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團魚(綠團魚)

藍團魚

綠團魚一般指本詞條

淡水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外形和常見的中華鱉很相似,渾身都被以柔軟的皮膚,沒有龜類那樣的角質盾片,背、腹兩面由骨板包被,左右兩側連結起來,形成一副特別的“鎧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黿
  • 拉丁學名:Pelochelys cantorii(Gray)
  • 別稱:銀魚,綠團魚、藍團魚、癩頭黿、鱉斑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龜鱉目
  • 亞目:隱頸龜亞目
  • :鱉科
  • :黿屬
  • :黿
  • 分布區域:雲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島、廣西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狀況,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淡水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為80—120厘米,體重約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過100千克。外形和常見的中華鱉很相似,渾身都被以柔軟的皮膚,沒有龜類那樣的角質盾片,背、腹兩面由骨板包被,左右兩側連結起來,形成一副特別的“鎧甲”,但也與中華鱉有很多區別,除了體形較大之外,吻部極短,不象中華鱉那樣長而尖。它的頭部較鈍、寬而較扁,鼻孔小,位於吻端,吻部較短,不突出。身體扁平,呈圓形,扁而薄,背部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圓形。頸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較為光滑,後部有瘤狀的突起。背部呈褐黃色或褐綠色,頭部、腹部為黃灰色,尾巴和後肢為黃灰色,後肢的腹面有銹黃色的斑塊。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間的蹼較大。肛門呈灰黑色。
藍團魚

生活習性

棲息於江河、湖泊中,善於鑽泥沙。以水生動物為食。
行動遲緩,代謝低,耐飢能力很強,溫度過高、過低均 進行休眠 。
黿棲息於水質澄清、流速較緩的江河或水庫深處,不常遷移,喜歡棲息在水底.只有在其棲息地發生改變時,才會被迫遷移,並有結群現象。黿是夜行性動物,常在晚上游到淺灘覓食螺、蜆、蛙、蝦、魚等動物,且食量極大,通常它能一次吃進相當於體重5%的食物,然後半個月內可以不再進食。捕食時,黿會潛伏於水域淺灘邊,將頭縮入甲殼內,僅露出眼和喙,待獵物靠近時,發出致命攻擊。黿不僅能用肺呼吸,還能用皮膚,甚至咽喉吸氧,進行呼吸,正是這種特殊的生理功能確保了黿在水底冬眠時不被淹死!每年11月黿都會準時開始在水底冬眠,一直到翌年4月,長達半年之久,可謂“睡神”。而在夏秋季節黿會每隔一段時間浮出水面進行換氣。
浮出水面時一般都是頭部朝下遊動,但是在夏季有時也會頭部朝上遊動而浮起來,民間則認為這種行為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因此稱其為“氣象預報員”。它的牙齒鋒利,主要吃螺、蜆、蚌和魚、蝦等,食量也很大,在交配季節至冬眠之前,一次進食量可達體重的3—5%左右。它還有極強的耐飢能力,被捕捉後常常先絕食10—20天,並且將已經吞食的食物都統統吐出來。

分布狀況

國外分布於緬甸、馬來半島、孟加拉、中南半島、蘇門達臘婆羅洲、菲律賓群島、新內幾亞島;中國產於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浙江、江蘇等省區。

保護級別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