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正書院

經正書院

經正書院,創辦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1903年後改為“校士館”(即後雲南師範傳習所、兩級師範學堂和今昆明第一中學前身)。雖然存在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但書院的成立“開南中未有之風”,與廣東學海書院、浙江詁經書院、四川尊經書院並稱全國“四大書院”,是清末追隨時代潮流、富有特色、成效卓著的著名書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正書院
  • 創辦時間:1891
  • 類別:新式書院
  • 知名校友:袁嘉穀、秦光玉、錢用中、李坤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平馬鎮
  • 別稱:校士館
成立原因,目標,辦學經歷,著名校友,

成立原因

清末,舊式書院漸漸落伍,其陳腐的教學內容和應付科舉的“制藝”(八股文)為時代所不容,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士大夫倡議創辦新式書院,培養“經邦濟世”的人才,為國所用。當時的光緒皇帝贊同變法維新,很快批准了雲南巡撫譚鈞培關於在昆明創辦“經正書院”(取“傳經、拜經、守正”之意)的請求,並親賜“滇池植秀”匾額一方,以資鼓勵。
1891年3月5日,“經正書院”在昆明城內報恩寺舊址(今翠湖北路昆明市體委院內)正式成立。

目標

經正書院公開宣稱,以培養“通經致用之才”為目標,教學內容以“古學、時務”為主,頗有幾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革新意味。書院的學生在全省範圍內公開選拔,多為各地勤敏好學、思想活躍的優秀學子。
經正書院之所以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驕人業績,前後兩任院長許印芳(1832—1901)、陳榮昌(1860—1935)功不可沒。

辦學經歷

許印芳是一個邊疆地區的舊文人,又是從科舉出身的儒家學者,但在辦理雲南教育和“傳道、授業、解惑”的幾十年中,卻能夠與時俱進,大膽接受新思潮,不斷改良教育方法和途徑。他經常教誨學生說:“無論何種學術,必須要認真細心的去研究與學習。但要有獨自的見解,不可以像以往的腐儒一樣,永遠做古人的應聲蟲,規規矩矩,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讀書是不行的。我們要想求得真理,求得真實的知識,(必須)要廣泛的讀古今中外的書。讀了後,要多予思考,對得到的知識重新估價。為此,既得到漢學家實事求是的精神,又符合西洋科學家、哲學家的治學方法。”他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根據學生的愛好和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但重點是培養“經世致用”之才,而不是那種只會搖頭晃腦地背誦幾句“之乎者也”的“花架子”。他既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懇切地告訴學生“山藏美玉海藏珠,益人神志無逾書”;又特彆強調讀書方法。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讀書如釀酒,漉糟取精液。
酒缸倘無糟,精液何由得?
意思是說,做學問要像釀酒一樣,善於從糟粕中汲取精華;假如沒有糟粕,精華又從何而來呢?
這首詩明白如話,言簡意賅,既好懂又好記,莘莘學子們奉為圭臬,恪守不渝,常溫常新,終生受益。
他執掌經正書院6年,為書院的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許印芳之後,陳榮昌繼承了他的辦學思路,在書院執講6年,“或鼓勵學生博覽世界各國書籍,或倡送學生赴日留學”,為雲南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著名校友

學院畢業的學子中最有成就的當數袁嘉穀。經陳榮昌舉薦,他於1903年參加朝廷舉辦的“經濟特科”(經邦濟世)考試,一舉奪得頭名,榮登“特元”魁首。特元的考試難度高於狀元,錄取程式也更嚴格、複雜,是比狀元還要榮耀的“金榜及第”。當年參加特元考試的有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狀元、四川名士駱成驤及廣東籍進士梁士怡等人。
袁嘉穀為家鄉爭得了殊榮,雲南人特地在昆明拓東路金汁河畔修建“狀元樓”,永志紀念。袁嘉穀的成功,與書院緊跟時代潮流,注重“新學”教育是分不開的,應當永遠載入史冊。
此外,秦光玉、錢用中、李坤等畢業生後來都成為集大成的學者,為雲南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