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過程診斷

即統計過程診斷,是20世紀80年代由我國質量管理專家張公緒首次提出的· 1980年,張公緒提出選控控制圖·選控圖是統計診斷理論的重要工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統計過程診斷
  • 外文名:Statistical Process Diagnosis
  • 縮寫:SPD
  • 奠定:統計診斷理論的基礎
概述,統計過程診斷與統計過程控制(SPC),統計過程診斷(SPD)發展,

概述

1982年,張公緒又提出了"兩種質量診斷理論",突破了傳統的休哈特質量控制理論,開闢了質量診斷的新航向.此後,我國又提出"多元逐步診斷理論"和"兩種質量多元診斷理論",解決了多工序、多指標系統的質量控制與質量診斷問題.從此,SPC上升為SPD.
SPD是利用統計技術對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進行監控與診斷,從而達到縮短診斷異常的時間、以便迅速採取糾正措施、減少損失、降低成本、保證產品質量、提高辦事效率的目的. 目前,我國依據上述診斷理論已開發出兩種診斷軟體.一種是依據"兩種質量診斷理論"開發的套用軟體SPCD2000,用於診斷多工序生產線中上工序對下工序的影響;另一種是依據"多元逐步診斷理論"和"兩種質量多元診斷理論"開發的多元診斷軟體DTTQ2000,用於多因素相關條件下的診斷.而後者同時也考慮了上工序對下工序的影響.

統計過程診斷與統計過程控制(SPC)

SPC的未來發展方向為SPD.SPC可以判斷過程的異常,及時報警,貢獻良多.但SPC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它不能判斷異常是由什麼因素引起的,發生在何處,也不能進行診斷,而在現場迫切需要解決診斷問題,否則即使想要糾正異常,也無從下手.故現場與理論都迫切需要將SPC發展為SPD.SPD就是利用統計技術對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進行監控和診斷,從而縮短診斷異常時間(以便迅速採取糾正措施)、減少損失、降低成本、保證產品質量.SPD不但具有對SPC的及時報警進行控制的功能,並且具有SPC所沒有的診斷功能,故SPD是SPC進一步發展的新階段.
藉助於信息技術的發展,SPC的套用將更加廣闊.數據是質量分析的基礎,如何對大量的質量數據進行卓有成效的採集是實施SPC成功的關鍵.SPC要求質量數據必須具有時效性和準確性,以便對過程的狀態做出準確判斷.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實施SPC技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SPC軟體把信息技術與SPC完美地結合起來,為SPC在企業的推進提供了專門的便捷的工具.

統計過程診斷(SPD)發展

SPD是SPC的進一步發展。在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休哈特博士(W·A·shewhart)首創過程控制理論及其工具——控制圖,對質量管理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但SPC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它不能進行診斷,而現場則迫切需要解決診斷問題,否則即使想要糾正異常也無從下手。
而SPD則能在SPC基礎上利用統計技術對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進行監控與診斷,從而縮短診斷時間、迅速採取糾正措施、減少損失、降低成本、保證產品質量。其實早在1980年,張公緒教授就提出選控控制圖系列(Cause—Selecting Control Charts Series),奠定了統計診斷理論的基礎。1982年,張公緒教授又提出兩種質量診斷理論(Diagnostic Theory with Two Kinds of Quality)使其初步具備了SPC所沒有的診斷功能,突破了休哈特的SPC理論,從此SPC上升為SPD(Statistical Process Diagnosis),張公緒教授還因此獲得198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1993年7月,世界SPC權威學術刊物美國《質量技術雜誌》刊載了著名統計質量控制專家 (W. H. Woodall) 和威德 (M. R. Wade) 博士的專文肯定張公緒兩種質量診斷理論的先進性。但作為一個世界高端研究成果,SPD及其相關理論卻並沒有在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得到大面積的套用,是中國質量管理套用的一大損失。
多年來張公緒教授始終致力於將SPD理論產品化,成為更多中國企業質量管理道路上的有力工具,經過長期關注以及對公司整體實力、質量管理項目開發實施能力考察後,決定與北科匯智公司攜手打造SPD(統計過程診斷)軟體,旨在將先進的科學理論同信息化工具結合起來,使SPD科學理論得以進一步發揚光大。統計過程診斷軟體的開發為企業貫徹先進的管理科學,追求精益六西格瑪,以及建立完善的質量體系,不斷持續改進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