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卻魅

經典的卻魅

《經典的卻魅》是一部力圖對於魯迅經典作品及其產生與傳播的歷史語境做出新的探究的學術論著。貫穿全書的一個基本研究手法,是以魯迅原著為聚焦點,以與其緊密相關的外圍史料作為互證和參照的文本細讀。

基本介紹

  • 書名:經典的卻魅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頁數:298頁
  • ISBN:9787540208523
  • 作者:李林榮
  • 出版日期:2007年7月1日
  • 開本:32
  • 品牌:北京燕山出版社
內容簡介,本書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經典的卻魅》從具體細緻的作品解析出發,緊密聯繫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環境,對魯迅的小說和雜文創作進行了有深度的系統研究。既充分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又時有新意闡發,體現了鮮明的研究個性。全書思路清晰,論證周嚴,觀點的提煉和表達也分寸得宜。
——陳漱渝(北京魯迅博物館原副館長兼研究室主任)
李林榮這部魯迅研究專著,從歷史的和藝術的角度,深入探討了魯迅雜文和小說的精神特質。全書在細讀的基礎上,結合歷史文化思潮,參照東西方哲學思想,立體地展示了魯迅的精神形象,得出了一系列頗具穿透力的新穎觀點,豐富了魯迅研究,其思維方法與學術境界多有可贊之處。
——孫郁(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

本書簡介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李林榮先生的《經典的祛魅:魯迅文學世界及其歷史情境新探》於2007年7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北京魯迅博物館原副館長陳漱渝研究員說:“本書從具體細緻的作品解析出發,緊密聯繫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環境,對魯迅的小說和雜文創作進行了有深度的系統研究。”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郁研究員說:“李林榮這部魯迅研究專著,從歷史的和藝術的角度,深入探討了魯迅雜文和小說的精神特質。”

作者簡介

李林榮,1970年12月生,原籍山西平遙。太原工業大學工學學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上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曾在北京師範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並被評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副教授。後任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室副主任。現執教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研究領域主要集中於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特別是現當代散文史,以及魯迅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參與編纂專業年鑑及文集十餘種。出版有學術專著有《嬗變的文體:社會歷史景深中的中國現當代散文》、《經典的祛魅:魯迅文學世界及其歷史情境新探》。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篇 歷史情境中的魯迅小說世界
第一章 魯迅小說與中國現代人格的生成
一 “狂人”:《吶喊》總體風格的生長點
二 身心分裂的中國現代人格
三 指向“自我”和“世界”的雙重批判
四 決裂於歷史的思想起點
五 三重祛魅:中國現代人格的精神內涵
六 “狂人”形象及其存在情境的歷史意蘊
第二章 魯迅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人格關係
一 中國傳統文化近代際遇的人格隱喻
二 悲劇性的透射:“阿Q”形象背後的文化構型
三 文化末世與精神困局
四 被放逐和犧牲的文化遊魂
五 歷史深處的文化架構斷裂
第三章 魯迅小說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自我認同
一 “孤獨者”的突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困境
二 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群體的雙重認同危機
三 “遊民”群體與“獨頭繭”意識
四 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自我認同的鏡與像
五 在常態的衝突與變態的妥協之間
六 反現代的現代社會境遇
七 毀滅失敗與勝利相同?
第二篇 歷史情境中的魯迅雜文世界
第四章 魯迅雜文及其歷史景深
一 與社會歷史激流相伴生的文體
二 “誤讀”和“正解”之惑
三 社會角色意識與文體形態變異
四 寫作體裁位移及其社會功能配置
五 度越“傳統”和“現代”的價值
第五章 魯迅雜文前期形態的內在嬗變與歷史情境
一 道德律令下的“吶喊”
二 倫理藍圖與批判精神
三 表里衝突的思想與文體
四 重現的思想深度
五 穿越“五四”的魯迅雜文
第六章 魯迅雜文論戰品格的生成及其歷史情境
一 步入“與黑暗搗亂”的戰陣
二 “匕首”“投槍”出手之前
三 捲入“女師大風潮”的思想邏輯
四 論戰主題和思想視野的多重性
五 戰果和轉折:“三一八”之後的魯迅雜文
第三篇 文學史語境中的魯迅文學世界
第七章 魯迅文學世界及其文學史形象再認識
第八章 現當代文學轉型時期的“魯迅筆法”
第九章 當代文學語境變遷中的魯迅雜文傳統
附篇 魯海旁窺
參考文獻要目
後記

文摘

第一篇 歷史情境中的魯迅小說世界
第一章 魯迅小說與中國現代人格的生成——以《狂人日記》的細讀分析為例
在本初意義上,一切文學作品都可以歸為人類言說範疇里的同一種類。與別種言說形態不同,文學作品的意義不是一次性地展開於相對確定的說者和聽者的關係中,而是隨著這種聽說關係的變化逐步明朗逐步豐富。我國社會文化構型近百年間的反覆激變,使許多曾經被認為是極具時代風采的作品在意義顯明的途路上最終褪盡了光華,露出虛妄的面目。自然,這也是一種意義的豐富。但它對於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的建設只能起到消蝕的作用。換言之,這類作品儘管具有新文學的外貌,在本質上卻是反現代的。
正是在這一維度上,我們才能感受到魯迅作品“憂憤深廣”的精神標高。在今天,奉魯迅作品為“不朽”的人未免有些矯情。然而,透過魯迅的作品,但凡對中國社會文化懷有真誠的盼望和責任感的人,都應該可以看到一個不僅關切著現實,而且矚望著未來的現代中國人的形象。魯迅的作品不僅是為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寫的,也是為今天以至此後更遙遠的時代寫的。不能認識到這一點,我以為就沒有認識中國的現在和過去。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