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格·博奈

羅格·博奈,1983年-2001年擔任歐洲空間局空間科學項目部主任(副局長),在此期間他主持制定了歐洲空間局的首個空間科學規劃“Horizon 2000”,並領導實施相關項目。1987年榮獲國際宇航學會的Emil獎,2000年榮膺COSPAR科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格·博奈
  • 國籍:法國
  • 職業:1983年-2001年擔任歐洲空間局空間科學項目部主任
  • 主要成就:2000年榮膺COSPAR科學獎
個人簡介,相關資訊,2.1打開合作局面,2.2實現雙方共贏,2.3謀求深度合作,2.4關注人才培養,

個人簡介

羅格·博奈
羅格·博奈早期主要從事太陽物理研究,曾主持法國首次空間天文實驗,1983年-2001年擔任歐洲空間局空間科學項目部主任(副局長),在此期間他主持制定了歐洲空間局的首個空間科學規劃“Horizon2000”,並領導實施相關項目。2002年7月起,羅格·博奈教授開始擔任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主席,並擔任瑞士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ISSI)所長。羅格·博奈教授發表了150多篇論文和數本著作,並獲得過諸多機構授予的獎項與榮譽,如1987年榮獲國際宇航學會的Emil獎,2000年榮膺COSPAR科學獎等。
羅格·博奈教授對華真誠、友好、平等。他積極支持和主導了中國和歐空局的合作,為提高中國空間環境探測技術、科學衛星運行能力、探測數據管理水平以及促進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傑出貢獻,對提升我國空間科學國際合作的層次與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在COSPAR組織中,積極推進中國科學家參與其相關活動,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空間科學界中的地位與作用。

相關資訊

羅格·博奈:為中國空間科學走向世界打開大門。

2.1打開合作局面

1990年上半年,歐空局向全世界的空間科學院發出通告,希望有意向與歐空局就“星簇計畫”展開合作的國家提出合作方案,其中就包括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
對空間中心來說,這是一份意外的收穫。因為“20世紀90年代左右中國的國際合作環境並不是很好,尤其是空間科學方面”。吳季回憶說,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不僅限制來華發射衛星,而且封鎖向中國出口高端元器件和技術產品。博奈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頂著壓力堅決主張與中國開展空間科學方面的合作。
在博奈看來,科學沒有國界,不應把中國禁止在國際空間合作的科學研究群體之外,儘管當時中國並沒有空間科學研究計畫,但各國科學家應積極推動中國科學家參加到國際的空間科學衛星計畫的研究工作中來。
“他是一個很有遠見的科學家。”吳季說。
接到歐空局的通告後,空間中心立即委派劉振興撰寫中國與“星簇計畫”合作的建議書。歐空局對每個國家遞交的申請檔案認真地進行了評審,評審結果中只有兩個國家是歐空局成員國以外的國家:美國和中國。
從1991年開始,作為合作的成員國代表,劉振興等中國科學家就開始應邀參加“星簇計畫”的各種工作會議,“我和其他成員國的代表一樣,可以發表意見”。
更令劉振興欣慰的是,1992年,博奈委託英國著名磁層物理學家Southwood帶隊,在中國召開了第一次“星簇計畫”的科學研討會。
“此次研討會在中國舉辦進一步加深了中國與歐空局在‘星簇計畫’方面的國際合作。”劉振興說。1993年11月,博奈親自帶隊來到北京,與中國科學院正式簽訂合作協定。合作協定明確了:第一,在中國成立中國Cluster數據和研究中心;第二,中國成立Cluster科學工作隊。並推薦劉振興擔任中國Cluster數據和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中國Cluster科學工作隊的首席科學家。中國Cluster數據和研究中心是在美國之外,不在歐洲本土的第二個Cluster計畫的科學數據和研究中心。
“‘星簇計畫’是中國第一次和歐空局開展的重要的國際合作計畫,對我國下一步科學研究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打開了中國與歐空局開展空間科學合作的大門。”劉振興說。

2.2實現雙方共贏

第一次發射失敗並沒有讓博奈喪失信心,他立即作出決定,要想方設法重新研製ClusterII計畫。
“歐空局與中國開展實質性合作就是從ClusterII開始的。”劉振興說。
由於中國主要承擔Cluster計畫的科學數據分析的工作,因此Cluster發射失敗使中國有了四年的空當時間。1997年1月,以劉振興為首的中國科學家提出了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即“雙星計畫”。“雙星計畫”的目標主要瞄準地球空間大尺度的動態變化的關鍵問題。
同年11月,博奈帶領10位歐空局專家訪問空間中心,從某種程度上是來檢查中國Cluster數據和研究中心的準備情況。會上,劉振興向博奈及歐空局專家報告了中國“雙星計畫”的方案構想。
博奈聽後認為,“雙星計畫”與ClusterII在科學上有很大的互補性,兩個計畫如能合作起來,就有望探測整個磁層的整體行為。
吳季向記者解釋,由於地球空間內部有很多複雜的耦合關係,比如太陽風到了地球空間之後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形成了磁層頂、南北兩個漏斗形的極隙區和長長的磁尾,這些區域都是地球空間探測的重點區域,而ClusterII的四顆衛星編隊飛行時最大的間距只有數千公里,飛行中只能探測上述區域中的一個,且它在極軌軌道上飛行,不能長期停留在赤道附近。我國的“雙星計畫”有兩顆衛星,一顆運行在赤道軌道面上,另一顆運行在極區軌道面上,但其比Cluster離地球更近,因此在極軌上就有上下兩層的聯合觀測,並與赤道有一顆衛星進行呼應觀測。從而能實現對地球空間更大範圍的覆蓋。此外,兩個探測計畫的衛星所搭載的有效載荷非常接近,有的甚至是相同的儀器。
“因此,如果雙方開展合作就能達到‘1+1’遠遠大於‘2’的效果,實現雙方共贏。”吳季說。
在會議間歇,博奈在徵得其他歐空局專家的同意後當即宣布,歐空局願意與中國提出的“雙星計畫”開展合作。也就在這次訪問期間,歐空局科學項目部便與中科院空間中心簽署了“雙星計畫”與ClusterII合作的協定書。在這之後的兩年里,博奈又兩次來中國積極推動“雙星計畫”在中國的立項。
2000年,ClusterII最終成功發射。2001年,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和歐空局局長又在法國巴黎歐空局本部正式簽署了關於“雙星計畫”的合作協定。
根據協定,歐空局組織和協調歐洲有關科研單位向“雙星計畫”提供8台(其中一台由中歐雙方合作研製)先進的探測儀器,提供一個歐空局衛星地面接收站,接收雙星的部分探測數據,並對有關的衛星技術(如衛星剩磁、衛星表面電位和輻射環境劑量計算等)提供諮詢和協助。
2003年12月30日,2004年7月25日,“雙星計畫”的兩顆衛星探測一號和探測二號分別順利升空。吳季認為,通過與歐空局的合作,縮短了“雙星計畫”的研製周期,節約了有效載荷的研製經費,大大提高了雙星上探測儀器的水平,提高了雙星的技術水平。在歐洲提供的8台載荷中,已有3台中國能自行研製了。
此外,雙星與Cluster密切配合,優勢互補,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地球空間進行“六點探測”,這也成為21世紀初國際上重要的地球空間探測計畫。而且這也是我國第一次以自己提出的探測計畫進行以我國為主的國際合作。
“‘雙星計畫’的實施,實現了我國空間探測跨越式的發展,使我國的空間探測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提高了我國在國際空間界的地位。”吳季說。

2.3謀求深度合作

“我們和歐空局的合作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的擴展。”吳季說。
2002年,博奈不再擔任歐洲空間局空間科學項目部主任,同年7月起,他開始擔任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主席和瑞士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ISSI)所長,但他仍繼續積極支持和中國開展空間科學方面的合作。
2006年7月16日~23日,第36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在中國舉行,這是國際空間科學界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學術會議,由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每兩年舉辦一次。這也是世界空間科學大會首次在我國召開。中國能取得此次會議的主辦權,博奈功不可沒。
吳季介紹,中國希望通過主辦世界空間科學大會擴大中國空間科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並真正進入國際空間科學的舞台。在2000年申辦2004年的第35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的主辦權失敗後,又於2002年再次提出申請第36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的主辦權。遺憾的是,中國代表團在赴美國向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作申辦報告時被拒簽。
“各國都搶著申辦這個會議,有點像競爭奧運會的主辦權,當時和我們一起競爭的有德國、印度等國家,如果我們不去作申辦報告就不可能拿到主辦權。”吳季說。
被拒簽後,中國代表團直接將申報報告和材料寄到了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身為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主席的博奈,積極動員委員會成員支持中國。在他的幫助下,中國在缺席的情況下依然獲得了第36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的申辦權。不僅如此,在博奈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綿恆還被選為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執委委員之一,這是我國第一次進入國際空間委員會的最高決策層(一共有9個執委),吳季也在2005年被推薦為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的科學諮詢委員會的成員。
2006年,第36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在中國舉辦時,大會還通過了由中國科學院與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執委會聯合設立趙九章科學獎的議案。這也是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第一個重要國際獎項。
吳季介紹,空間中心於2004年開始向國際空間委員會申請設立這個獎項,但一直未能獲批。後來,空間中心向博奈直接提出了這件事情,立即得到了博奈的首肯。他認為,趙九章是中國人造衛星的開創性科學家之一,是中國空間科學的開創者之一,設這個獎很有必要。博奈還建議,趙九章獎的獎勵範圍應定在獎勵那些在空間科學和探測領域做出過開創性工作的科學家,特別是獎勵像趙九章一樣,在本國乃至國際上開創新學科、新領域,推動重大空間科學和探測計畫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2008年7月,趙九章科學獎第一次在第37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的開幕式上頒發,授予了美國著名科學家、IMAGE衛星計畫的首席科學家James Burch教授,獎勵他在地球空間探測方面開闢了成像探測的新方法。

2.4關注人才培養

劉振興說,在博奈擔任歐洲空間局空間科學項目部主任期間,他多次邀請中國科研人員到歐洲空間局空間科學項目部作短期訪問,包括劉振興本人也受到過邀請,甚至邀請中國科學家在歐洲空間局空間科學項目部工作三個月,並由歐洲空間局支付工資。
在2002年7月他擔任瑞士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所長後,又多次邀請中國科學家參加到國際空間研究所的工作中,包括作報告、承擔國際空間研究所主持的課題,並多次支持中國青年科學家的訪問。
此外,在擔任國際空間委員會主席後,博奈還積極支持在中國舉辦能力建設培訓班:一次是2005年在中國舉辦空間探測多點衛星數據分析能力建設培訓班,一次是2009年在中國舉辦行星科學數據分析能力建設培訓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