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大報告(三、關於經濟發展戰略)

十三大報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社會生產力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是實現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我國的經濟建設,肩負著既要著重推進傳統產業革命,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雙重任務。完成這個任務,必須經過長期的有步驟分階段的努力奮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三大報告
  • 外文名:shisandabaogao
  • 歷史課題:發展社會生產力所要解決的問題
  • 特點: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
  • 階段:社會主義初級
三、關於經濟發展戰略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社會生產力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是實現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我國的經濟建設,肩負著既要著重推進傳統產業革命,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雙重任務。完成這個任務,必須經過長期的有步驟分階段的努力奮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現在,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實現了第二步任務,我國現代化建設將取得新的巨大進展:社會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和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所占位次明顯上升。工業主要領域在技術方面大體接近經濟已開發國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農業和其它產業部門的技術水平也將有較大提高。城鎮和絕大部分農村普及國中教育,大城市基本普及高中和相當於高中的職業技術教育。人民民眾將能過上比較殷實的小康生活。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而又基礎落後的國家,人民普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無疑是一項宏偉壯麗而又十分艱巨的事業。
實現第二步奮鬥目標,我們有很多有利條件,也存在不少困難和矛盾。矛盾的焦點是經濟活動的效益太低。只有在提高經濟效益上扎紮實實地做好工作,爭取年年有所進步,才能逐步緩解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資金嚴重短缺等矛盾,保證國民經濟以較高的速度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注重效益、提高質量、協調發展、穩定增長的戰略。這個戰略的基本要求是,努力提高產品質量,講求產品適銷對路,降低物質消耗和勞動消耗,實現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資源利用效率,歸根到底,就是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為此,必須著重解決好以下三個重要問題。
(一)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決定性因素,是使我國經濟走向新的成長階段的主要支柱。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技術落後,管理落後,靠消耗大量資源來發展經濟,是沒有出路的。離開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不可能在有限耕地上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和其它農產品,不可能在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保持目前的溫飽水平,更談不上向小康以至更高水平前進。不改變設計落後、裝備陳舊、工藝粗糙、管理鬆懈的狀況,工業和其它部門的發展也難以為繼。產品水平低,質量差,消耗大,成本高,不僅糟踏資源,不能緩解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矛盾,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也站不住腳。尤其在世界新技術革命迅速發展的形勢下,如果我們不抓緊時機,急起直追,就無法縮短我們在經濟技術上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差距。這一切說明,科學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將在根本上決定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是關係民族振興的大事。
加速科技進步,應當立足我國實際,放眼世界,選準發展方向和重點。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振興國民經濟。要著重推進大規模生產的產業技術和裝備現代化,使農業、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機械製造等重點產業主幹部分的技術面貌有明顯改善;積極推廣普遍適用的科技成果,加速企業的技術改造,繼續實施以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的“星火”計畫。與此同時,要組織精幹力量不失時機地開展高技術研究,特別是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大力發展軟科學。必須加快改革,形成科技同經濟密切結合的機制,增強企業特別是大型骨幹企業套用科技成果的動力和壓力,推動技術市場的發展和技術成果商品化的進程,縮短科研成果運用於生產建設的周期。要繼續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使之同國內的科學技術研究密切結合,切實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建議國務院制定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合理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通力協作,儘快實施。
從根本上說,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必須堅持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加強智力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要逐年增加教育經費,同時繼續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集資辦學。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針,按照實際需要,改善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克服教育脫離實際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必須進一步造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繼續改善知識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努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充分發揮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一切為現代化建設作出優異成績的人們都要給予獎勵。必須下極大的力量,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和在職繼續教育,努力建設起一支素質優良、紀律嚴明的勞動大軍。在充分發揮我們自已的科技人員的作用的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國際人才交流的工作。
(二)保持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基本平衡,合理調整和改造產業結構。
為了實現國民經濟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穩定發展,必須努力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大體平衡。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適當控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使之與國力相適應,合理掌握生活消費增長的幅度,使之與生產的發展相適應。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做到財政、信貸、外匯和物資的各自平衡和相互之間的基本平衡。在各項實際工作中,要善於審時度勢,自覺地及時地解決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不平衡,以經常性的小調整來避免比例嚴重失調情況下被迫進行的大調整。對目前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種種揮霍浪費、奢侈成風的現象,必須堅決加以制止。對今年以來出現的物價上漲幅度過大的趨勢,必須採取堅決措施進一步加以控制。
經濟總量平衡同經濟結構有著密切關係。只有在結構合理的基礎上實現總量平衡,才能取得良好的巨觀經濟效益。這個問題越往前去會越加突出,這是因為:第一,在向小康水平前進的過程中,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速度加快,對發展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要求愈益迫切,居民對檔次較高的消費品的需求增大,選擇性明顯增強,所有這一切都對產業結構的改造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第二,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化的影響,我國擴大商品出口的需要,也要求對產業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造。因此,能否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今後經濟的發展和效益的提高。
我國國內市場廣闊,傳統產業存在著很大的發展餘地;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又為我們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要把這兩方面的有利條件很好結合起來,以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和發展我國傳統產業為重點,同時注意發展高技術新興產業,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向前發展。根據這樣的考慮,今後相當長時期內調整和改造產業結構的基本方向應當是:堅持把農業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全面發展農村經濟;在大力發展消費品工業的同時,充分重視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加快發展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工業,以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原料為重點的原材料工業,以綜合運輸體系和信息傳播體系為主軸的交通業和通信業;努力振興機械、電子工業,為現代化建設提供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裝備;以積極推行住宅商品化為契機,大力發展建築業,使它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要重視發展第三產業,努力實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我們必須加強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否則經濟發展沒有後勁。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也不能孤立進行,要同其它方面的發展相協調。在產業發展的地區布局上,既要重點發揮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的重要作用,又要逐步加快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開發,使不同地區都能各展所長,並通過相互開放和平等交換,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和地區經濟結構。對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要給予必要的支援,進一步研究和制定符合這些地區實際情況的政策,增強它們的發展活力,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繁榮。
為了實現產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合理化,達到資源最佳化配置,不僅要發揮市場和自由競爭的作用,而且要依靠國家制定正確的產業政策和企業組織結構政策,並運用價格、財政、稅收、信貸等經濟槓桿來進行干預和調節,以改革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以發展為改革創造較好的經濟環境。這樣,就有可能把發展和改革、計畫和市場、巨觀管理和微觀搞活結合起來,並在計畫工作上走出一條新的路子。
這裡有必要著重講一講關係建設和改革全局的極端重要的農業問題。農業的穩定增長和農村產業結構的改善,是整個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農業生產條件還比較落後,發展還很不穩定,加強農業建設尤為迫切和重要。我們必須十分重視糧食生產,爭取在今後十多年內糧食產量有較大增長,這是實現到本世紀末戰略目標的一個基本條件。我們又必須繼續合理調整城鄉經濟布局和農村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並且把它同支持和促進糧食生產很好地結合起來,保持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要鞏固和完善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積極鼓勵兼業經營,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方,要在堅持自願互利的基礎上鼓勵和提倡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逐步達到合理的經營規模。要注意城鄉改革的配套,處理好城鄉矛盾,鞏固工農聯盟。在深化農村改革的同時,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都應當增加農業投入,地方財力要更多地用於農業,以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治水旱災害,改善農業的基礎條件。積極加強土地管理,努力抑制耕地大面積減少的現象。要大力增加化肥、塑膠薄膜、農藥、柴油和農業機械等農用物資的生產和供應,加強對農業的物質支援。要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積極運用科技成果,努力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在加快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要對居民的消費結構特別是食物結構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調節,使之同我國農業資源的特點和生產水平相適應。總的來說,我國農村還處在開發時期,許多資源還沒有合理利用,潛力很大,農林牧副漁各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前景都是十分廣闊的。
(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我們已經在實行對外開放這個基本國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後,我們必須以更加勇敢的姿態進入世界經濟舞台,正確選擇進出口戰略和利用外資戰略,進一步擴展同世界各國包括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交流,為加快我國科技進步和提高經濟效益創造更好的條件。
出口創匯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和範圍,影響著國內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進程。必須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和我國的優勢,積極發展具有競爭力、見效快、效益高的出口產業和產品,大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結構,多方位地開拓國際市場,以爭取出口貿易較快地持續增長。同時,積極發展旅遊業,發展勞務出口和技術出口,努力增加非貿易外匯收入。進口的重點要放在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上。凡是適宜於國內生產的重大設備和其他產品,要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做到立足於國內。積極發展替代進口產品的生產,採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國產化進程。為了更好地擴大對外貿易,必須按照有利於促進外貿企業自負盈虧、放開經營、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堅決地有步驟地改革外貿體制。
對於國外資金的利用,要根據償還能力和國內資金、物資配套能力,保持適當的規模和合理的結構,大力提高外資使用的綜合經濟效益。要進一步健全涉外經濟立法,落實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使外國企業家能夠按照國際慣例在我國經營企業,以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
必須繼續鞏固和發展已初步形成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這樣一個逐步推進的開放格局。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正確確定經濟特區、開放城市和地區的開發與建設規劃,著重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開展同內地的橫向經濟聯合,以充分發揮它們在對外開放中的基地和視窗作用。同志們!這裡還要特別指出,人口控制、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是關係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問題。我國在人口控制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廣大計畫生育工作者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必須看到,我國人口基數大,現在又正直生育高峰,計畫生育工作絲毫不能放鬆,否則勢必影響既定奮鬥目標的實現。必須強調優生優育,提高人口質量。同時,還要注意人口迅速老齡化的趨向,及時採取正確的對策。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要大力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努力開展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很好地結合起來。
國防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人民解放軍和國防工業、國防科技戰線的廣大職工,顧全國家建設大局,努力支援和參加經濟建設,同時在推進國防現代化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進展。應當加強國防教育,提高人民的國防觀念。今後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國防技術,改善部隊裝備,把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
經濟發展戰略的實現,從根本上說,要依靠經濟體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化。同時,改革的部署和實施又必須為經濟發展服務。這樣,就能夠使改革和建設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有力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