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中國姓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六刑之一的罵刑,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
罵,同“傌”,本義“用粗劣惡毒語言羞辱之”,是漢朝時期的非死刑法之一,即罵斥之法,也就是當眾對受刑人施以大聲斥責其罪行的刑罰,以使民眾皆知,對其唾棄。
這在史籍《前漢書》中有記載:“罵同傌,鯨、劓、髠、刖、笞、傌,棄市之法。[註:]‘棄市,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罵刑大多不是單獨施行的,而是與鯨刑(以刀劃破受刑人面部後在傷口處塗抹墨色,使之留下永恆印記)、劓刑(割去受刑人的鼻子)、髠刑(將受刑人的頭髮全部或部分剃掉,以恥辱之)、刖刑(砍去受罰人的左腳、右腳或雙腳)、笞刑(以竹、木、藤具責打受罰人的背部、臀部或腿部)同時實施,令民眾知道為何要對其施以刑罰。施罵刑者多為嗓音宏亮、口齒清晰之有司小吏,能滔滔不絕地“罵”上半天。
在漢朝時期,施以罵刑的官吏,民間即稱之為“罵吏”、或稱“罵人”,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別稱為姓氏者,即稱罵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繁複,不可一論。
第二個淵源:源於彝族,出自明朝時期彝族沙罵氏部落,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明朝時期,活躍在西南地區涼山一帶的彝族中有一個沙罵氏部落,亦稱沙瑪氏,聚居在涼山地區(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與彝族的果基家支是同宗關係,其先祖皆為秦漢時期彝族先民領袖拉普家族的第三子拉普社曲。
歷史上的沙罵氏部落擁有羌族、漢族血統,因此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回響明朝廷的改流政策,與村密氏、吉巴氏等部落一起改父子聯名制為漢姓,多數部眾改稱漢姓為安氏,少數部眾則改稱罵氏、瑪氏、沙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三.各支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四.遷徙分布:
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族人多以京兆、越嵩為郡望。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越嵩郡:亦稱嵩郡、嵩州、建昌府、羅羅斯(彝族)宣慰司、四川行都司、寧遠府、寧府,涼山彝族自治州,即四川涼山。涼山歷史悠久,遠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中央王朝就在這裡設定郡縣,委派官吏進行管理。唐、宋、元、明、清諸朝在涼山先後設定了郡、州、司、府以及路、衛、廳、縣等。在涼山地區,秦、漢以前稱古邛都國或邛都部落,漢朝時期稱越嵩郡,隋、唐時期為嵩州,南詔政權時期稱建昌府,元朝時期稱羅羅斯宣慰司,明朝時期為四川行都司,清朝時期稱寧遠府,民國時期稱寧府。涼山地區的歷史沿革,反映了在不同朝代與中央政權的隸屬關係。儘管在歷史上,涼山地區轄地範圍有所不同,但大抵上是北至大渡河,南及金沙江,東抵烏蒙(今雲南昭通)西迄鹽井(今四川鹽源)。1950年庚寅,涼山迎來了解放。1952年壬辰10月涼山彝族自治區成立,後改為州。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並不是一個郡,而是漢朝以後中央政府所在地域的行政大區稱謂,“尹”為京畿所在地最高行政長官,如同今北京市市長。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魏文帝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封皇子曹禮為秦公,以京兆為國;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為京兆國;曹魏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魏明帝封皇子曹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地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其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東晉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這五個政權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設其為京兆郡(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但另建新城,稱“大興城”。唐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唐高宗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國時期和元朝時期皆在陝西置京兆府(路),但其“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民國初期的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國以前“京兆”之意,後民國政府廢黜“京兆”之稱。要特別注意的是:“京兆”並非僅指隋唐時期的陝西長安地區,凡歷朝歷代由中央政府直轄的都城周邊地區,皆可稱為“京兆”。例如,秦朝時期的鹹陽,漢朝時期的長安,三國時期的許昌、成都、南京,遼國時期的臨潢,唐朝時期的洛陽,北宋時期的開封,金國時期的會寧、燕京、汴梁,南宋時期的杭州,元朝時期的大都,明朝時期的南京、北京,清朝時期的北平,民國時期的南京等,皆為京兆。
2.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亦稱常安堂、京師堂、京畿堂、大興堂。
越嵩堂:以望立堂,亦稱嵩郡堂、嵩州堂、建昌堂、羅羅斯堂、行都堂、寧遠堂、寧府堂、涼山堂。
資料有待補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