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胞穴

維胞穴,經穴名,出自《經外奇穴彙編》,屬經外奇穴。位於下腹部,髂前上棘之內下方凹陷處,平關元穴,或於維道穴向內斜下1寸處取穴,左右計2穴。布有髂腹溝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主治子宮脫垂,異位妊娠,腸功能紊亂、小兒遺尿,尿瀦留、疝、小腹痛。沿腹股溝韌帶向恥骨聯合方向斜刺,深度在1.5寸左右或向內下方陰部方向斜刺,進針2.5~3寸;艾炷隔姜灸或隔藥餅灸5~10壯,艾條溫和灸或雀啄灸10~15分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胞穴
  • 出處:《經外奇穴彙編》
  • 隸屬:經外奇穴
名稱釋義,定位,解剖,功能,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維,維繫之意;胞,胞宮,即子宮。該穴有治療子宮下垂的功效,維繫胞宮的作用,故名。

定位

在下腹部,髂前上棘之內下方凹陷處,平關元穴,或於維道穴向內斜下1寸處取穴,左右計2穴。

解剖

有腹內、外斜肌和腹橫肌及腹股溝韌帶外端,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溝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

功能

調理沖任,行氣止痛。

主治

子宮脫垂,異位妊娠,腸功能紊亂、小兒遺尿,尿瀦留、疝、小腹痛。

操作

1、毫針法:仰臥,雙腿屈曲,取28號2寸毫針刺入,進針後沿腹股溝韌帶向恥骨聯合方向斜刺,深度在1.5寸左右。或取28號3.5寸針,向內下方陰部方向斜刺,進針2.5~3寸。針感為下腹部有酸、沉、脹感並可向陰部放散。不留針或留針30分鐘。本法多用於子宮下垂等病症。
2、電針法:取28號2寸毫針,雙側穴位均選,針尖向曲骨穴方向透刺(沿皮下),使針感放射至會陰及大腿內側,然後接電針儀,採用疏密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分鐘。本法用於急性尿儲留。
3、艾灸法:每側穴,以艾炷隔姜灸或隔藥餅灸5~10壯,艾條溫和灸或雀啄灸10~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在常用於治療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腸功能紊亂等。
在臨床上用此穴治療子宮下垂時,在上述毫針法得氣的基礎上,左右手同時執針柄,採用向上為主的大幅度捻轉之法,患者往往會感到會陰部或小腹部有明顯的由下向上抽動感及子宮上升感。手法運用3~5分鐘後,行滯針法,即執住針柄不動,使上提的子宮固定於一個位置上,1~2分鐘,再緩緩將針退出。針後令患者平臥20分鐘左右。隔日1次或每周2次。多效果顯著。(《經外穴精選》)

配伍

配維道、曲骨、三陰交、足三里、陰陵泉治療子宮下垂;配中極(或關元)、足三里治療遺尿症;配中極、腎俞、足三里(採用穴位注射法)治療異位妊娠。

相關論述

《經外奇穴彙編》:“維胞,維道穴斜下一寸處。針五至八分。治療子宮下垂。”
《針灸學辭典》:“維胞,奇穴名……位於下腹部,髂前上棘之內下方凹陷處,平關元穴;或於維道穴向內斜下1寸處取之。主治子宮脫垂、腸疝痛、腸功能紊亂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