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龍川水街

績溪龍川水街

龍川水街,位於安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績溪縣瀛洲鄉龍川村,距績溪縣城12公里,具有悠久的歷史,保存完好,是績溪縣重點開發的旅遊東線中的重要旅遊區。水街及沿街兩邊建有許多文物古蹟、歷史建築,具有極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文化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績溪龍川水街
  • 位於:安徽省南部
  • 意義:歷史上一直屬徽州府
  • 屬於:安徽省徽州地區
簡介,歷史價值,歷史沿革,傳統格局,文物古蹟,保護歷史,地圖信息,

簡介

績溪縣位於安徽省南部,歷史上一直屬徽州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於安徽省徽州地區。從上世紀80年代後劃歸安徽宣城市,但距黃山市更近,縣城華陽鎮距黃山市府所在地屯溪50餘公里。其山河壯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績溪縣東南方向與蘇、浙、滬黃金旅遊經濟圈中的杭州千島湖等著名旅遊區相鄰,西北方向有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東側為天目山,處於安徽省“兩山一湖”旅遊經濟圈之中,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龍川水街長約500米,水街之水源於石金山麓,南流經嶺里至嶺外,折向東流,在龍川村鳳山下入村,穿村匯入登源河,河床比降為500:1,所以枯水期流水潺潺,汛期河水奔騰,蕩滌村中的一切污泥濁水。河岸由青石和花崗岩石砌成。河岸陡直,沿河岸設有石踏步下河,以利居民漿洗取水,更有一處下河處,形同小碼頭,用青石和花崗岩砌成,是清代早期所建,至今完好。
水街附近的自然景點包括龍鬚山上的奇峰、怪石、溪流、飛瀑、雲霞氣象和生態景觀,總計46處,主要包括:登源河、龍川河、七星塘、石笏山、杉樹林、一天門、龍鬚飛瀑、百丈崖、臥龍嶺、望龍峰(小尖)、龍鬚峰(大尖)、風山等。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四季景色宜人如畫。另有古墓葬遺址12處,佛教庵堂靈山庵。

歷史價值

龍川水街及沿街兩邊的文物古蹟有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文化價值。龍川胡氏宗祠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獨到之處,它將自然環境與人文建築完美的融為一體,形成“有意味”的自然與人文的最佳統一;胡氏宗祠的平面布局合理而又獨特,它將宗祠的各部分及自然的龍川河合在一塊,展示出傳統徽派建築駕馭空間的非凡技能;立面既具有徽派建築的風格特徵,又有自身的技藝展現,讓人百看不厭,是徽派祠堂建築中的優秀代表;梁架結構比例優美,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及科學研究價值;胡氏宗祠的裝飾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建築上的雕刻件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涵豐富,技藝精湛,堪稱是傳統徽派雕刻藝術中的極品;胡氏宗祠古文物是龍川村人文景觀的重要看點,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其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很大。此外,龍川水街沿線的奕世尚書坊、徽商胡炳衡故居、胡宗憲少保府是承載胡氏家族精妙人文內涵的具有形象生動、真實客觀的物化實體,同時也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的實物資料。

歷史沿革

龍川村是一個有著1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這裡原是一片長滿黃荊條的荒河灘,因盛產黃金(荊)蜜而被稱為荊林里。公元318年,胡焱以散騎常侍銜領兵鎮守歙州。鹹康三年(公元337年),胡焱游華陽鎮至此,見地勢“東聳龍峰,西峙雞冠,南則天馬奔騰而上,北則長溪(登源河)蜿蜒而來,羨其山水清麗,便赴龍川之口荊林里,聚族而居”(《龍川胡氏宗譜》)。胡焱也就成了龍川胡氏始祖。
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析歙縣華陽鎮置績溪縣,龍川屬之。歷代,徽州府暨績溪縣隸屬關係常有變遷,龍川均屬之。
明代是龍川村發展的鼎盛時期,村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且十分重視科舉。先後曾有十多人中進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戶部尚書的胡富,以及六十年後於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胡宗憲。明代鼎盛時期村落建築已經基本覆蓋了龍川“船形村”的全部範圍。
清代以來,龍川逐漸衰落,村民仕途也不再像明朝那樣顯赫,人口慢慢減少,很多建築逐漸坍塌,村落建築覆蓋範圍也漸漸由整個船形村縮減為龍川河北部為主的聚落。
進入新世紀,績溪縣人民政府根據國家、省政府有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檔案和規定,圍繞龍川水街對龍川村制定了“保護規劃”,將水街和古村歷史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等方面結合起來,以適應建設小康社會和旅遊業的發展。

傳統格局

龍川河發源於鄣山山脈南行群峰西列的石金山南麓,在雞冠山下入村,穿村東流匯入登源河。原先龍川河的出口在今河口下游100餘米處。
龍川村地處登源河流域中開闊的河谷盆地,四周山上樹木蔥蘢,泉水淙淙,登源河水奔流不息,四時不竭,龍川溪水潺潺,常年流淌,更有良田一片,便於農作。這在農耕社會中,具備了“山川、河流、土地”的人居選址三要素,滿足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這樣的人居環境,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胡姓定居龍川後,人丁興旺,村莊逐步擴大,向北拓展。為了適應人口發展的需要,確定村莊的發展規模,宋代的胡念五得到風水大師賴文正的指教。
賴文正引經據典,分析了龍川山水的吉凶利弊,說明當時龍川村依山傍水向東,以雞冠山一脈山峰為背景,朝東定向選址的意向,違背了風水理論,處於兇險不吉之位,明確提出龍川村陽址和村東的“胡氏宗祠”的坐向正南偏東7.5度至22.5度之間的方位,其中心點為正南偏東15度,水口位置馬山和石笏山之間,為兩山所遮攔,不知去向,可謂聚水關鎖之狀。大馬山與石笏山和雞冠山,呈兩相相連的三角形,狀如旌旗迎風,舒展卷拂,形態優美自然。秀麗的山水,正確的選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龍川村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境界。
賴文正提出了逢凶化吉的破解之法。將龍川河改道,河口北移100餘米,正對高聳的龍峰,按風水設計要求朝高匯入登源河,並在龍峰山麓的木魚形山坡上建“靈山庵”,以鎮煞氣鐘靈氣。龍川河口內造兩墩三孔石樑橋,以示關鎖,留住河水的財氣,河口建成喇叭形排衙水口。此處河面開闊,兩水在此交匯,小龍與山脈乾龍在此相遇,山水相襯相映,水聚景幽,東岸臨河山岩壁立,樹影婆娑,龍峰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水裡,山影時現時碎,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水口景觀現存許多版本的《龍川胡氏宗譜》都有《答世祖論定龍川陽址書稿》(以下簡稱“書稿”)流傳於世。
龍川河的人工改道和排衙水口的建造,不僅彌補了龍川村風水上的不足,化凶為吉,而且為龍種胡氏宗祠配置了流水泮池,為龍川村的地表水的排泄提供了通道。龍川村地勢北高南低,住戶多數在龍川河北岸,北岸村莊建有五條巷道,南北走向,東西平行排列,直通龍川河邊水街,既是人行通道,又引導了地表水的流向,同時還隱喻五子登科、蒼龍入川歸大海的美好願望。
龍川河的人工改道和排衙水口的建造,提高了龍川村的人文層次,此後數百年來,龍川村興旺發達,人文薈萃,經商,富甲江南;仕途,職拜明君。自宋以來,登科及第眾多,有史可查的進士11名,僅明代一朝就有進士7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都御史巡撫遼東的胡宗明。
龍川河排衙水口在建造中由於風水大師的指點,設計巧妙,建築匠心,採取了擴大河口、立墩造枯阻攔河水的措施,減慢了河水的流速,使洪水來臨時,登源河水不倒灌龍川河的情景得以再現,這是龍川先人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裝點自然的成功範例和高明之處。
龍川河改道後,原河兩岸土地在石笏山下連成一片,船形村貌成了靠岸之勢。為了固舟泊岸,避免船在岸邊飄浮不定,龍川人又請來一戶丁姓人家,居住村里,並將丁姓祖墳安葬在船頭石笏山下,以示將龍川村這條大船牢牢地釘住,這是龍川村南水口山下的又一奇景。而今,村頭丁姓古墳猶在,船形村貌未改,它釘住的不僅是龍川這條船,而是將龍川自古至今的輝煌牢牢地釘在歷史上。
河兩邊街均為水街,北岸麻石條橫鋪,南岸青石直鋪其中,兩旁鵝卵石相襯,稱之龍鱗。水街兩邊徽派建築的商鋪林立,粉牆黛瓦,櫛比鱗次,馬頭牆高高聳立,錯落有致。
水街出口處為龍川村內水口,因是龍川河與登源河的交匯處。每年黃梅季節,山洪暴發,河水猛漲,登源河水位超過龍川河水位,但登源河水始終不會倒灌龍川河,人們可以看到登源河水洶湧澎湃,在村南咆嘯而過,而龍川河裡的洪水,則緩緩東流,在河口處呈現出兩個高低不同的水位,而登源河水高於龍川河水,但絕不會倒灌龍川河,可謂為龍川水街的一奇觀。古人認為龍川河有真龍把守,故名龍川,村名則由此而來。

文物古蹟

龍川水街及其附近的文物古蹟、歷史建築主要有49處,即:胡氏宗祠奕世尚書坊、胡炳衡故居、進士巷、靈山庵、方氏宗祠、尚書府坊、龍峰禪院遺址、進士巷古井、堂屋遺址、跑馬場遺址、古官道、水碓遺址、丁氏祖墳、胡富墓、胡宗憲墓、胡炳衡墓、滸里水巷、滸里三眼井等。

保護歷史

龍川村的水街,之所以能保持數百年完好,這與該村自明代以來,建立相應的水街保護措施是分不開的。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1997年以來的十多年時間,龍川水街街區居民參與保護與改造水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解放以後特別是“文革”動亂時期,水街風貌遭到較大毀損,沿龍川河兩岸水街古民居及古牌坊均不同程度被拆毀。1997年以後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水街進行恢復性重大保護改造。對此,龍川水街兩岸居民歡呼雀躍,莫不擁護支持。矗立在水街中游的安徽省省級歷史重點保護單位――奕世尚書坊,是明嘉靖時期的遺物,其盛明雄風,至今猶存。但由於數百年歷史風雨侵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動亂時期的人為損壞,牌坊已經開始傾斜。
為了保護好這座古徽州最精美的石雕牌坊,龍川村民胡友明等戶,主動配合將原來緊依牌坊而建的民居拆除,不僅使牌坊的保護措施得以順利實施,而且為牌坊讓出了場地,恢復了奕世尚書牌坊的雄姿,成為龍川水街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為了恢復改造“少保府”(胡宗憲少保府)並修建胡宗憲抗倭紀念館,龍川村委會黨總支書記胡亦儉將自家的住房騰出來,給“胡宗憲抗倭紀念館”湊方園。他說:“我的祖先為了抗倭,不惜身家性命,作為子孫後代,能為祖宗的紀念館出力,也是應該的。”他家的房子,面水臨街,是非常好的商業鋪面。百餘平方米場地,已經騰出來用作胡宗憲紀念館之用,使得“少保府”與之渾然一體,珠聯璧合。
在水街街道路面的恢復改造中,許多村民主動參與砌塝鋪路,積極築牆。一些原來堆放在街邊河岸上的雜物堆、臨時棚,都主動自己搬移。龍川水街中部有一處過街樓,那是舊時胡氏人家留下的舊遺蹟,到上世紀末,已經風雨飄搖,行將倒塌了。屋主人胡躍邦原打算拆了建新房的,但為了恢復保護水街的原有風貌,他決定新房不建,修舊如舊,成為水街上又一道古老的遺產。
龍川河是龍川村胡姓發達旺盛的母親河,又是龍川胡氏宗祠的活水泮池。由於經久淤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山洪暴發,河床上漲,洪水沖涮,致使多處地方河塝倒塌。同時河內垃圾填埋,村中污水都流入其中,春季泥沙俱下,秋季河面乾枯,使龍川村的生態受到嚴重影響。2004年,水街進行了整治和改造,改造後的道路平整,占道而建的房屋予以拆除,對破舊的民宅和店鋪,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修復。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瀛洲鄉坑口(龍川)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