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羅霄山片區里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跨江西、湖南兩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大部分縣屬於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中央蘇區範圍,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之一。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發〔2011〕10號)的要求,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發〔2010〕46號)、《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1號)、《國務院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43號)與《關於下發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分縣名單的通知》(國開發〔2011〕7號)等相關重要檔案精神,結合羅霄山片區實際,編制本規劃。

簡介,基本情況,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發展優勢,貧困狀況,發展機遇,重大意義,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功能分區,空間結構,城鎮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信息化,城鎮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農業,工業,文化產業,服務業,承接產業轉移,產業化扶貧,村莊建設,農業生產條件,農村生活條件,整村推進,扶貧搬遷,

簡介

本規劃區域(羅霄山片區)範圍包括江西湖南兩省24個縣(市、區),其中有23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市(以下簡稱片區縣),有1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23個革命老區縣(市)。
本規劃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明確了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總體要求、空間布局、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是指導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重要依據。
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20年。

基本情況

自然條件

規劃區域(羅霄山片區)地處羅霄山脈中南段及其與南嶺、武夷山連線地區,國土總面積為5.3萬平方公里。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類型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無霜期長,降水豐富,年均降水量1414-1866毫米。該區域是長江支流贛江和珠江支流東江的發源地,是湘江的重要水源補給區。森林覆蓋率為72%。

經濟社會發展

2010年末,總人口1170.1萬人,其中鄉村人口947.6萬人。當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0614元,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621.9元,分別是2001年的3.2倍和3.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778.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175.4元,分別是2001年的2.6倍和2.0倍。一二三產業結構由2001年的33.8:31.0:35.2調整為2010年的20.5:42.1:37.4;城鎮化率由2001年的20.5%提升到2010年的30.7%。京九等鐵路和大廣、濟廣、廈蓉、泉南等高速公路,以及贛州黃金機場、井岡山機場等,為構建該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奠定了基礎。
2001至201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從91.7%提高到96.8%,青壯年文盲率從1.82%下降到1.02%,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從7.1年增加到8.5年。每萬人科技活動人員數為79人。所有鄉鎮都建立了衛生院,85%的村建立了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1.9%。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逐步推廣,2010年參保人數達157.6萬。農村低保基本做到應保盡保。

發展優勢

區位優勢明顯。該區域連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長株潭城市群和海峽西岸經濟區,鄰近珠江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內地連線粵港澳與廈漳泉地區的重要通道,直接面向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消費市場,具有承接產業轉移的明顯區位優勢。
特色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富集,鎢和稀土、鉭鈮等稀有金屬儲量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紅壤分布廣泛,光熱充沛,生物物種多樣,森林覆蓋率高,發展柑橘、油茶、毛竹等特色農林產業條件優越。革命遺址眾多,有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誕生地瑞金等紅色旅遊勝地,紅色文化積澱深厚,老區精神影響深遠。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炎帝陵等文化古蹟具有重大影響,客家文化源遠流長。
區域經濟加快發展。礦產資源採掘與深加工、機械製造等產業基礎較好、優勢日益突出,旅遊業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業逐漸形成品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各類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物流等配套服務能力逐步提高,承接產業轉移進程明顯加快。商品意識傳統深厚,縣域經濟活力增強,城鎮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區域經濟已進入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

貧困狀況

與特殊困難
農戶收入水平低,老區振興任務重。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3.6%;1274元扶貧標準以下農村人口有97.1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0.2%。農村危舊房多,土坯房比重大。大部分農戶家底薄、積累少,自我發展和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受歷史、地理等多重因素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35.7%,城鎮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薄弱,瓶頸制約明顯。交通運輸能力不足,高速公路發展滯後,國省幹線公路技術等級不高,縣鄉公路網路化程度低,6.7%的行政村不通瀝青(水泥)路,自然村(組)出行條件差。輸變電設施建設滯後,電力供應能力不足,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弱。4.7%的自然村不通電,10.3%的行政村未完成農網改造。中小河流治理任務重,病險水庫較多,防洪設施薄弱,部分農戶飲水安全問題突出。
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足。2010年,人均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三項支出為1005.3元。普通中國小教育師資力量薄弱;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少,專業設定不合理,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醫療衛生條件差,婦幼保健力量弱,基層衛生服務能力不足,15%的行政村沒有衛生室,17.8%的村衛生室沒有合格村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不足。
山洪地質自然災害突出,生態環境保護任務重。山洪、滑坡、塌方、土石流等自然災害多發。部分地區水土流失、石漠化潛在風險大。該區域是贛江、東江和湘江等流域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環境污染防治任務重。

發展機遇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就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為加快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區域生產力布局調整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為該區域發揮自身優勢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長株潭城市群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加快建設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的最佳化發展、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有效推進,為加強對內對外開發與合作、加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重大意義

加快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步伐,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有利於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和扶貧對象脫貧致富,確保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有利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實現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目標;有利於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構築我國南方地區生態安全螢幕障;有利於進一步深化改革、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弘揚革命老區精神,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著力加強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與條件;著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承接產業轉移,進一步壯大綜合經濟實力;著力促進就業和開發人力資源,進一步提升自我發展能力;著力發展社會事業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進一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增強發展活力,努力開創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

基本原則

堅持加快發展與扶貧攻堅相結合。通過加快發展為扶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進一步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扶貧攻堅促進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重點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為加快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堅持加快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以科技創新為支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精深加工水平,最佳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將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加快發展與改革開放相結合。把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進一步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增強發展活力。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加強對內對外交流與合作,推進優勢互補和協作發展,打造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堅持市場調節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有序開發特色資源,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步伐。更加注重發揮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大力促進各種資源向最困難的地區、最貧困的人口傾斜,確保貧困群體優先受益。
堅持國家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加強規劃引導,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弘揚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廣大幹部民眾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戰略定位

全國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範區。發揚老區精神,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大力解決基礎設施薄弱、社會事業滯後等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先行先試,探索老區振興發展與扶貧攻堅統籌推進新路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示範。
我國南方地區重要交通通道。立足緊鄰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區位優勢,加快快速通道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綜合客貨運輸樞紐,發展壯大現代物流業,強化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的作用,構建北上鄂豫皖、南達粵港澳、東接閩浙滬、西連渝川黔的戰略通道。
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加強基礎設施和產業集聚區建設,改善投資環境,積極承接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周邊城市產業轉移。堅持市場導向,加強規劃統籌,促進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扶貧開發相結合,推動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特色農業和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及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發展柑橘、油茶、茶葉、毛竹等特色農產品生產,提高加工轉化能力和水平,培育壯大特色農產品品牌。有序推進鎢、稀土、鉭鈮等優勢稀有金屬資源開發,建成具有國際影響的稀有金屬產業基地。依託資源優勢和既有產業基礎,積極發展製造業,提升技術水平,促進產業集聚,建設具有特色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紅色旅遊勝地與生態文化旅遊重要目的地。加強井岡山根據地和中央蘇區、湘贛根據地革命遺址保護,推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傳承創新紅色文化,建成全國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發揮生態環境優勢,開發歷史文化資源,推動紅色旅遊與生態休閒遊、歷史文化游融合發展,加強旅遊設施建設,提升服務水平,推進跨省協作,壯大旅遊產業。
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江河源頭保護和江河綜合整治,繼續開展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增強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能力,維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發展目標

到2015年,承接產業轉移取得實效,特色優勢產業最佳化發展;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效提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突出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人口數量減半。
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不斷壯大,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格局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和經濟總量同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專欄1主要發展指標
指標
2010年
“十二五”
“十三五”
屬性
1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
14%*
>11%
>11%
期間數
預期性
2
人均教育、衛生、社保和就業三項支出
1005.3元
達到本省
平均水平
達到全國
平均水平
期末數
預期性
3
城鎮化率
30.7%
>35%
>40%
期末數
預期性
4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
12.7%*
>12%
高於全國
平均增幅
期間數
預期性
5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
8.4%*
>12%
高於全國
平均增幅
期間數
預期性
6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95.9%
>97%
>98%
期末數
約束性
7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69.6%
>80%
≥90%
期末數
預期性
8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91.9%
>95%
100%
期末數
約束性
9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
0.98噸
標準煤
≤0.88噸
標準煤
≤0.8噸
標準煤
期末數
約束性
10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99.8
立方米
≤70
立方米
≤50
立方米
期末數
約束性
11
森林覆蓋率
72.0%
≥72.5%
≥73%
期末數
約束性
12
有衛生室行政村比例
85.0%
100%
——
期末數
約束性
13
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比例
67.6%
100%
——
期末數
預期性
14
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比例
93.3%
98%
100%
期末數
預期性
註:*為“十一五”期間年平均數。

功能分區

根據資源環境條件,按照保護生態、點狀開發、集聚發展的原則,該區域劃分為重點發展區、農業發展區和生態保護區。
重點發展區。主要包括地市級城市、縣城等重點城鎮和單獨設立的產業集聚區。充分利用城鎮空間和產業基礎條件,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促進人口集中,加快產業集聚發展,提高綜合承載能力。
農業發展區。主要包括低山丘陵與河谷平壩等地區。以農業生產空間和農村聚居空間為主,大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
生態保護區。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場、天然濕地以及由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組成的各級各類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主,除適當發展生態旅遊、種養殖業和必要的科學實驗外,嚴禁其他生產建設活動。結合扶貧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有序推進人口轉移和易地安置,逐步減少人類活動。

空間結構

依託鐵路、高速公路等綜合運輸通道,加強中心城市和產業集聚區建設,增強輻射帶動功能,加強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區經濟聯繫,積極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長株潭城市群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充分發揮南昌、長沙及萍鄉、吉安、撫州、株洲、郴州等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構建“一中心五走廊”的空間結構,形成空間布局合理、經濟聯繫緊密、產業特色鮮明、城鎮體系完善的發展格局。
圖1空間結構示意圖
專欄2“一中心五走廊”空間結構
“一中心”:贛州市。
“五走廊”:
1.吉安-萬安-贛州-南康-河源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G45(大慶-廣州)、國道G105(北京-珠海)和京九鐵路等交通運輸通道為支撐,重點發展稀有金屬等礦產資源加工業、電子信息業、機械製造業、現代物流業、現代農業。
2.株洲-茶陵-桂東-汝城-韶關經濟走廊。以國道G106(北京-廣州)為基礎,加快高速公路建設,重點發展礦產資源加工業、裝備製造業、生態文化旅遊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農業。
3.鷹潭-寧都-瑞金-尋烏-梅州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G35(濟南-廣州)、國道G206(煙臺-汕頭)等交通運輸通道為支撐,重點發展機械製造業、氟鹽化工等礦產資源加工業、紅色與生態旅遊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農業。
4.衡陽-茶陵-井岡山-興國-泉州、福州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G72(泉州-南寧)等交通運輸通道為支撐,重點發展紅色與生態文化旅遊業、農產品加工業、商貿服務業、特色農業。
5.郴州(宜章)-汝城-贛州-瑞金-廈門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G76(廈門-成都)等交通運輸通道為支撐,重點發展稀有金屬等礦產資源加工業、現代物流業、農產品加工業、紅色與生態旅遊業、特色農業。

城鎮布局

中心城市。以贛州市為區域中心城市,推動贛州中心城區與贛縣、南康、上猶同城化發展,拓展城市空間,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促進人口集中和產業聚集發展。推進稀有金屬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壯大鎢和稀土產業、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配件、銅鋁有色金屬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大力推進贛州市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商貿物流中心和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支持井岡山市、瑞金市和宜章、茶陵等縣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功能,逐步發展為區域性經濟中心。
重點城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城鎮空間,完善城鎮功能,強化產業支撐,提高人口和發展要素集聚能力,帶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擴大就業渠道,促進當地民眾增收。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推動城鎮道路、供水、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推進公共運輸、公共服務向鄉村拓展。

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協調發展、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區域扶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交通

交通運輸主通道。加快推進國家高速公路、國家鐵路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國道和重要鐵路改造升級。規劃建設“三縱兩橫”交通運輸主通道,強化主通道互聯互通。推進贛州黃金機場、井岡山機場等改擴建。構建贛州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完善井岡山、瑞金、宜章、茶陵等運輸樞紐功能,提高運輸與中轉能力。加強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長株潭城市群、海峽西岸經濟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等的交通聯繫,形成溝通東南沿海與中西部地區的交通運輸主通道。
圖2“三縱兩橫”交通運輸主通道示意圖
專欄3“三縱兩橫”交通運輸主通道
“三縱”:
1.寧都、石城-瑞金-會昌-梅州通道。加快鷹(潭)瑞(金)梅(州)鐵路改造與建設前期工作。建設國家高速公路G35(濟南-廣州)瑞金-尋烏段,研究實施國道G206(煙臺-汕頭)尋烏、石城繞城段改造升級。
2.吉安-贛州-南康-河源通道。建設昌(南昌)吉(安)贛(州)鐵路,規劃研究贛州-深圳鐵路、贛州-井岡山鐵路。研究實施國家高速公路G45(大慶-廣州)贛州路段擴容改造,實施G105(北京-珠海)遂川-于田、贛縣段、南康段等改造升級,建設興國-贛縣高速公路。
3.茶陵-炎陵-汝城-韶關通道。建成湘深高速公路茶陵-桂東-汝城段。實施G106(北京-廣州)桂東-汝城、茶陵-炎陵改造升級。
“兩橫”:
1.石城-吉安-茶陵-衡陽通道。實施贛(州)龍(岩)鐵路擴能改造,建成衡(陽)茶(陵)吉(安)鐵路。建成國家高速公路G72(泉州-南寧)吉安-蓮花-安仁段,實施國道G319(廈門-成都)永新段升級改造。
2.瑞金-贛州-汝城-郴州通道。建成國家高速公路G76(廈門-成都)汝城-郴州及贛州段,實施國道G323(瑞金-臨滄)於都段、南康段升級改造,建設南康-汝城高等級公路。規劃研究贛州-郴州鐵路。
區域內交通運輸網路。加強與國家公路網、鐵路網規劃和建設的銜接。打通省際、縣際斷頭路,提升網路化程度。進一步推進縣鄉道改造和行政村通暢工程,提高技術等級和通達深度,實現所有鄉鎮、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完善興國、於都、汝城等交通節點運輸功能。加快支線機場、通勤機場建設。開展贛江等航道及贛州港等港口和配套工程建設。形成布局科學、乾支結合、結構合理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網路。
專欄4重點交通建設
鐵路。規劃研究吉安-建寧、茶陵-韶關、安遠-贛縣鐵路建設,規劃研究贛州-韶關鐵路複線、茶陵-醴陵鐵路電氣化,研究瑞金、白石渡、吉安火車站和贛州新火車站改造與建設。
公路。加快推進安遠-定南、尋烏-會昌、上猶-南康、於都-贛縣-南康、遂川-萬安、遂川-贛縣、寧都-石城、樂安-南豐、永新-炎陵、蓮花-永新、樂安-寧都-於都、蓮花-茶陵、茶陵-界首、茶陵-炎陵、安仁-炎陵、宜章繞城、迎春-莽山公路升級改造與建設,研究實施遂川-桂東-郴州、桂東-汝城-宜章、安仁-郴州-樂昌、興國-贛縣公路改造升級與建設。
航運。推進贛江航道整治,加快撫河、洣水、永樂江、漚水等航道建設。建設贛州港、吉安港等港口客貨運配套工程和茶陵、東江湖、洮水水庫航運碼頭。
機場。加快贛州黃金機場和井岡山機場改擴建,研究建設瑞金通勤機場和規劃研究區域內其他通勤機場建設問題。

水利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以防洪、灌溉為重點,推進大中型水庫等骨幹水利工程建設。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病險水庫、大中型水閘除險加固任務。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善末級渠系和田間工程配套,提高農田灌溉保證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加強贛江、湘江、東江等重點江河及中小河流綜合治理。進一步推進贛州城區和會昌、萬安、安仁等縣城防洪安保工程建設,提高江河與城市防洪能力。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科學制定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加強水資源保護,建立健全省界河流交界斷面水質監測管理機制。推進水利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基層水利服務能力,推進水資源高效利用。
專欄5水利建設重點
重點水庫。加快建設洮水、漚菜水庫。規劃建設左溪、龍下、嶺下、太湖、鐵鏡山、浪雙洲、寒山、莽山、、平樂等水庫。研究洋池口、太陽陂、竹芫、仙人岩、龍江、陽都、貢潭、桐木塹、殷坊、傍安、友誼、平和、關溪、意心、前山、大隴、神農湖、石磨嶺、團結等水庫的規劃建設問題。推進大壩頭、岩口、龍頭、東坑、茶安、大源、大石水庫擴容改造研究。
病險水庫和水閘除險加固。對石孜坳、青少年、谷山、半坑、雙芫、三門灘、金坑、西江、丁陂、五里山、下坪、桌旗石、西澳陂、茅嶺、荷塘、足山、將軍、大池、文明、大水坪、金竹、坪塘、梘田、薛家沖、冬匆等納入《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的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對章江、霞光陂、坪山、渡口、樂水、鄒家寮等水閘進行除險加固。
重點灌區。實施章江、萬安、東元、南澳陂、豐源、洞口、走馬陂、團結、下欄、高陂、長岡、長龍、龍陳、岩口、東坑、龍頭、青山壠、茶安、永樂、河東、大源、龍虎洞、黃岑、黃沙溪、莽山等灌區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規劃建設石孜垇、上洛、洮水、青年、意心、大壠、前山灌區。
引提水工程。規劃建設上猶江、東江湖、洮水等水庫引水供水工程和南康大山腦、尋烏太湖、石城岩嶺、會昌石壁坑等蓄水供水工程。
江河治理。實施贛江等重點江河和納入《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的中小河流重點河段治理。
城鎮防洪工程。建設贛州中心城區以及會昌、贛縣、南康、寧都、石城、於都、興國、井岡山、遂川、樂安、茶陵、安仁、汝城、宜章等縣城防洪堤工程。

能源

增強能源供應能力。合理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推進國電井岡山水電站前期工作,研究論證瑞金電廠擴建項目。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合理有序推進貢江、遂川江水電梯級開發,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加強煤炭調入能力建設,有序發展火電。加快連線“西氣東輸”工程管道建設,建成沿線縣城供氣管道、配套建設天然氣儲備等設施和加氣母站。支持建設贛州天然氣及成品油倉儲基地。
推進電網建設。加強骨幹電網升級改造和輸變電工程建設,最佳化電網結構,降低網路損耗,提高中心城市電網和縣網供電保障能力。推進電網智慧型化建設,加強城鄉一體化電網建設,全面提高電網輸送能力和供電質量,提高電網應對自然災害和保障經濟發展的能力。
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加快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高農村電力供應可靠性,實現城鄉用電同價。加快開發農村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積極推廣太陽能、節能灶使用。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大力推進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建設。
專欄6能源建設重點
電力建設。加快建設洮水水電站;研究論證瑞金電廠改擴建項目;規劃建設井岡山、蜀水浪雙洲、谷中、萬安桂江、桂東普樂和遂川江北支、北澳陂、卜村等水電站。
電網建設。撫州-贛州、茶陵-炎陵-桂東等500千伏輸電線路;建設贛州東(瑞金)500千伏,石城、安遠、樂安、會昌、上猶、蓮花、安仁、桂東、汝城、宜章、炎陵、茶陵等縣城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以及永新里田、茶陵-炎陵-桂東等110千伏輸變電工程。
石油天然氣。建設“西氣東輸”二線、三線工程、中石化樟樹-吉安-贛州成品油管道、中石油揭陽-梅州-贛州-吉安、泉州-贛州、株洲-安仁-郴州-宜章成品油管道、井岡山-炎陵高壓天然氣管道、宜章縣城成品油管網;建設贛州、瑞金、南康、寧都、安仁、炎陵、宜章中心氣站,贛州、茶陵天然氣及成品油倉儲基地。
新能源建設。規劃建設萬安核電站、贛州中核小堆發電工程。加快建設太平里、太和仙風電項目;根據電網接納能力和當地消納水平,因地制宜規劃建設風電項目;規劃建設永新、安遠、瑞金、石城、樂安、遂川、安仁、汝城、桂東生物質發電工程。

通信和信息化

加快現代通信網路建設。積極推進城鄉寬頻、固定通信、移動通信、下一代廣播電視網路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路傳輸能力和覆蓋率。加快信息網路寬頻化升級,推進城鎮光纖到戶,加快實現行政村寬頻普遍服務,加強對自然村、交通沿線和旅遊景區的信號覆蓋。
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以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為重點,加快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減災救災等民生領域信息化。不斷延伸經濟社會各領域的信息服務。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建設縣、鄉(鎮)農村綜合性、專業性信息資源服務平台,推動電子政務服務向鄉(鎮)延伸,提升移動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等服務能力。積極推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網際網路“三網融合”業務發展。加強網路信息安全和應急網路保障體系建設,增強網路信息監測、預警、管控能力,提高通信、廣播電視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保障能力。

城鎮基礎設施

加強城鎮道路建設和改造,實現城鄉間互聯互通,改善公交和城鄉客運基礎設施條件。加強城鎮垃圾處理及供水、供氣、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加強城鎮綜合防災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園林綠化,不斷提高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營造宜居環境。

產業發展

堅持市場導向,依託優勢資源,加快結構調整,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培育壯大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生態友好的支柱產業,完善現代產業體系。

農業

糧食與特色農產品生產。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嚴格基本農田保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生產能力建設,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做強臍橙產業,加快品種選育和改良,推進標準化、有機果園建設,加強果品采後商品化處理。積極發展蜜桔、茶葉、白蓮、甜葉菊、蔬菜、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大力發展油茶、毛竹、苗木花卉以及林下經濟等特色林業產業,支持油茶示範基地縣建設。支持發展生豬、肉牛、水產養殖,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推動綠色和有機產品認證及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專欄7特色農業基地
臍橙等水果基地。安遠、尋烏、興國、瑞金、會昌、於都、寧都、贛縣、石城、上猶、章貢、萬安、南康、井岡山、永新、遂川、蓮花、宜章、安仁、茶陵、炎陵、汝城、桂東。
茶葉基地。上猶、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遂川、井岡山、永新、樂安、蓮花、桂東、宜章、汝城、炎陵、茶陵、安仁。
油茶基地。興國、瑞金、會昌、於都、寧都、贛縣、安遠、南康、上猶、石城、尋烏、遂川、永新、井岡山、樂安、蓮花、汝城、宜章、桂東、炎陵、安仁、茶陵。
優質蔬菜基地。瑞金、贛縣、於都、安遠、南康、上猶、章貢、會昌、興國、石城、遂川、萬安、蓮花、汝城、宜章、桂東、炎陵、安仁、茶陵。
中藥材基地。安遠、瑞金、石城、南康、遂川、樂安、蓮花、汝城、桂東、安仁、炎陵、茶陵。
白蓮基地。石城、寧都、瑞金、蓮花。
竹蓀基地。井岡山、萬安、會昌、炎陵。
食用菌基地。寧都、於都、安遠、章貢、井岡山、遂川、蓮花、樂安、桂東、汝城、宜章、安仁、茶陵。
烤菸基地。石城、瑞金、寧都、興國、會昌、安遠、贛縣、尋烏、萬安、樂安、蓮花、茶陵、宜章、安仁。
優質竹木基地。上猶、會昌、瑞金、興國、於都、寧都、贛縣、安遠、遂川、井岡山、永新、樂安、汝城、桂東、炎陵、茶陵、宜章。
苗木花卉基地。興國、章貢區、上猶、於都、石城、贛縣、寧都、永新、遂川、萬安、樂安、蓮花、桂東、茶陵。
生豬養殖基地。興國、安遠、南康、贛縣、上猶、寧都、於都、會昌、尋烏、瑞金、石城、永新、遂川、井岡山、萬安、蓮花、樂安、宜章、桂東、汝城、安仁、炎陵、茶陵。
肉牛基地。瑞金、於都、上猶、永新、遂川、萬安、宜章、桂東、汝城、安仁、炎陵、茶陵。
家禽養殖基地。寧都、興國、遂川、井岡山、蓮花、宜章、炎陵。
水產基地。贛縣、上猶、萬安、茶陵、興國、瑞金、石城、南康、宜章。
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寧都、會昌、瑞金、於都、興國、萬安、遂川、永新、蓮花、汝城、宜章、安仁、茶陵。
農業服務體系。完善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健全農業科研、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機安全監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農業環境監測、信息技術、農業執法等服務體系。健全完善服務網路,改進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水平。
農產品流通體系。健全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體系,完善交易、加工、冷藏、配送、信息和標準化等設施,規範市場秩序。依託已有基礎,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柑橘、茶葉、蔬菜、中藥材專業交易市場和區域性加工配送中心。對臍橙流通實行“西果東送”政策,支持建立特色農產品跨區域產銷鏈條。積極發展農批對接、農超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強化與粵港澳、廈漳泉等地區以及周邊城市批發市場或超市的產銷直供,推進農產品網上推介、洽談和交易,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推動柑橘產業品牌建設、市場銷售和倉儲物流等方面的跨省協作。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村行銷大戶和農村經紀人在市場體系建設中的作用。

工業

農林產品加工。依託特色基地,大力發展農林產品加工業。培育壯大本地龍頭企業,積極引進科技水平高、綜合實力強的加工企業,推進資源整合和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發展茶產業,積極推進油茶、果蔬、食用菌和畜禽水產品加工。大力促進竹林產品深加工和精細加工,積極發展竹纖維製品、竹製地板、貨櫃底板等加工業。
礦產資源加工。加強礦產資源勘查,按照清潔生產、集聚發展的要求,有序推進鎢、稀土、鉭鈮等稀有金屬開發利用,因地制宜發展錫、銅、鋁等有色金屬產業和螢石、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石、花崗岩等非金屬礦產加工,有序推進宜章煤電一體化。支持井岡山陶瓷、茶陵建築陶瓷、會昌氟鹽化工、宜章氟化工等產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
生物醫藥產業。發揮茯苓、杜仲、厚朴、丹參等中藥材資源優勢,積極引進制藥企業,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大力發展中藥材飲片、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和成藥製劑加工。支持藥品、食品等企業直接參與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培育壯大種植、加工及銷售一體化的現代醫藥產業。
製造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機械製造等產業,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軍工企業在贛州等地發展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支持贛州新型電子、瑞金線束線纜、南康家具、萬安電子電路板、茶陵電工電器、安仁工程機械等產業基地建設。
旅遊與

文化產業

壯大文化產業。提升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影響力,推動紅色文化發展創新,創作一批紅色題材的優秀作品,做大做強以《井岡山》實景演出為代表的歌舞、影視、戲劇文化品牌,支持紅色影視基地建設。推進客家文化、廬陵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播,加強炎帝陵等文化遺蹟的保護和利用,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與保護,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申報工作,支持文化產品出版發行。培育和引進文化龍頭企業,打造文化精品工程,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
開發旅遊資源。依託紅色教育基地、古村古鎮和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旅遊資源,重點發展紅色旅遊、生態旅遊、鄉村旅遊、歷史文化游。加強旅遊資源整合和旅遊產業區域合作,構建旅遊開發協作網路。以瑞金為中心,構建原中央蘇區旅遊圈;以井岡山為中心,推進井岡山市和遂川、萬安、永新、蓮花、茶陵、炎陵、桂東、安仁等縣旅遊產業統籌規劃與協同發展,構建大井岡山紅色與生態文化旅遊協作區。開發建設精品旅遊線路,加強旅遊宣傳推介,增強旅遊產業整體活力和綜合實力。
專欄8旅遊組團和精品線路
大井岡山旅遊組團。以井岡山為中心,包括井岡山北山烈士陵園、黃洋界、毛澤東舊居、小井紅軍醫院舊址、上井紅軍造幣廠、革命博物館,東固革命紀念館、永新三灣改編、遂川工農兵政府舊址、草林紅色墟場、蓮花高灘紅軍舊址、安仁轎頂屋及湘南特委舊址、炎陵朱毛首次會面舊址、茶陵工農兵政府、桂東《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頒布地以及白鷺書院、安石故里、天祥景區、筆架山、龍潭、五指峰、湯湖、陡水湖、萬安湖、玉壺山、炎帝陵、桃源洞、茶陵南宋古城、“四大學士故里”、雲陽山、東陽湖、洣江書院、龍家祠堂、熊峰山、神農殿、九龍庵、香火堂、藥湖寺、石沖村古民居村落、歐陽厚均故居等景區景點。
精品線路:吉安-井岡山-永新-茶陵-安仁-炎陵-桂東-遂川-井岡山;萍鄉-蓮花-永新-井岡山-遂川-萬安-吉安;宜章-汝城-桂東-炎陵-茶陵-永新-井岡山。
原中央蘇區旅遊組團。以瑞金為中心,包括瑞金葉坪、沙洲壩革命舊址群、革命歷史博物館,興國將軍園、蘇區幹部好作風紀念館,寧都起義指揮部、反“圍剿”戰爭紀念館、翠微峰戰鬥遺址,於都長征第一渡,尋烏調查紀念館,石城阻擊戰紀念園、石城紅五軍團誕生地、高虎腦戰役系列遺址,會昌毛澤東詩詞紀念園以及翠微峰、羅漢岩、羅田岩、通天寨等景區。
精品線路:贛州-贛縣-興國-寧都-石城-瑞金-尋烏-會昌-於都-贛州。
客家風情旅遊組團。以贛州為中心,包括贛州宋城特色文化產業園、贛州歷史文化街區、七里古鎮古窯址、江西客家博物院、五龍客家風情園、上猶森林小火車、安遠客家圍屋、贛縣白鷺古鎮、寧都東龍古村、瑞金九堡密溪古村與瑞金糶米街、三百山東江源頭、會昌筠門嶺古鎮與羊角水堡、興國三僚風水文化村、石城峽谷溫泉、安遠溫泉、樂安流坑古村等景區。
精品線路:贛州-崇義-上猶-南康-安遠-龍南-贛縣-贛州;贛州-瑞金-興國-寧都-石城-樂安。
湘南生態休閒與文化旅遊組團。以宜章為中心,包括湘南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汝城津江紅色古村、東江湖、莽山、八面山、汝城溫泉、一六溫泉、濂溪書院、白雲書院、太極予樂、嶺秀瑤寨、魚王畲寨等景區。
精品線路:郴州-桂東-汝城-宜章-韶關。
提升旅遊服務能力。加強旅遊景區與高等級公路、鐵路及機場連線線建設,形成便捷的旅遊交通網路。加強旅遊景點間交通聯繫,構建安全、便捷的旅遊線路。完善景區通訊、供水、供電、垃圾、污水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批旅遊汽車營地。完善景區標識系統及安全防護設施,加強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旅遊服務能力。
開發旅遊商品。加快多元化旅遊商品的開發,不斷提高旅遊商品的質量和檔次。扶持特色工藝品、紀念品、文化製品、土特產品等旅遊商品的設計和生產。

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以中心城市、重點產業園區為核心,大力促進現代物流發展。支持贛州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完善井岡山、瑞金、宜章、茶陵等重要物流節點的服務功能,構建區域性物流信息平台,加強運輸、倉儲、加工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專業物流,推動傳統物流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升級。
商貿服務業。完善商貿網點布局,加強城鄉商業網點、農村集貿市場和建材等專業批發市場體系建設,打造特色商業街區。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進連鎖經營。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產品現代流通示範創建”。建設多功能的農村綜合商貿服務中心,完善農村家電、農機、汽車等維修服務網路。引導住宿餐飲企業規範發展。
金融業。完善城鄉金融服務體系,提升中心城市金融綜合服務能力,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提升金融服務農村能力,支持和鼓勵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積極推進小額貸款公司建設。推進農村保險和貸款擔保業務。
高技術服務業。圍繞特色農業、先進制造業和礦產資源加工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需求,加大科研投入,加強科技合作,提升科技服務水平。按照信息進社區、進村莊要求,適應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信息綜合運用和資源共享的需要,大力推進高技術服務業發展。

承接產業轉移

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加強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等沿海地區的對接發展,以瑞金、南康、寧都、贛縣、萬安、蓮花、宜章、汝城、安仁等縣市為重點,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支持設立贛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以產業集聚區為重點,積極承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機械製造、服裝加工、陶瓷等產業轉移。完善產業配套條件和產業轉移推進機制。將承接產業轉移與結構調整相結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強區域互動合作,建立省際間產業轉移統籌協調機制。
促進產業園區發展。合理確定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建設一批較高水平的現代產業園區,逐步形成對區域經濟具有引領性、支撐性的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聚效益。吸引企業集群式向區域內轉移,採取多種形式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支持具備條件的國家級、省級開發區適當擴區和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支持設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在條件成熟時,在贛州出口加工區的基礎上按程式申請設立贛州綜合保稅區。支持寧都、遂川、樂安、蓮花、安仁等縣市建設扶貧產業園。

產業化扶貧

扶持扶貧特色產業。重點支持柑橘、油茶、茶葉、毛竹、畜禽養殖和旅遊業等覆蓋面大、帶動力強、扶貧效益明顯的產業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強化基地建設,促進加工轉化。加強對貧困農戶的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
創新產業組織形式。按照產業化扶貧要求,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和扶貧龍頭企業、小微型企業等能夠直接帶動貧困農戶增收的產業組織發展。鼓勵社會企業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支持建立片區農業產業化扶貧促進組織,探索按照社會企業模式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的新機制新途徑。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產業組織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戶積極參與產業化全過程並分享收益,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形成穩定利益關係,實現共同發展。支持扶貧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有效對接。鼓勵企業在本區域建立產業基地,帶動貧困農戶增收。支持企業優先吸納安置貧困地區富裕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積極探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新形式。
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城鎮布局,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小城鎮與村莊建設,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不斷改善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
小城鎮與

村莊建設

小城鎮建設。加強小城鎮建設規劃,完善小城鎮道路、供水、污水垃圾處理、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加強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和設施建設,建設一批民俗文化、加工製造、商貿流通、生態旅遊等特色城鎮,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推動城鎮化進程。支持一批交通區位優、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城鎮發展為中心鎮,引導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適度集中。
專欄9重點建設小城鎮
紅色及民俗文化。沙洲壩、葉坪、梅窖、小布、白鷺、赤土、鎮崗、營前、西江、留車、嶺背、橫江、水東、里田、牛田、坊樓、路口、龍渣、水口、秩堂、桃坑、嶺秀、盈洞、十都、沔渡、湖口、潞水、寨前、延壽、玉溪、五嶺。
旅遊度假。三百山、田埠、陡水、壬田、日東、水西、湖江、靖石、高興、筠門嶺、浮石、南橋、琴江、茅坪、湯湖、三灣、龍源口、蓮江、金竹、莽山、三江口、熱水、鹿原、豪山、關王、龍海、桃坑、八團、清泉、漚江、舲舫、浣溪、馬江、十都、策源、羊腦、四都、暖水、流源、一六。
商貿流通。唐江、羅坳、黃陂、文武壩、古龍崗、黃柏、江口、九堡、沙地、東山、澄江、孔田、小松、蟠龍、文竹、于田、高陂、芙蓉、山碭、路口、白石渡、三江口、橋頭、關王、沔渡、嚴塘、高隴、安平、界首、虎踞、土橋、文明、岩泉、寧官、東風。
加工製造。茅店、沙河、長勝、黃埠、壬田、雲石山、九堡、麻州、江背、版石、屏山、沙河、潭口、鏡壩、長寧、龍市、草林、阜前、公溪、沙田、梅田、下東、腰陂、永樂江、霞陽、平水、大坪、泉水、大塘、普樂。
村莊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科學編制村莊規劃,統籌引導村莊土地利用。在堅持村民自願的原則下,引導農民適度集中居住,免費為村民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並提供建設指導。統籌建設村莊生產生活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村莊功能。以鄉鎮所在地、交通沿線人口聚集區為重點,建設一批中心村。

農業生產條件

鄉村道路建設。進一步實施鄉村通達、通暢工程,實現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推進農村客運公交化,提高農村班車通達率。推進村級道路向村民小組、居民點延伸,解決自然村道路通達問題。加大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設力度,保障農村公路行車安全。提高道路管理養護水平。加強農業生產田間路建設。
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因地制宜修建一批中小水庫,加快山塘清淤擴容,加強水庫渠系配套與節水改造。實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完善田間排灌溝渠系統,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支持區域內符合條件的縣開展小農水重點縣建設。
土地整治與農田改造。以荒山荒地、災毀農田、空心村和廢棄礦山復墾為重點,推進土地整治。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組織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等項目,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支持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小流域綜合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繼續實施坡改梯、淤地壩、魚鱗坑等坡面治理工程。合理規劃小流域內農林牧生產用地。因地制宜修建各類截、排水溝等各類小型蓄排工程,開展溝頭防護和溝壑治理。

農村生活條件

實施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工程。鼓勵城鎮供水設施向農村延伸,支持重點村鎮實現集中供水,加強農村水資源保護工作,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大力提高農村供電保障水平,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因地制宜推廣沼氣,完善沼氣技術服務。大力實施安居工程,加大農村和國有農林場的危房改造力度,著力解決貧困農戶和重點優撫對象住房困難問題。全面推進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和綠化,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改善人居環境。
專欄10農村危房改造
D級危房翻建,C級危房修繕加固,每戶面積為40-60平方米。對於扶貧對象,專項扶貧資金還可給予適當補助。

整村推進

整村推進。科學編制貧困村整村推進規劃,加大扶貧投入,統籌各類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源,圍繞改善生計、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重點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和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促進貧困村整體脫貧致富。

扶貧搬遷

堅持民眾自願原則,積極引導生存環境惡劣和缺乏發展條件的貧困村民眾採取多種形式實施扶貧搬遷。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完善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支持後續產業發展,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