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背文學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流亡香港的左翼作家大批返回祖國,與此同時大陸的一些右翼文人卻流亡到了香港。左右翼文人在香港換防,香港文壇立刻變色,左翼文學的中心立刻成了右翼文學的大本營。這批流亡文人之所以寫作反共小說,除了他們對於共產黨的牴觸之外,還與反華的美國“亞洲基金會”的資助有關。

這些被稱為“綠背文學”的作家作品有:張愛玲的《秧歌》、《赤地之戀》,沙千夢的《長巷》、《有情世界》,司馬長風的《北國的春天》、《多少夢想變成真》,趙滋蕃的《半下流社會》,南宮博的《江南的憂鬱》、林適存的《駝鳥》等等。50年代國中期的香港文壇,基本上為這股“右”翼“綠背文學”浪潮所主宰。

關於這些文學作品的成色,劉以鬯先生說:“在‘綠背浪潮’的衝擊下,作家們不但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失去創作的衝勁,寫出來的作品,多數因過分重視思想性而缺乏藝術魅力。”這段評價,應該說大體上是公允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背文學
  • 外文名:greenback literature
  • 主要區域:香港
  • 代表作家張愛玲、沙千夢、林適存
美國對新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同時企圖以香港為橋樑,向中國內地進行文化滲透。為了配合其美式文化宣傳,製造顛覆新中國政治的輿論,鞏固其在亞洲的陣地,美國國會撥款在香港成立了“亞洲基金會”,掀起了一股“美元文化”(美元紙幣呈綠色,有人戲稱之“綠背文化”)浪潮。該基金會一方面資助出版機構(如亞洲出版有限公司和友聯出版社),一系列帶有政治色彩的出版物紛紛出台(如《人人文學》、《今日世界》、《中國學生周報》、《海瀾》、《大學生活》等);一方面籠絡來自內地的文化人,這批政治落魄、心境悲涼的文化人在美國“經援”的誘惑下,甘願充當政治的宣傳工具,製作了大量政治傾向鮮明的作品。
這股“綠背文化”浪潮在五十年代初、中期,裹挾了許多文化人,後來他們組成了一個“友聯”體系,他們的活動與創作一度幾乎主宰了香港文壇。“綠背文化”背景下的出版物,大多是政治的傳聲筒,是為某種政治目標服務的。作者在宣洩個人的哀怨落拓情懷和悲涼心境的描述中,透露出一股鮮明的反共意識,就連頗具才華的張愛玲也以《秧歌》和《赤地之戀》等作品加入這個大合唱。同時,這些雜誌從長遠、巨觀的角度看,對香港文學的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如《人人文學》和《中國學生周報》,前者只出版了兩年多,後者則出版了二十二年,是香港文學史上的重要刊物,四五十年代出生的本地作家,或在本地成長的作家,有很多是由他們直接或間接培養出來的。另外,這些雜誌在六十年代對西方現代文學的推介頗力,刊登了不少具有現代主義風格的詩和小說。
在“綠背文化”浪潮沸沸揚揚的同時,一股與之對峙的反“綠背”浪潮也在悄悄崛起,針鋒相對、劍拔弩張,散發著一股火藥味。這派人主要以源克平主編的《文藝世紀》為陣地,走的是現實主義路線,其成員包括葉靈鳳曹聚仁、阮朗、何達黃蒙田等等。這種文化對峙幾乎貫穿整個五十年代,隨著“綠背文化”的撤退,隨著西方文藝思潮的湧入和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這種狀況至五十年代末才得以改變。
在這兩種文學對峙之外,也有一些作家忠於自己的藝術信仰,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藝術感受出發,如實地反映時代面貌,創作了一批獨立於政治之外的作品,為五十年代的香港文壇留下降有長久價值的作品,如曹聚仁的《酒店》、徐的《彼岸》、李輝英的《人間》和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