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毛馬兜鈴(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

綿毛馬兜鈴(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為馬兜鈴科植物。綿毛馬兜鈴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的全草。多年生纏繞草本,全株密被黃白色綿毛,花期6—8月,果期9—10。 是中草藥中的的一種,生於山坡草叢和溝旁路邊。主產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南、陝西亦產。氣微香,味苦而辛。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痛、腹痛、瘧疾、癰腫。用量3—9g。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脘腹疼痛、跌打傷痛、外傷出血、乳癰及多種化膿性感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綿毛馬兜鈴
  • 拉丁學名:Herba Aristolochiae Molissimae
  • 別稱:尋骨風、黃木香、毛香、猴耳草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真蕨目
  • :馬兜鈴科
  • :馬兜鈴屬
  • 英文名:Wooly Dutchman's pipe Herb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功能與主治,藥物套用,驗方,藥理作用,各家論述,

形態特徵

綿毛馬兜鈴
多年生纏繞草本,全株密被黃白色綿毛。根莖細圓柱形,橫生,有多數鬚根。葉互生,卵圓狀心形,長寬幾相等,3—8cm,先端短尖,全緣;葉柄長2—5cm。花單生於葉腋,花梗近中部具1葉狀苞片;花被彎曲成菸斗形,頂端3裂,帶紫色;雄蕊6,貼生於花柱體周圍;子房下位,6室。蒴果圓柱形,沿背縫線具有寬翅,黑褐色,6瓣裂。花期6—8月,果期9—10。 生於山坡草叢和溝旁路邊。主產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南、陝西亦產。
綿毛馬兜鈴綿毛馬兜鈴
【性狀】本品根莖呈細圓柱形,多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2~0.5cm;表面棕黃色,有細縱紋及節,節處有鬚根,有的有芽痕;質韌,斷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細長,淡綠色,密被白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5~3cm,葉片灰綠色;皺縮,展平後呈卵圓形或卵狀心形,先端鈍圓或短尖,基部心形,兩面密被白柔毛,下表面更多,全緣,脈網狀。氣微香,味苦而辛。

生長環境

溝邊, 溝邊草叢, 林中, 路邊, 山坡草叢中, 山坡灌叢, 山坡路邊草叢,海拔580-1500,米,無法人工引種栽培

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山西省, 陝西省, 山東省, 江蘇省, 安徽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江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主要價值

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是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植物含有的成份。馬兜鈴科 植物可分為馬兜鈴屬(AristolochiaLinn.)及細辛屬(AsarumLinn.),從中醫藥角度而言,馬兜鈴科草藥多味辛、苦,苦能下氣、燥濕,辛能發散、行氣、活血。馬兜鈴科草藥主要功能為袪風勝濕、活絡止痛、行氣活血、止平喘、清熱利水、解毒消腫、散寒止咳痛,可用於風濕熱痹、濕熱身腫、淋證、水腫……等病痛。 屬於馬兜鈴科的植物有很多,《中國本草圖錄》中所收較常見的馬兜鈴科植物有28種,當中標明含馬兜鈴酸的有11種,包括川南馬兜鈴(大葉青木香)、北馬兜鈴、馬兜鈴、海南馬兜鈴、異葉馬兜鈴(漢中防己)、管南香(廣西馬兜鈴)、關木通(木通馬兜鈴)、尋骨風(綿毛馬兜鈴)、淮通(淮通馬兜鈴)、耳葉馬兜鈴、硃砂蓮等。其它著名的還有廣防己、三筒管等,長期誤服含馬兜鈴酸的草藥可以引致腎衰竭,不可不知。至於細辛屬草藥如細辛、杜衡等,《中國本草圖錄》雖未指出含馬兜鈴酸,但《有毒中草藥彩色圖鑑》亦明言全草有毒,使用時要經專業的醫師指導。
綿毛馬兜鈴綿毛馬兜鈴
【性味與歸經】性平,味苦。
【中藥化學成分】根莖含有尿囊素(allantoin),馬兜鈴內酯(aristolactone),綿毛馬兜鈴內酯(mollislact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馬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A,9-乙氧基馬兜鈴內醯胺(9-ethoxyaristololactam)和9-乙氧基馬兜鈴內酯(9-ethoxyaristo-lactone)。
綿毛馬兜鈴綿毛馬兜鈴
莖葉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A和D,香草酸(vanillicacid),馬兜鈴內醯胺(aristololactam),6-甲氧基馬兜鈴內醯胺(6-methoxyaristololactam),棕櫚酮(palmitoe),正三十醇(n-triacont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和硬脂酸(stearicacid)、馬兜鈴內醯胺、尿囊素(allantoin)、揮髮油等。
【採制】
季或初冬採收,曬乾。
【來源】
為馬兜鈴科植物綿毛馬兜鈴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的全草

功能與主治

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痛、腹痛、瘧疾、癰腫。用量3—9g。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脘腹疼痛、跌打傷痛、外傷出血、乳癰及多種化膿性感染。
綿毛馬兜鈴
取本品1g,加10%氨水浸泡過液,濾過。濾液加稀鹽酸,酸化後,用乙醚萃取,乙醚提取液濃縮至小體積作試樣溶液,以馬兜鈴酸A為對照品,分別點樣於矽膠G-CMC薄層板上,以苯-丙酮-甲醛(8:2:0.5)展開,日光下馬兜鈴酸顯黃色斑點,紫外光下顯黃綠色螢光。
綿毛馬兜鈴綿毛馬兜鈴

藥物套用

尋骨風和桑枝均性平,味苦,入肝經,祛風利關節,而用於治療筋骨關節風濕痹痛,且寒熱皆可套用。但桑枝尚有利水之功,可行水退腫而治浮腫腳氣等,尋骨風則無此作用。
(1)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外壁稍突出,被角質層;多細胞非腺毛甚多。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6~10餘列連線成環帶,壁木化。維管束6~8個,大小不等。韌皮部細胞皺縮。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類圓形,直徑17~72μm。髓部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並含澱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30ml,浸漬過夜,濾過。取濾液5ml蒸乾,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再加2%間二硝基苯的乙醇溶液與10%氫氧化鉀的乙醇溶液各1ml,加熱2分鐘,顯血紅色。

驗方

綿毛馬兜鈴
1.風濕關節痛:
(l)綿毛馬兜鈴12克,白酒500毫升,浸泡1月後,每次服25~50毫升,一日服兩次。
綿毛馬兜鈴綿毛馬兜鈴
(2)綿毛馬兜鈴9克,水煎,飯後服。
2.胃痛
(1)綿毛馬兜鈴根9克,水煎服,或將藥嚼爛吞服。
(2)綿毛馬兜鈴根6克,南五味根、海嫖峭各13克。上藥曬乾,共研細末,每服5克,一日3次。
3.肇丸腫痛:鮮綿毛馬兜鈴根25克,水煎服。
4.刀傷出血:綿毛馬兜鈴葉曬乾研極細末,外撒創口;鮮綿毛馬兜鈴葉搗爛外敷亦可。

藥理作用

綿毛馬兜鈴
1.對大鼠實驗性關節炎的作用:
綿毛馬兜鈴揮髮油及提出的總生物鹼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有明顯的預防作用,非生物鹼部分無效,冷浸劑經乙醇沉澱1次所得的製劑對蛋清性及甲醛性關節炎均有效果,但如沉澱兩次,並經高壓滅菌者即失去作用。
綿毛馬兜鈴綿毛馬兜鈴
2.抗腫瘤作用:
全草的粉末混於飼料中餵食小鼠,對艾氏腹水癌和腹水總細胞數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艾氏癌皮下型瘤亦有明顯效果。煎劑內服也有效。經初步分析,有效成分似能溶解於水和乙醇,不溶於氯仿,受熱不被破壞。

各家論述

1.《飲片新參》:散風痹,通絡,治骨節痛。
2.《南京民間藥草》:全草浸酒服,治筋骨痛及肚痛。
3.《江西民間草藥》:治瘧疾,風濕關節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