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清真大寺

台北清真大寺

台北清真大寺為台灣第一座清真寺。中國伊斯蘭教學者、翻譯家王靜齋阿訇、教育家馬松亭阿訇曾一度在該寺主持教務。樓頂為東西長方形平台,氣勢宏偉的穹窿大圓頂坐落在平台上,其頂端的新月標誌熠熠發光。該寺向居台灣各清真寺之首。今台灣“中國回教協會”和“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也設於該寺內。台北清真大寺(或稱台北清真寺)位於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62號。

1999年6月29日,經中國回教協會與台北清真寺董事會同意,台北市政府正式勘察認定台北清真寺為台北市定古蹟。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建築特點,風格特點,主要建築,人文景觀,歷史人文,寺院價值,其他相關,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初建

據《台灣通史》記載,約建於1918年以後,原寺址不詳。

修繕重建

至1948年春,穆斯林商界人士常於春、鄭厚仁將台北麗水大街17巷2號一幢日式房屋捐作清真寺,即稱台北清真大寺,亦稱麗水街清真寺。1958年台灣“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時子周、清真大寺董事長常子萱等人發起集資購地重建。設計建築者為知名建築師楊卓成先生,由殷之浩創辦的大陸工程公司建造。1958年11月動工興建,落成於1960年4月13日,由台灣與沙烏地阿拉伯共同籌募興建,設計建築者為知名建築師楊卓成先生,由殷之浩創辦的大陸工程公司建造。
台北清真大寺

規模建制

台北清真大寺占地面積1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747平方米。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台北清真大寺是一座具有西亞伊斯蘭建築風格的寺院。採用阿拉伯建築設計,並參照伊斯蘭教法規定。建物含圓頂禮拜大殿、洗淨水房、禮堂辦公室、圓柱拱環長廊、喚拜尖塔與庭院圍籬等。建物主體結構為鋼筋水泥,拱門門眉與其多處外牆皆有其馬賽克圖案裝飾。除此之外,兩旁圓形石柱則以斬石加工,主要門窗采大型落地式設計。另外,建物左右兩側超過20m的喚拜塔樓也是該清真寺的特色。
台北清真大寺
在建物內部方面,該寺仿照土耳其建築工法,禮拜大殿圓頂離地15m,跨距15m,中間無樑柱支撐。因為伊斯蘭教忌諱偶像崇拜,大殿內除了鋪設友邦國王贈送之手工波斯羊毛地毯與懸掛宮廷吊燈外,就只有諸如指示禮拜方向的龕(米海拉布(ألمحراب))等必要誦讀禮拜用,場地極為空曠。

主要建築

綠樹、鐵柵環繞整個建築,寺院坐西向東,入鐵柵大門拾級而上,是3個拱形門洞,門內為南北相通的拱形門洞式甬道,可通行汽車。經甬道入內是高大的拱形門樓,兩座穹窿圓頂在門樓兩側相對屹立。樓頂為東西長方形平台,氣勢宏偉的穹窿大圓頂坐落在平台上,其頂端的新月標誌熠熠發光。清真寺南北內院建有對稱的兩座高聳入雲的宣禮塔,塔內設梯道,可供登臨。主體建築禮拜大殿,寬敞明亮,可容1000餘人同時禮拜。寺內還建有貴賓室、教長室、辦公室、淨水房以及可容納400人的禮廳。該寺向居台灣各清真寺之首。
台北清真大寺

人文景觀

台北清真寺外表具有濃厚的阿拉伯風味,以綠色圓頂的禮拜大殿為主體,再加上兩側20公尺高的喚拜尖塔,數個圓頂尖塔,在台北市獨樹一格,營造出不同於周遭建築物的異國風情。禮拜大殿中心的圓頂距離地面15公尺高,是典型的土耳其建築工法,裝潢陳設都相當簡單,禮拜大殿外整排不走動的時鐘,標明的是每日向麥加禮拜的時間及名稱。
台北清真寺禮拜大殿內台北清真寺禮拜大殿內
台北清真大寺
依循伊斯蘭教戒律,清真寺里特別設有洗淨水房,穆斯林禮拜之前必須在此洗淨手腳,甚至是淋浴洗淨全身。洗淨水房旁是洗亡人的地方,伊斯蘭教的葬儀規定亡人下葬前必須將全身先乾淨,並以白布包裹,不著壽衣、不用棺木,只能土葬,下葬時以蓋板封蓋覆土即可。在回教國家亡人通常都是在醫院或家裡洗淨,但這與台灣流行的風俗習慣不同,因此在台北的穆斯林通常都是在清真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穆斯林在台灣人數不多,台北清真寺教長馬孝棋指出,目前在台灣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約有16萬人,其中10萬人為印尼人,這個數字與回教國家印尼2億多信徒相較,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台北清真寺禮拜大殿內穹頂台北清真寺禮拜大殿內穹頂
伊斯蘭教的教律甚嚴,包含信仰、行為、飲食都有詳細規定,大家熟知的就是不可喝酒、不吃豬肉,也不可吃血液穢物、自死與非經宰殺死亡的動物、毒蛇猛禽與低等動物,而動物宰殺之前未誦阿拉之名,穆斯林也不可食用。教律中也清楚記載不可崇拜人物偶像、鬼神,或有有算命、卜卦、風水等迷信行為,也不可殺人、自殺、詐欺、賭博、侵犯他人、姦淫、背信、浪費、不公等等,對於道德的要求極高,喪葬、婚姻也都有規定,規矩很多。
穆斯林要做的功課也是大家相當熟知的,這些繁重的功課除了1天5次向麥加方向朝拜,每周五聚禮日之外,還有每年1個月的齋戒月、每年必須拿出富餘總值1/40濟貧扶弱,以及一生之中至少去阿拉伯半島的聖城麥加朝聖1次。
台北清真寺歡迎外客參觀,但必須遵守規矩,不可喧譁及飲食,另外拜堂大殿是穆斯林禮拜、聚會之所,參觀者是不允許進入,只能在門外停留觀看。
台北清真大寺

歷史人文

寺院價值

1960年落成以來,台北清真大寺一直都是台北穆斯林的傳教禮拜中心,世界各伊斯蘭回教國家國王、總統及各界領袖如果前往台灣訪問,均把蒞臨台北清真大寺為重要行程之一,其中包含1971年訪問台灣的沙烏地阿拉伯前國王費瑟。1999年6月29日台北市政府則正式將該寺定為台北市定古蹟。
台北清真寺禮拜大殿內台北清真寺禮拜大殿內
1980年代以來,受到西方強勢文明與傳播媒體的影響,加上信仰模式和儀式禁忌與台灣民間宗教迥異,導致前往台北清真寺禮拜的台灣穆斯林並不踴躍。911事件美伊戰爭過程中,建築十分特別醒目的台北清真大寺才受到台北民眾與媒體關注。
現今台北清真寺除了提供穆斯林作日常宗教與婚喪喜慶活動外,平日也開放一般民眾與台北都會區各級學校自由參觀與校外教學,而該寺僅要求參觀訪客需要遵守伊斯蘭教的參觀禮節。
台北清真寺禮拜大殿內台北清真寺禮拜大殿內

其他相關

中國伊斯蘭教學者、翻譯家王靜齋阿訇、教育家馬松亭阿訇曾一度在該寺主持教務。馬舍江、馬吉祥兩位阿拉伯語教授曾先後任該寺伊瑪目多年,現任伊瑪目為伊斯蘭教學者定中明。該寺董事會處理日常寺務,現任董事長為謝松濤。1954年,寺內附設有《古蘭經》翻譯委員會,1959年由時於周在該寺主持翻譯出版了、《古蘭經國語譯解》。今台灣“中國回教協會”和“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也設於該寺內。
台北清真寺宣禮塔台北清真寺宣禮塔
台北清真寺內的中國回教協會台北清真寺內的中國回教協會
該寺以董事會制管理教務和寺務,定期改選,現為第15屆清真寺董事會,董事23人,董事長朱雲峰,現任教長陳永武,顧問定中明、海維諒;董事會除負責教務、寺務外,還管理兩座穆斯林公墓和穆斯林食品、肉類供應處,以及寺院周邊地區的“伊斯蘭社區”建設。

地理交通

台北清真大寺(或稱台北清真寺)位於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62號,是伊斯蘭教(台灣亦稱為回教)於台灣最著名且重要的禮拜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