織法,使織物表面具有紗空眼的花素織物統稱羅類絲綢,羅類絲綢織物的品種有橫羅羅類絲綢
羅類絲綢羅類絲綢
、直羅、花羅。羅類絲綢產於浙江省的杭州市,因此又稱杭羅。杭羅由於歷史悠久、品質優良,成為羅類織物的傳統名品,馳名中外。它是純蠶絲織物,特點是面料風格雅致、質地緊密、結實、紗孔通風、透涼、穿著舒適、涼爽,是夏季良好衣料。

歷史淵源

羅的生產,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嘉泰《會稽志》卷十七《布帛》載,春秋時越國生產的絲織物中即有“羅”。東晉·王嘉《拾遺記》卷八,記吳主孫權之妻趙夫人,人稱“三絕”(機絕、針絕、絲絕),“織為羅 ,累月而成,裁為幔,內外視之,飄飄如煙氣輕功,而房內自涼”。可見當時的“羅”已堪稱絕品,織造技藝極高。南宋,杭羅已在絲綢生產中嶄露頭角。《鹹淳臨安志》卷八《絲之品》載:“羅:有花、素兩種結羅,染絲織者各熟線羅,尤貴。”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八《物產·絲之品》云:“羅:花素、結羅、熟羅。”可見當時生產的羅已有多種品種。今人範金民、金文《江南絲綢史研究》則稱,“南宋杭州則有結羅、博生羅、蟬羅、生色羅等。其中的結羅分花、素兩種。”宋代的羅,近年多有發現,由此可見當年的生產技藝水平。杭羅生產,由南宋發端以來,綿延元、明、清。據《杭州市志》,元、明、清時代的杭州絲綢中,“杭羅”一直是一種主要品種。
羅織機草圖羅織機草圖

特點

唯一貫穿中國絲綢史的絲綢面料
戰國秦、漢、吳、越、韓、魏等國,都以穿著綾羅為貴;唐代開放浪漫,穿著興絲綢,開飛柔衣風,庶人不準服綾羅,越發顯出其孤高傲群;宋代尊崇質樸,裝束拘謹,時興淡雅,但羅裙褲和大袖羅袍,仍被社會所推崇,每年杭州織造局貢品“杭羅”達10萬匹(約500萬米);元代以棉織品為多,女性還是喜歡羅胸衣和緞料背心,;明代崇尚花緞官服,女服流行素羅短袖衫和素羅單裙;明清兩代的花緞龍袍、蟒袍顯赫於朝,清代的花綢馬面裙為女性所愛,“杭羅”的手工生產達到頂峰,當時杭州艮山門外曾有杭羅織機萬餘;到了清末,西服傳入,絲綢仍不失其貴,連兵丁都以絲綢儀仗服提升品位。民國時期,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和長期混亂的社會形式,許多傳統絲綢品種被世人遺忘,此時的“杭羅”完全成了少數人的用品,據載:蔣介石喜穿“杭羅衫”,“舊上海三大亨”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三人經常穿著白色“杭羅長衫”出入高檔場所。解放至今,杭羅一直是杭州的傳統特色旅遊產品。
羅類絲綢羅類絲綢

面料風格獨特

它是純蠶絲織物,特點是面料風格雅致、質地緊密、結實、紗孔通風、透涼、穿著舒適、涼爽,是夏季良好衣料。值得一提的是“杭羅”既厚實又透氣,成為夏天防痱子、防蚊蟲的不二之選。
羅類絲綢羅類絲綢

工藝精湛

在製作工藝方面的精緻細膩、巧奪天工是它的主要特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杭羅”的手工織造技藝在國內已碩果僅存,為此,在中國文化部、浙江省委、杭州市委、杭州市江乾區委等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下,2009年10月,“杭羅織造技藝”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確定唯一保護傳承單位“杭州福興絲綢廠”。

歷史悠久

在歷史傳承方面,杭羅歷史悠遠,綿延不絕,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羅的歷史則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稀缺性

時至今日,杭羅織造技藝的稀缺性也已構成了它的一大特徵。整個杭州市碩果僅存,只有“杭州福興絲綢廠” 一家絲綢廠還保存著“杭羅”的傳統織造技藝,令人既驚喜又擔憂,因而引起有關方面的普遍關注。
羅類絲綢羅類絲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