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編,中國漢字,讀作biān,本意是順次排列,編結在一起。在海軍中,指兩艘以上艦艇組成的戰術(戰役)單位。在空軍中,指由相互間保持規定距離、間隔、高度差的若干架飛機(分隊)組成的戰鬥集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編
  • 外文名:Weave
  • 部首:糹
  • 部外筆畫:9
  • 總筆畫數:12
  • 筆順:551451325122
  • 五筆86:XYNA
  • 倉頡:VMISB
  • 五筆98:XYNA
  • 四角號碼:23127
  •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F16
  • 統一碼:7F16
字形結構,解釋,基本,詳細,詞性變化,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相關詞語,編冊編策,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糹扁
漢字部件分解:糹戶冂卄
筆順編號:551451325122
筆順讀寫:撇折、撇折、提、點、橫折、橫、撇、豎、橫折鉤、橫、豎、豎

解釋

基本

編 biān
①把細長條狀物交叉地組織起來:~花籃。
②按一定的順序組織排列:~號、~班。
③編輯:~雜誌。~創作(歌本、劇本等):~劇本。
⑤捏造:~造謊言。
⑥成本的書:人手一~。

詳細

編 biān
〈動〉
(1) 形聲。從糸(mì),扁聲。本義:順次排列,編結在一起。
(2) 同本義 [put in order]
編,次簡也。——《說文
以繩次物曰編。——《聲類》
春秋編年,四時具而後為年。——《穀梁傳·桓公元年》
且請編之於令,永為國典。——柳宗元駁復仇議
(3) 又如:編號;編組;編隊;編戶(編入戶籍的普通人家);編民(編入戶籍的平民);編人(戶籍編制之內的貧民。也稱編民);編次(按順序編排);編蒲(編訂蒲葉使成冊,以為書寫之用)
(4) 交織,編結[weave;plait]
編結沮。——《四子講德論》。顏註:“猶編髮也。”
總編一根大辮,黑亮如漆。——《紅樓夢
(5) 編輯;創作 [compile;write]
編書其罪。——《漢書·諸葛豐傳》
春秋編年。——《穀梁傳·桓公元年》
(6) 又如:編雜誌;編述(著述;編輯);編訂(編纂修訂)
(7) 連線 [connect]
編町成篁。——張衡《西京賦》。註:“連也。”
(8) 又如:編町(連綿於畎畝之中
(9) 虛構,捏造 [make up]。如:瞎編;胡編;編派(編造故事,藉機譏誚別人)。

詞性變化

編 biān
〈名〉
(1) 用來穿聯竹簡的繩子 [cord]。
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
讀之韋編三絕。——《漢書·儒林傳》
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韓愈《進學解》
(2) 又如:編韋(編聯竹簡的皮條或繩子)
(3) 書籍,文章 [book]
豈不以斯編為足信今傳後也哉!——清·唐紹祖《答友人求序文書》
並以為國人讀茲編者勖。——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 又如:編簡(書籍;史冊);編珠(類書名。其書集故事成語為對偶
(5) 一部著作的一部分 [part of a book;book;volume]。如:縮編;上編;一本分為四編的小說;內編;外編;第一編;第二編
(6) 姓。漢代有編盲意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布懸切《集韻》《韻會》《正韻》𤰞眠切,𠀤音邊。《說文》次𥳑也。《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前漢·儒林傳注》編,所以聯次𥳑也。
又首服也。《周禮·天官》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筓。《注》編,編列發為之,若今之假紒矣。
又編鐘。《周禮·春官·磬師》擊編鐘。《注》編,讀為編書之編。
又結也。《楚辭·九章》編愁苦以為膺。
又《字林》以繩次物曰編。
又《玉篇》編,織也,連也。
又《廣韻》方典切《集韻》《韻會》補典切,𠀤音匾。編,綃也。
又絞也。
又《集韻》婢典切《正韻》婢免切,𠀤音辮。《史記·西南夷傳》皆編髮,隨畜遷徙。《前漢·終軍傳》殆將有解編髮,削左袵而蒙化者。《注》編,讀辮。
又《集韻》蒲眠切,音蹁。緶,或作編。交枲也。 《博雅》編,絛也。

說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編
次𥳑也。從糸扁聲。布玄切

說文解字注

(編)次𥳑也。以絲次弟竹𥳑而排列之曰編。孔子讀易。韋編三絕。𠕋字下曰。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然則駢比其𥳑。上下用絲編二。是以有得靑絲編考工記者也。禮之編茅為鼎鼏。周禮王后之編列發為之。亦猶是法也。從糸。篇聲。布玄切。十二部。

相關詞語

【編隊】
①將人群或運輸工具等編成一定的隊形。
②在海軍中,指兩艘以上艦艇組成的戰術(戰役)單位。
③在空軍中,指由相互間保持規定距離、間隔、高度差的若干架飛機(分隊)組成的戰鬥集體。
【編戶】編入戶籍的平民。中國古代自商鞅變法開始,歷代均把平民編入政府戶籍,稱編戶。
編年體】中國史書的一種體裁,按年、月、日記錄歷史事件。如《資治通鑑》。
【編磬】古代打擊樂器。由16塊石制或玉制的磬組成。用小木槌擊奏。周代以來用於雅樂。
【編譯程式】能將源程式翻譯成等價的目標程式的程式。電子計算機一般只執行用它自己的機器語言編寫的程式,為了使用高級語言(如BASIC等)編寫的程式(即源程式)被機器執行,必須將它譯成機器語言程式。
【編譯員】帶有編輯性質的翻譯人員。特定的工作人員。
【編鐘】古代打擊樂器。把一系列銅製的鐘掛在木架上組成,用小木槌擊奏。各時代形狀大小不一,枚數也不相同。
【編撰】編輯;編寫。
【編纂】編輯(多指資料多、篇幅大的著作):~詞典、~名人錄。

編冊編策

在紙張發明以前,古人使用的書寫材料,有用竹木削成的薄片及用蠶絲織成的素絹。《荀子》的一些篇章中所說“著於竹帛”,竹,即是用竹木片做的薄片,通稱簡牘;帛,即是素絹,也稱繒帛。當時,最常使用的是竹木片,有寬有窄。簡較窄,一般只寫一行字,少有兩行;牘較寬,能容納五六行,甚至九十行。古人讀的書本,都用竹木簡抄寫,少見用竹木牘。因為用簡抄錄,一本書,最少也得七八支,有的需用幾十支。如果藏書豐富,搬運起來,往往用車運送。古時譽人學識淵博,常以“學富五車”相喻,十分形象。
古書中出現難讀難懂的辭句,往往由於錯簡造成。以後歷代都設有校書郎官職,主要是勘正古書尤其是先秦的書冊中的錯誤,這與早期抄錄的書冊中,夾入錯簡、缺簡有關。
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晚年喜《易》,孜孜不倦,反覆翻閱,以致“韋編三絕”。指的就是編連簡冊的編繩也斷過好幾回。韋編,有人認為是熟牛皮,有人認為是韋皮。從考古學資料記載發現的實物,多為絲綸或麻繩。《夜讀拾得錄(一三九)·用功多者收工遠》一文中,司馬光少時讀書,刻苦學習,“獨下帷絕編”。所謂絕編,便是引用了孔子的“韋編三絕”典故。宋時,已有紙張書本,沒有再去翻閱簡冊的必要。《呂氏私塾記》用此典故,不僅言勤學,也在表讚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