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人口論

經濟成長人口論,一種把人口增長看作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並考察二者變數關係的人口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一些經濟學家在凱恩斯學說的基礎上,用均衡分析法探討西方國家穩定狀態實現均衡經濟成長的條件,認為人口衰退導致經濟停滯,人口增長會刺激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早期代表是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R.F.Harrod,1900—1978)和美國的多馬(E.Domar),被稱為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將各種經濟因素歸結為三個變數:儲蓄率S,資本/產量比率C,經濟成長率G,其關係為:G=S/C。他們認為要保證均衡的經濟成長,應使“實際增長率”G,同由資本家對資本需求的預期和對利潤的預期決定的“有保證的增長率”GW,同由勞動人口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決定的“自然增長率”GN,三者達到均衡增長,主張國家干預經濟、促進人口增長,以求資本主義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後來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Kuznets·Simon,1901——)提出另一類型經濟成長人口論。認為經濟成長主要體現為生產能力的擴大,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社會結構變化等是實現生產能力擴大的基本因素。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過程既使出生率和死亡率逐漸降低,又促使國際間大量移民,從而影響人口發展趨勢。因各種類型的國家人口趨勢並不一致,經濟已開發國家由於經濟成長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使出生率和死亡率日益下降,比開發中國家低得多。已開發國家內部的各個社會經濟團體因經濟地位不同,收入分配不均,物質福利享受有別,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差別,現代經濟成長和人口趨勢之間的相互關係,不是一個簡單的、短期的過程,是技術、生產結構和就業結構等多種變化的結果,同時除經濟因素外,如民族主義等意識形態的變數對人口趨勢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