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狀菌落

絲狀菌落

為多細胞真菌的菌落,由許多菌絲體組成。菌絲多數有隔分成多個細胞稱有隔菌絲,有的菌絲無隔,稱無隔菌絲。部分菌絲伸入培養基中吸收營養和水分,稱營養菌絲;另一部分菌絲向空間生長稱氣中菌絲,能產生孢子的氣中菌絲稱生殖菌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絲狀菌落
  • 外文名:Filamentous colony
  • 形狀:呈球拍狀、螺旋狀
  • 鑑別的依據:皮膚絲狀菌
  • 絲狀菌:絨球狀、粉末狀
特點,菌落及形態特徵的實驗觀察,固體平板培養法,載片觀察法,生物學原理,套用,

特點

有些真菌的氣中菌絲形狀特殊,呈球拍狀、螺旋狀、鹿角狀等是各種皮膚絲狀菌鑑別的依據之一。絲狀菌落呈棉絮狀、絨球狀、粉末狀或石膏粉樣,在下面和背面可顯示各稱不同色素。

菌落及形態特徵的實驗觀察

固體平板培養法

將保存於查氏斜面的Mars和3.4428菌株分別接到PDA平板上活化培養後,用直徑9 mm打孔器取的菌齡均一的菌絲體作為菌種分別轉接於PDA,PPDA和CA培養基上,每一菌株重複3次,置培養箱培養,觀察並記錄Mars、3.4428菌株在不同培養基上的菌落特徵。

載片觀察法

將圓形濾紙鋪於培養皿的底部,濾紙上面放一U形玻棒,U形玻棒上放一潔淨載玻片和兩塊蓋玻片,蓋上皿蓋,包紮後滅菌再置烘箱內烘乾。用無菌玻棒直接蘸取已融化的培養基塗於培養皿中的載玻片兩端;待培養基凝固後用接種環挑取少量的孢子接種於載玻片上培養基小塊的邊緣,用無菌鑷子將蓋玻片覆蓋在培養基上;然後在培養箱中培養;每隔24 h取出載玻片置顯微鏡下觀察並照相。

生物學原理

絲狀真菌的形態發育過程被認為是高度極化生長的過程, 主要表現2個方面, 即菌絲體分支形成的多極性以及尖端延伸的不對稱性。
絲狀真菌在極性生長的過程中, 多種細胞骨架成分、蛋白質、脂類、細胞器、信號分子以及能量分子都會參與。通常認為, 絲狀真菌的細胞骨架由微絲肌動蛋白 (Actin filaments) 和微管 (Microtubules) 構成, 運輸蛋白以及合成細胞壁所需物質的分泌小泡沿著微管運輸至頂體 (Spitzenkörper) 。頂體是指菌絲體尖端具有豐富囊泡的細胞結構, 其內部含有各種囊泡、核糖體、不同的功能蛋白質等等。頂體在細胞的延伸與分支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它決定了細胞生長的中心及方向, 同時也是組成微管和微絲肌動蛋白囊泡的轉換站。研究發現, 只有在快速生長的菌絲體尖端才有頂體的存在。
在進行物質合成時, 微絲肌動蛋白會固定在頂體的中央, 然後將合成組織的囊泡運輸至細胞質膜表面, 在細胞質膜表面進行物質的合成。附著於頂體上的由多種蛋白組成的極性體 (Polarisome) 在細胞核的分裂中起關鍵作用並控制著菌絲體的最大極性生長速率。
頂體是一個富含囊泡組織的結構, 其囊泡包括幾丁體、富含鈣的小泡以及其他不明成分的小泡。一種機理認為, 菌絲體分支的產生是由於大量的囊泡在菌絲體的尖端或者其他部位非正常聚集, 超過了其生長部位的容納能力, 為了容納這些小泡, 尖端一分為二, 分支形。

套用

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發展,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從基因層面揭示了絲狀真菌尖端延伸以及分支形成的生理學機理。但是, 由於絲狀真菌形態發育受環境中多因素的影響, 單純從基因工程角度來控制絲狀真菌的巨觀形態仍然難以實現。在絲狀真菌形態發育研究中, 採用數學模型描述生長狀態與環境及產物的關係, 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絲狀真菌形態學, 並在過程的描述、診斷與預測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基於形態生理學的數學模型展現了其強大功能。絲狀真菌形態學在工程中的運用則提高了發酵產物的產量、產率以及生產強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