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緒

張公緒

張公緒(1932-2008),男,江蘇江都人,北京科技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博士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公緒
  • 出生日期:1932年
  • 逝世日期:2008年
  • 畢業院校上海交通大學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5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張公緒張公緒
於2008年10月1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6歲。生前系北京科技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博士導師,兼任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常務理事和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香港品質管理協會名譽顧問,英國全面質量管理雜誌編委,印度國家科技發展研究院評審委員會委員,丹麥奧胡斯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全面質量管理系、韓國漢城國立大學計算機與統計系客座教授。

主要貢獻

從五十年代起從事質量科學的科研與教學。
1960年提出計算網路可靠性的截集法、虛擬網路法與等效網路法,分別早於國外8年、3年。
1980年創建選控圖系列,為統計過程診斷理論奠定了基礎。
1982年提出兩種質量診斷理論,突破了傳統的美國休哈特統計質量控制理論,開闢了統計質量診斷的新方向。
1984年出版專著《選控圖理論與實踐》。此理論已套用於製藥、化工、機械等二十多個領域。
1988年在美國汽車工業獲得套用,效益顯著。
1993年7月美國《質量技術雜誌(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g)刊載了著名統計質量控制專家屋道爾(W.H.Woodall)的專文對選控圖的評價與分析肯定了他的兩種質量診斷理論。
1996年在丹麥講學期間又提出兩種質量多元診斷理論,居世界領先水平。回國後編制了兩種質量多元診斷理論的軟體DTTQ,經山東新華製藥廠等單位現場套用證實理論與實踐一致,且效益顯著,僅“安乃近”一種藥品套用此理論一年獲得效益30萬元。
1998年又將上述兩種質量多元診斷理論加以改進,提出相關單因素多元診斷法,這是多元診斷理論的一個突破,為此又編制了第二種多元診斷軟體DTTQ,與1.0版互為補充,這是世界上迄今唯一的多元診斷軟體。
1996年應邀為台灣高校主編了《品質管理》教材,這是大陸學者為台灣編撰高校管理教材的第一本。1996年11月韓國朴聖炫教授與美國維寧(G.G.Vining)教授為MarcelDekker出版社主編《統計過程監控與最佳化》一書,特邀請他撰寫《兩種質量多元診斷理論》論文收入該書。
在質量科學方面取得下列多項重要科技成果:
1、1980年提出新型控制圖——選控圖系列。大大縮小搜尋異常因素的範圍。
2、1981年提出通用圖,解決了計數值休哈特控制圖(簡稱休圖)難於作圖,難於判斷異常的困難。1986年發布為國家標準GB6381。
3、1982年提出世界上第一個統計質量診斷理論——兩種質量診斷理論,突破了傳統的美國休哈特質量控制理論(SQC),開闢了統計質量診斷理論(SQCD)的新方向。兩種質量診斷理論已在製藥、化工等20個領域獲得套用,效益顯著。為此,張公緒於198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通過兩種質量診斷理論獲得下列具體成果:
1)克服了傳統的美國休圖的局限性。可以證明,如果在各道工序只套用休圖進行工序控制,則在上下工序有聯繫的場合將發生虛報和漏報異常的現象。而本理論通過套用所創造的新型控制圖——選控圖則解決了此問題。1993年7月世界質量控制權威學術刊物美國質量技術 發表美國著名質量控制專家屋道爾(W.H.Woodall)的專文“對選控圖的評論與分析”肯定了張公緒的理論。
2)通過選控圖提出一種新型評估理論——選控評估理論,可用以對不同單位進行評估和評比,對評估為異常的單位還可診斷其造成異常的原因。
3)提出一類新型工序能力指數Cp分,通過它可以診斷出生產線的關鍵工序。而傳統的工序能力指數Cp總(即Cp),由於與上工序有關,故套用它對上下工序有聯繫的生產線進行診斷,所得結論往往是錯誤的。
4)利用Cp分與Cp總的差值可進行質量預測,這是以前所未曾有過的。
4、1994年提出多元逐步診斷理論,克服了西方國家統計診斷理論第一種錯誤機率大的缺點。
5、1996年將兩種質量診斷理論多元化,提出兩種質量多元診斷理論解決了工廠普遍存在的多工序、多指標生產線的控制與診斷問題,居世界領先水平。

獲獎記錄

1987年兩種質量診斷理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1992年主編《質量管理學》教材,1995年獲國家教委教材一等獎。
1980與1984年兩次獲北京市優秀論文獎。
1984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7年所創建的兩種質量診斷理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1984、1989和 1993年3次被授予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工作者稱號。
1999年被授予全國優秀質量管理推進者稱號。
1991年被批准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待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