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考察船

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公里,海洋占據了其中的70.8%,即3.61億平方公里。認識海洋是海洋可持續發展和國家海洋安全的基礎工作,而海洋綜合考察船是認識海洋的必要工具,近年來許多已開發國家均將海洋科學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領域,都在陸續建造大型、現代化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我國的海洋科研能力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綜合考察船
  • 類型:工具
  • 用途:認識海洋
  • 我國水平: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項目簡介,國內外動態,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建設基礎,工程進展,

項目簡介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我國海洋科技發展以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維護海洋權益和安全、促進海洋可持續利用與協調發展為主線,面向海洋開發從淺海向深海發展的需求,發展海洋安全環境保障、海洋生物資源多層面的開發與可持續利用、海底資源勘探和深海研究等方面的科學技術。
綜合考察船
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作為海洋探測與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科研能力建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其裝備水平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海洋科技實力。
綜合考察船將以“公管共用、專業運行”的新模式進行管理。“公管共用”指打破部門所有制,實現資源共享,為全國海洋科技界提供海洋考察與研究的公用平台,最大限度的發揮科學考察船和大型儀器裝備的使用效率,滿足海洋科學考察和研究的需求。“專業運行”指綜合考察船建成初期由項目建設法人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負責專業運行。為探索和促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的新管理模式,中科院從2004年開始,已先後4次組織和實施了面向全國開放的、免費的“開放共享航次”,組建了全國性的開放共享航次協調領導小組和專家諮詢委員會,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開放共享”機制和原則,為新建綜合考察船的運行管理積累經驗。
經過充分協商,綜合考察船建設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共同申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為項目建設法人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農業部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為共建單位。

國內外動態

截止上個世紀末,世界上有49個國家擁有自己的海洋科學考察船隊,總數量超過500艘。海洋科學考察船數量居前10位的國家依次為:美國105艘,日本93艘,俄羅斯87艘,英國25艘,德國19艘,中國15艘,法國14艘,荷蘭和烏克蘭均為13艘,韓國和加拿大均為12艘。
AtlantisAtlantis
美國擁有世界上裝備最先進、船隻數量最多的海洋科學考察船隊。僅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就擁有4艘海洋科學考察船,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執行海洋科學綜合考察任務,其中的Atlantis和Knorr考察船可搭載人深潛器。
歐洲一直是全球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法國的海洋研究與開發中心(IFREMER)擁有7艘海洋科學考察船,其中4艘能夠執行遠洋科學考察任務。英國擁有4000噸級和3000噸級2艘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新建的5000噸級“JAMES COOK”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目標是保證英國科學家繼續在國際海洋科研活動中處於領先地位。德國新建的3000噸級“MARIAS.MERIAN”號新型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探測範圍可達全球任何海域。
SAGAR NIDHI”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SAGAR NIDHI”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日本僅海洋科學技術中心(JAMSTEC)就擁有5艘海洋科學考察船,裝備有深海探測能力的載人深潛器2艘、無人深潛器(ROV)5艘、水下自治機器人(AUV)1艘,可在世界上最深的海底(11000m)進行探測。近期,又有1艘投資5.4億美元的6萬噸級大洋鑽探船―"地球"號(CHIKYU)投入使用。強大的投入,使日本的海洋科學研究在很短的時間內一躍成為世界海洋科技強國。
東方紅2號東方紅2號
亞洲的印度2007年建成一艘5000噸級的“SAGAR NIDHI”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裝備了“攬控水下潛器(ROV)”和“自治潛器(AUV)”及水下採礦和淺海調查等設備。
“雪龍”號“雪龍”號
中國現有15艘海洋科學考察船,占世界總數(537艘)的2.8%,在噸位上適合深海洋區的海洋科學考察船有9艘,大多是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建造的。3000噸級以上的海洋科學考察船僅有3艘:上世紀90年代後建造的教學實習船“東方紅2號”(中國海洋大學管理),購進的極地考察運輸船“雪龍”號(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管理)和“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中國大洋協會管理)。到目前為止,我國現有海洋科學考察船幾乎不具備操縱深潛器進行海底探測與取樣的能力,只是不同學科共同利用的簡單平台,難以實現海洋多參數實時同步觀測和系統綜合集成,與擁有1.8萬公里海岸線的海洋大國地位和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極不相稱。
“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

建設目標

新建綜合考察船為4000噸級,具有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觀測能力,技術水平和考察能力達到國際海洋強國新建和在建綜合考察船同等水平。綜合考察船具有能夠在西太平洋及其周邊海域關係國家重大利益和權益的重點海區,進行高精度長周期的動力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等綜合海洋環境觀測、探測以及保真取樣和現場分析的能力,為國家急需解決的海洋資源、能源、國防安全、減輕自然災害中的重大海洋科技問題提供技術支撐保障。同時為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重大海洋研究計畫,增強我國海洋科技在國際海洋研究中的影響提供先進的探測研究平台。建成後將重點完成西太平洋及其周邊海域的物理海洋、海洋地質、生物與生態、大氣等綜合科學考察任務,同時它將為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重大海洋研究計畫,特別是進行深海遠洋科學探索研究提供先進的探測研究平台。
該船是我國未來10―20年海洋科學考察船隊的主力船之一,與現有和將建的綜合考察船、專業調查船相互補充配合,逐步形成我國海洋探測調查的完整體系,為各類專業考察提供基礎科學資料和綜合環境信息,提高專業科學考察的效率。

建設內容

新建綜合考察船將由船體、動力系統、電力系統、操控支撐系統、探測系統、船載實驗系統、網路信息系統和陸基支撐系統8個系統組成(右圖)。綜合考慮船載設備、實驗空間需求和船舶承載力、續航力要求以及安全節能,船舶噸位定為4000噸級,續航力為15000海里、自持力為60天,具有全球航行和全天候探測能力;採用國際先進的電力推進系統,具備0―18節的無級變速,並具有2級標準的動力定位功能;採用先進的減振降噪措施,具有良好的“聲寂靜性”。
綜合考察船
在船載探測與實驗系統方面,為了向國家提供海域劃界談判的可靠科學證據和進行深水油氣資源與海底環境探測,綜合考察船將配備深水多波束測深儀、無人纜控深潛器(ROV)、多道數字地震儀和淺地層剖面儀、重力磁力測量儀和重力活塞取樣系統等先進的海底探測設備,並附以船舶動力定位系統、大型甲板收放裝置和專用絞車。為滿足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研究的需求,配備國際先進的綜合性海洋、大氣一體化同步立體探測系統和遙感衛星數據接收系統。在此基礎上,為開展有效的公海漁業新漁場探查和漁業資源蘊藏量評估,綜合考察船將配備漁業資源回聲探測―記分系統、漁業資源拖網取樣系統和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探測系統。
右圖為綜合考察船的功能示意右圖為綜合考察船的功能示意

建設基礎

國在造船技術、機械設備、海洋調查設備研製和通訊技術等方面,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建造高性能船舶的能力,為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建造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新建綜合考察船對船型設計、動力性能、設備集成、甲板機械以及通訊、信息管理等方面有較高技術要求。這些技術可通過國際合作完成,進一步提高我國在這些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
6000米水下機器人6000米水下機器人
新建綜合考察船擬配備的部分海洋探測設備在國內已有研製基地,如6000米水下機器人、走航式都卜勒聲學流速剖面儀(ADCP)、多種浮標和潛標、數位化衛星、浮標聲接收系統、側掃聲納、淺地層剖面儀等設備。部分探測設備需從國外進口。

工程進展

2007年12月2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正式發文,對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建議書進行批覆,標誌著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在國家正式立項啟動建設。
2008年3月14日,“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用戶研討會在海洋研究所召開,來自全國20餘個涉海單位的34名代表參加了會議。項目工程經理部副總經理李鐵剛介紹了“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可行性研究建設方案,與會專家針對報告內容進行了細緻討論,並就相關問題發表了各自觀點,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最後,經專家對可行性研究建設方案認真研討,形成會議紀要,並建議儘快完善可研報告,提交國家審核。
2008年3月30日,“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可研方案專家諮詢會在海洋研究所召開,項目共建單位、國內相關技術優勢單位、船級社和部分用戶單位專家28人參加了會議。工程經理部副總經理於建軍介紹了船載設備的建設方案和重點諮詢的三個關鍵技術問題。專家組在聽取了匯報後,圍繞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建設方案和部分關鍵技術難點展開了討論,專家們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獻計獻策,並最終形成書面意見。
2008年8月12日,“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建設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聽取了項目工程經理部關於“2008年工作進展及下半年工作計畫”和“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匯報,並審議了有關材料。會議充分肯定了項目的前期工作,項目法人單位和共建單位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研討和調研,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有關要求,形成了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會議要求工程經理部制定明確詳細的工作目標和時間節點,加快建設工作進度。
2008年10月13日,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託,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在北京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對“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評估。中科院資環局、計畫財務局、教育部科技司的領導,以及工程經理部人員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聽取了工程經理部所做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匯報,並審閱了相關材料,就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的科學目標與工程目標、建設內容和技術方案、建設投資和組織管理與運行模式等進行了提問,並提出了很多建議
2008年11月20日,工程經理部在海洋所組織召開了“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初步設計方案研討會,項目建設法人單位和共建單位的船舶及設備專家,設計單位船體、輪機、舾裝、電氣等系統設計專家共近6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首先由設計專家對各系統初步設計情況進行全面介紹,而後分船體、舾裝、輪機和電氣小組分別對初步設計的具體方案進行了詳細、深入研討,並形成了小組討論意見。
2009年4月15日至16日,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初步設計方案國際研討會在中科院海洋所召開。會議進行了總體設計方案研討和專題技術研討(分別針對船型、船舶抗風浪能力、船舶總體布局,船舶實驗系統、操控支撐系統,船舶推進方式、船舶機電,專用設備及特種裝置和海上作業方式,船舶空調、船舶噪聲與振動,船舶舾裝與內裝、消防救生、防污染,通導系統、網路系統,共七個專題進行了研討)。
2009年5月15日,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設計契約簽字儀式在上海舉行。項目法人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船舶設計中標單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的領導和相關人員參加了簽字儀式。設計契約的簽訂,標誌著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已進入全面設計階段,項目法人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將與共建單位一起,積極配合設計單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按照規定的時間節點完成項目方案設計(包括初步方案報告和初步概算的編制)、詳細設計和技術檔案的編制等工作。
2009年8月4日, 中國科學院基本建設局和計畫財務局於在北京組織專家對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初步設計及概算進行了評審。評審會由中國科學院基本建設局孔繁文局長主持,中國科學院綜合計畫局、資環局和教育部科技司等項目主管部門領導出席了會議並做了重要講話和部署,項目法人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建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和項目設計單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的負責人以及項目經理部和設計組主要成員參加了會議。評審專家組通過了對《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初步設計及概算報告》的評審。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初步設計及概算通過評審,標誌著項目全面進入建造階段
評審評審
2009年8月5日,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聯合下發《關於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初步設計及概算的批覆》(科發建復字[2009]57號),經專家組審核,同意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的初步設計及概算。這是該項目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誌著項目建設工程已全面開展。
2009年8月10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組織專家對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的初步設計方案進行了外部評審。專家評審組認為:該項目初步設計方案合理,技術性能和主要技術指標達到當代國際同類海洋科學考察船的先進水平,滿足當今海洋科學考察的需要;船型和主尺度設計合理,總體布置充分考慮了海上科考與實驗需求的作業空間和流程,滿足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設計任務書的要求,並且為未來發展留有拓展和改裝的空間;採用吊艙式(POD)電力推進系統,有效地解決了科考船對操控性和聲寂性的特殊要求;電站系統的選擇滿足科考船運行經濟性和未來功能拓展的需求;操控支撐系統及船載探測與實驗系統的配置和布局充分考慮了其合理性、系統性、先進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深海考察作業的需求。
2009年11月26日,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建造監理契約簽字儀式在青島舉行。簽字儀式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工程經理部副經理李鐵剛主持。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工程經理部經理孫松和中國船級社實業公司南京分公司總經理胡明分别致辭,雙方表示將緊密配合,做好海洋科學考察船建造監理工作,實現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的建設目標。孫松所長和胡明經理共同簽署了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建造監理契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