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口村

湖北省天門市黃潭鎮羅口村,位於天門市河南岸。東距黃潭5公里,西距漁薪4公里,南距汪場4公里。羅口集鎮有百餘年歷史,人口共有83戶,282人。其中居民13戶,3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口村
  • 外文名稱:Luo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湖北省
  • 所屬地區:江漢平原
  • 電話區號:0728
  • 郵政區碼:431708
  • 地理位置:湖北省天門市黃潭鎮
  • 人口:282人
基本概況,經濟狀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基本概況

湖北省天門市黃潭鎮羅口村,位於天門市河南岸。東距黃潭5公里,西距漁薪4公里,南距汪場4公里。
羅口集鎮有百餘年歷史。開始建在羅口溝東,有數家小店,後來又遷建於羅口溝西,依河岸建成街區。因此溝又是廣納大、小羅家台周圍之來水,故名羅口溝,集鎮取名為“羅口”。
解放前,羅口屬南鄉。解放初屬羅彭鄉。1953年屬新生鄉,1958年屬黃潭公社新生管理區3大隊,1975年為新生公社羅口大隊,1984年為羅口鄉羅口村。撤區建鎮後,一直是羅口辦事外機關駐地,也是羅口村村民委員會所在地。
羅口集鎮在羅口村第5村村民小組,共有83戶,282人。其中居民13戶,33人,有耕地面積139畝,主產棉花。
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新四軍重要的南北通道,生意興隆。後國民黨政府軍在羅口街西一公里處的堤灣設據據點,修碉堡、挖戰壕,戰難又起,羅口生意蕭條。當時只有店鋪20餘家,均為舊式瓦房,街道鋪石板,寬不過2米。解放後,這裡設有供銷、食品站、信用社、聯診所和棉花採購組,羅口集市日趨繁榮。特別是1994年以來,羅口村委會擴建街道,將順河東西向的舊街拓寬至8米,延長至83長米,又把南北向的一條街延長至130米。街道為瀝青路面。兩側店鋪多為磚混結構的平房和樓房,整個街區呈曲尺形,占地面積0.6平方公里。

經濟狀況

羅口有1個磚瓦場,1個泥預製品廠和10多家個體作坊。龍嘴磚瓦廠,工人70餘名。2000年銷售磚瓦金額40餘萬元,上交利稅3萬餘元。羅口村水泥預製品廠,工人30名,生產各種規格的水泥預製品,銷往竟陵、漁薪、江場等地,年產值40萬元,有個體榨坊3家、糧食加工廠2家,主要加工麵粉、麵條和稻米。每家年收入達萬元。還有3家機車、腳踏車修理站和5家豆腐坊。
羅口村有農田3650畝,為了適應市場需要,改單一種植為多種經營,2000年種蔬菜600畝,建大棚130個,面積90畝。主要種植辣椒、茄子、黃瓜、萵苣,年產達2400噸,除供應本地外,還外銷荊門等地。羅口8組村民鄒延書,有蔬菜大棚面積1.4畝,早春蔬菜收入畝平5000元,延秋蔬菜收入畝平2000元。村民鄒年香搞立體養殖,魚塘毛蟹,堤埂栽果樹,面積2畝,植樹200株,2000年產鮮果1萬餘公斤。
羅口商業興旺。1994年羅口村委會順河街道兩側,建起兩個小型營業棚,能容納30多戶擺攤經營。集鎮上現有肉安、小百貨、魚行、蔬菜、水果、生資及修理、理髮等小攤點37家。從業人員74人。
羅口西至漁薪,南至汪場,東到黃潭、竟陵,均為瀝青路面,向北有渡船到天門縣河。建有長1000米長的瀝青公路,與荷沙路相連,此處設有客運車輛點。
羅口有聯診所1家,建築面積400平方米,醫護人員15人設中、西、內、外、婦、兒等科室。
1993年.羅口村委會籌資16萬元,將羅口國小遷至街南,按“普九”達標的要求,重新建設校園。學校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46年方米,有教學樓,辦公室及教工宿舍。有教師16人,學生400人。先後一各學生獲國家級數學競賽1等獎,兩名獲省級獎。羅口村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成績突出,曾被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團省委授予“表少年活動陣地建設先進集體”。羅口村被譽為“狀元之村”,自恢復高考以來,全村考入大專院校的學生有283人,其中羅口街上的就有45人。
羅口地區在土地革命時期,就建立過羅彭鄉蘇維埃政府。
楊國才,羅口村人,土地革命進入伍,後參加長征,解放後曾任長航局黨副書記,1994年病故。
楊存國,羅口村人,上海船舶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主要論著有《拖船的急牽穩性》、《五節航速放艇等效試題》、《海洋救助拖船設計》等,分別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
1947年1月29日(古歷丁亥年正月初七),中航公司G47型第145號飛機,執行上海至重慶飛行任務途中,因機械故障,墜於今羅口村8組稻田中,26人遇難,唯一幼兒倖存。事發後數日,有兩架小型飛機,先後降落於此處理善後事宜。來觀者愈萬人,成為當時最轟動性新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79畝(其中:田34畝,地45畝),人均耕地1.5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8畝,主要種植桐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100畝,其他面積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無)路燈。全村已全部通電,主要水源飲用地下水。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3.5公里,距離最近的漁薪集貿市場6公里。
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4畝,有效灌溉率為43%。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紅磚樓房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有1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40%;畜牧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4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3頭,肉牛8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20%;第二、三產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工資性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13%。農民人均純收入47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占勞動力的19%),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7%。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說全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安龍堡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5公里,距離中學31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人,其中小學生4人,中學生2人。
該村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有固定資產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9人。共有團員19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基礎設施薄弱,農產品難以銷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發展種植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