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型分裂症

緊張型分裂症的概述,緊張型分裂症的原因,緊張型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狀,緊張性精神分裂症表現,

緊張型分裂症的概述

以突出的精神運動紊亂為主的分裂症,可以是兩個極端的交替,如活動過多甚至暴力性興奮發作和木僵、自動性服從和違拗。受限制的姿勢可保持較長時間。同:精神分裂症,緊張型見:緊張症、木僵。

緊張型分裂症的原因

1、遺傳因素:據調查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親屬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得多。而且,與患者的血緣關係愈近,患病率愈高。如果父母雙方均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的發病率將達到35%~68%;而父母一方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的發病率也有15%~26%;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即使自幼寄養在精神健康的家庭,其發病率也大大高於沒有家族史的同年人。然而精神分裂症的遺傳相當複雜,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多基因遺傳,這種遺傳是由許多基因的積累作用造成的。
2、性格因素:大量調查報告顯示,大約有5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前或幼年期即存在一些特殊的個性特徵,譬如孤僻、內傾、怕羞、敏感、多疑、怕見陌生人、與親人缺乏親情、不願與同齡孩子玩耍,卻常常與老頭親近,有時還會有一些奇特的動作和做出怪異的姿勢,思維缺乏邏輯性,好幻想、主動性差、依賴性強、膽小、做事猶豫。有時莫名其妙地外出不歸等。有的專家將這種性格稱之為:分裂性人格。
3、內分泌因素:由於精神分裂症多數在青春期前後性成熟階段起病,因此有的學者就認為此病與內分泌有一定的關係。
4、病毒:有專家認為,精神分裂症是病毒感染所致。有報導說,在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脊液細胞培養中找到了病毒樣物質。
5、社會因素:調查發現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社會層次較低的人群中所占的比率較高,它與高層次人群之比約為9:1。據推測這可能與生活的物質環境差、經濟困難所造成的心理負擔重、社會應激多等有密切關係。

緊張型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狀

認識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狀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早發現及早治療。急性起病者病前很難發現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早期症狀。大部分患者是在無明顯誘因下緩慢起病,仔佃觀察分析一般都能發現有如下一些早期精神症狀:
睡眠改變:逐漸或突然變得難以入睡、易驚醒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惡夢、或睡眠過多。
情感變化:情感變得冷漠、失去以往的熱情、對親人不關心、缺少應有的感情交流,與朋友疏遠,對周圍事情不感興趣,或因一點小事而發脾氣,莫名其妙地傷心落淚或欣喜等。
行為異常:行為逐漸變得怪僻、詭秘或者難以理解,喜歡獨處、不適意的追逐異性,不知羞恥,自語自笑、生活懶散、發獃發愣、蒙頭大睡、外出遊盪,夜不歸家等。
敏感多疑:對什麼事都非常敏感,把周圍的一些平常之事和他聯繫起來,認為是針對他的。如別人在交談,認為是在議論他;別人偶爾看他一眼,認為是不懷好意。有的甚至認為廣播、電視、報紙的內容都和他有關,察言觀色,注意別人的一舉一動,有的認為有人要害他,不敢喝水、吃飯、睡覺,有的認為愛人對他不忠從而進行跟蹤調查等。
性格改變:原來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的人,變得沉默少語,獨自呆坐似在思考問題,不與人交往; 一向乾淨利索的人變得不修邊幅、生活懶散、紀律鬆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原來循規蹈距的人變得經常遲到、早退、無故曠工、工作馬虎,對批評滿不在乎;原來勤儉節省的人,變得揮霍浪費,本來很有興趣的事物也不感興趣等。
語言表達異常:與其談話話題不多,語句簡單、內容單調,談話的內容缺乏中心或在談話中說一些與談話無關的內容,使人無法理解,感覺交談費力或莫名其妙,或自言自語,反覆重複同一內容等。
脫離現實,沉湎於幻想之中,做“白日夢”。

緊張性精神分裂症表現

緊張型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年齡多數在中、青年。起病可急可緩。在發病前和發病早期,有萎靡無力、食欲不振、怠惰少動、缺少興趣、情緒低落的行為表現。
隨著病情的發展,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的症狀交遞出現。處在木僵狀態時,患者言語動作明顯減少,有時一連幾小時地呆呆站立或坐著,不言不語,不飲不食,表情呆滯、冷漠,叫她不應,推亦不動,象木頭樁子似的,對周圍事物毫無反應。但是,在安靜環境下,向患者小聲耳語時,又偶爾可以回答。有的患者在夜深人靜、外界干擾消失時,可以走動、大小便或進食。這種病理狀態有長有短。可以突然消失,也可以逐漸消失。當突然結束時,隨即會進入興奮狀態,即症狀由緊張性木僵轉換為緊張興奮,表現為興奮,激動、行為暴烈,出現幻覺,並常伴有傷人、毀物的行為。這種狀態可持續幾十分鐘、幾小時或幾天,然後緩解,又逐漸進入木僵狀態。
此類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同其他類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樣,病前大多具有內向、孤獨、缺乏自主性、依賴性強、敏感多疑、膽小怕羞的性格特點。只要外界環境中有不良刺激,就容易誘發此病。如上例案例中的患者,就是因為某日當她經過鄰居家門口時,恰好鄰居吐了一口唾沫,她就認為是衝著她的,心裡總不舒坦,悶悶不樂,時不時發獃。沒過多久,就出現了病態症狀。所以,一旦發現某人具有這些性格或行為特徵,應當給予注意,儘可能避免不良刺激,防止疾病的發生。此外,神經活動類型屬弱型的個人也應當加強自己的意志鍛鍊,培養應變能力和對不良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能自如地應付突變環境或事件,減少誘發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對此類病人的治療,同樣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輔之以心理治療。無論是用藥階段或病情緩解以後,都應運用心理治療法幫助患者恢復正常心理狀態。可以運用集體心理治療法幫助患者恢復自知力、社會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運用藝術、音樂、遊戲、體育等積極的心理治療手段,引導病人的興趣轉向其他方面,促使患者產生愉快、喜悅的情緒,消除憂愁、抑鬱、悲觀的情緒,對改善病態症狀,增強適應能力大有益處。只要給予患者仔細、親切的照顧,這種類型的病人預後效果都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