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銷

給任何名詞概念下定義的目的是為了加深人們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以便使人們更加準確地運用概念,更加有效地進行實際操作。一種理論,它的每一個概念要首先清晰準確才行。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發展過程的闡明。

“Network marketing”,通常被翻譯為“網路銷售”,是大家理解的一種商業模式。用“組織行銷”來翻譯詮釋,是對一個商業模式新的理解升華。

商業模式不僅僅是一種概念,找不到實現形式只能是空中樓閣。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就是讓大家“認同你的概念,相信你的能力,得到你的價值”。沒有有效的實現形式就只能是空談概念的重要性。“不但你的東西對用戶非常有用,而且只有你知道該怎么做”,也許是對商業模式更好的解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組織行銷
  • 外文名:Network marketing
前言:,如何理解組織行銷,從字面理解組織行銷,從資本運行角度理解組織行銷,從眾籌角度理解組織行銷,從網際網路角度理解組織行銷,從信息角度理解組織行銷,組織行銷與組織經濟分配,幾種組織經濟分配模式,組織經濟分配的原則,組織經濟分配中的問題,漫談參與交換分配,組織行銷模式的核心,組織行銷的提出是經濟發展的結果,組織行銷的策略,組織行銷的意義。,

前言:

給任何名詞概念下定義的目的是為了加深人們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以便使人們更加準確地運用概念,更加有效地進行實際操作。一種理論,它的每一個概念要首先清晰準確才行。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發展過程的闡明。
“Network marketing”,通常被翻譯為“網路銷售”,是大家理解的一種商業模式。用“組織行銷”來翻譯詮釋,是對一個商業模式新的理解升華。
商業模式不僅僅是一種概念,找不到實現形式只能是空中樓閣。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就是讓大家“認同你的概念,相信你的能力,得到你的價值”。沒有有效的實現形式就只能是空談概念的重要性。“不但你的東西對用戶非常有用,而且只有你知道該怎么做”,也許是對商業模式更好的解釋。

如何理解組織行銷

從字面理解組織行銷

組織的涵義可以從靜態與動態兩個方面來理解。
1.從靜態方面看,指組織結構。在這裡即:反映人、職位、任務以及它們之間的特定關係的網路。這一網路可以把分工的範圍、程度、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關係、各自的任務和職責等用部門和層次的方式確定下來,成為組織的框架體系。
2.從動態方面看,指維持與變革組織結構以完成組織目標的過程。通過組織機構的建立與變革,將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從時間上、空間上科學地組織起來,使每個成員都能接受領導、協調行動,從而產生新的、大於個人和小集體功能簡單加總的整體職能。
3.組織存在的理由:個人能力的有限與個人需要的無限之間的矛盾,以及目標或使命的驅使。
“行”就是對組織動態的體現。行動、行為、運行。
“銷”字的本意是熔化金屬:銷金、銷毀。經濟領域引申義是行銷、銷售。銷的目的是處理產品,通過流通,完成交換、交易,用消費報銷產品。
組織行銷字面理解就是把人安排、整頓編製成集體組織,服從計畫和規則來進行產品銷售,完成產消對接,讓消費者在消費中享受價值,讓產品在消費中體現、實現價值。

從資本運行角度理解組織行銷

資者,憑也。資本,賴以憑藉的、創造財富的本錢。自有人類以來,資本這東西便就存在了。
“資”字之解析,從貝,次生,原生即為最初的,最早的,次生是在原生的基礎上生成的,間接造成的,派生的。古時以貝殼為貨幣,本義,錢財,貨也。
“本”字之解析,本字,由一木一橫組成。一木泛指樹木;一橫指土地,這一橫被木字之乾(豎)向下穿越。本,其音通奔,所以,本字之意為,樹木通過主幹向地下奔放的規律。
字面理解,資其實是實物之財,謂之貨。本則是生長、發展的規律。紮根為何?為了穩固發展壯大。資本,是否可理解為通過規律增長財富的種子?
資本增長的規律正道是什麼?紮根雖不正未必不長大,未必不爭成長,沒有沃土難道不尋隙紮根?這也是自然界現象。漢字中是否隱示什麼?
資本是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要素,是一種支配權,對物的支配權。是一種生產關係、階級關係,也是一種處於運動中的價值。是經濟單位創建、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創建需要具備必要的資本條件,生存需要保持一定的資本規模,發展需要不斷地籌集資本、擴大資本。
資本是一種資源,是可以改變價值的價值,價值的改變並非只有增值,也可能產生負價值。不能改變價值,不想改變價值,不能稱為資本。資源能否成為資本決定權在人,掌握資源的人不想運用資源,不想改變價值,不想運動資源,始終是資源不是資本。就像把錢埋在地窖里,始終變不成資本。資本有多種表現形式,但衡量其價值,現階段是用貨幣來度量。資本的價值不是持有者自己決定,只有需要資本的人認同其價值才有價值。
資本是一種運動,資本價值的改變只有在運動才能成為現實。資本運動是通過交換完成的,前提是有剩餘產品的出現,而剩餘產品又是私有制產生的條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個階段的標誌。但沒有絕對,不剩餘並不等於不進行交換,交換的前提是需要和認同。需要500斤糧食,只有400斤,不但無剩餘還不夠,但不會拒絕拿出100斤糧食換200斤青菜,只要雙方需要認同就會交換。認同的是什麼,價值,亻介(紹) 亻直(接)交換(人介紹人直接交換),就是對“價值”二字最簡單通俗的解釋。生產、流通、消費,參與、交換、分配,高度概括了經濟活動和資本運動。
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商品流通的結果產生了貨幣,而貨幣正是資本最初的表現形式。一切新資本都以貨幣形式出現在商品市場、勞動市場或貨幣市場上,經過一定的過程,這個貨幣就轉化為資本。但是貨幣本身並不就是資本。必須把資本和資本所採取的形式區別開來,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是不同的。在簡單商品流通中,小生產者用來購買原料和工具的貨幣並不是資本。
在現實生活中,資本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物,如貨幣、機器、廠房、原料、商品等,但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體現在物上的生產關係。
資本的運動表現為資本循環,資本在循環中經過購買、生產和售賣三個階段,依次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周期反覆的循環就是資本的周轉。資本只有順利地從一種職能形式轉變為另一種職能形式,順利地通過購買、生產、售賣三個階段,才能實現價值增值。資本一旦停止運動,實現價值增殖的目的就會喪失,就喪失了它的生命力。
組織行銷正是為了實現資本通過循環過程而獲得增值的方式方法。只有組織起來,主動行動,才能讓銷售更順暢,消費更實惠。

從眾籌角度理解組織行銷

眾籌,翻譯自國外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民眾籌資,香港譯作【民眾集資】,台灣譯作【民眾募資】。2015年3月25日美國SEC(證券交易委員會)頒布了《JOBS法案》的《眾融A+修正案》。
為什麼要眾籌?談一點個人見解。
1.現代社會的發展,對資本的規模效應要求越來越大。過去,創業的資本金要求不高,多數人都有從事“小本創業”的致富機會,而且這種機會人人平等。隨著交通運輸、信息技術的發展,規模化零售極強的競爭優勢,壓縮甚至打破了小本生意的致富機會。
2.社會閒散資本的存量巨大且無序運動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產品只是資本的載體,產品積壓等於資本停滯,高度的資本停滯會形成堰塞湖,下游缺水,而一旦潰堤,又會造成洪災。
3.生產流通消費是規律,參與交換分配是邏輯,資本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增值。通過對人的組織,進而形成對資本的組織,可控的資本運動更有利於良性循環。
4.個人是一滴水,再大的水滴也會很快乾涸。只有匯入汪洋大海,才會波瀾壯闊。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眾籌表面上是籌資本,實質是組織人,聚人心。人心齊泰山移,組織的力量不僅僅是個體能量疊加,而是大於個體能量之和。

從網際網路角度理解組織行銷

網際網路已經不得不被各種勢力認同。網際網路的能量、魔力來自於網友與網友、終端與終端間的互動,缺乏這個“互”字,網際網路的威力就會大減。其次是“聯”,網際網路最大的功效,就是將原本相隔萬里的一個個點,通過網線連線起來,“聯”是“互”的前提和保證。一個個點,一條條線,必須交織成四通八達相互關聯的網路,才能令網際網路的威力倍增,產生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推動力。正是因為現在剩餘的閒散資金掌握在眾多消費者手中,所以,本來不起眼的消費者才成了不得不被重視的對象。消費者確實很強大,但消費資本的強大建立在群體組織之上,單個的消費者,無法抗衡眾多資本的算計。
一切趨向扁平化、去中介化,這是網際網路的本質,而大數據、雲計算、網商、電商、微商……不過是形式。網際網路最大價值打破了空間、時間制約,信息越來越公開透明,過去依靠信息不對稱賺錢的生意越來越難做。
不管是網際網路還是物聯網,網起來的都是人,客戶不再是一位置身事外的旁觀者,將客戶納入到創新的過程中,客戶與企業一起參與創新、共同迎接挑戰,只有合作才能共贏。把人網起來做什麼?最終還是消費。因為只有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都走完,才能體現產品價值,實現資本增值。把人組織起來,充分運用好人這個活資源才是目的,才是產消合一經濟時代的思想,這是產消合一經濟時代的特點和趨勢。
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跨地域、無邊界影響力日趨顯著,大勢已明。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思維,加什麼?如何思維?加的是誠信,思維的是關係,變買賣關係為合作關係,讓消費者參與到分配中,參與到分配規則制定中來,信息透明度越高,關係會越緊密,市場會越穩定。這就是組織行銷的目標。

從信息角度理解組織行銷

現代市場的競爭,實質是信息的競爭,而消費者需求信息是否真實,能否及時,取決於消費者願否參與。人只要參與其中,信息自然真實、及時、可靠、可信,市場必然穩固發展。
人是信息的接收目標,同時又是信息源,還是傳播結點。只有掌握了更多的人,信息的產生、驗證、加工處理、傳播、接收、反饋、製造新信息不斷循環,才有了基礎和活力,這就是人際網路的價值。如何利用人的社會資本,發揮人際網路的價值,比網際網路更重要。網際網路始終是信息流的工具,網際網路改變的是人的觀念。如何影響人形成見和同解,才能聚小成大,聚專成全。
談到信息和大數據,哪個能和6億多QQ會員,8億多微信會員的騰訊相比?已經掌握如此大數據的騰訊,不差技術,不缺資金,拍拍網又如何?為何不能充分運用好手中的海量人際資本?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缺乏利益捆綁。掌握不等於掌控!雖然掌握了海量人員數據信息,卻只能小心翼翼地使用這筆財富。否則使用不當,已經不成為秘密的個人隱私,會給使用者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當我們談論精準行銷、資料庫行銷的時候,是建立在消費網路的信息資料庫基礎上的構想,對受到大量傷害的消費者信息數據,又該如何處理?
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百度、網易、新浪、搜狐、電信、移動、聯通、銀行、郵政、公安、交通……眾多網際網路平台資料庫,人員數據量不能說少,搜尋工具不可謂不先進,但是信息量已經成為負擔。信息爆炸時代搜尋信息的成本甚至高過信息本身的價值,而且還不能對信息的真偽做出正確判斷。信息的及時性,有效性,規模性等等更是無從談起。即使這樣,信息仍然散落在網際網路某個角落躲貓貓,冷眼嘲笑著想找到利用它們的人。筋疲力盡地搜尋尋找過程讓人煩躁,更嚴酷的是,即使找到了,真的敢相信嗎?敢使用嗎?不能讓人相信的數據價值等於負數,曲解的信息更是負擔。
所以對行銷市場分析,以了解消費者真實的需求信息為目的,讓老百姓有錢消費、敢於消費、樂於消費、方便消費、放心消費做標準,產品只是信息的載體,資本的載體,分配的載體。而運行載體的是人,組織人、籌資金、銷產品、分利潤,正是對“組織行銷”最簡單通俗的理解。

組織行銷與組織經濟分配

經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本來意思是經世濟民、經國濟物,也就是治國平天下之意。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國外理解的經濟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其意思為管理一個家庭的人。西方經濟學19世紀晚期傳入中國,最初被直接譯為富國策、生計、理財學等詞。首先用漢字“經濟”翻譯economics的是日本人,後來中國人把這個西文日譯的詞“譯”回了中國,成為了現代漢語中的經濟一詞。廣義經濟學者提出的概念,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
分配的含義,從整體中取部分,使整體變成幾部分,或使相聯繫的事物離開或區別開。安排、分派,按一定的標準或規定,有計畫地散發或派給。經濟學上指把生產資料分給生產單位或把消費資料分給消費者。
組織經濟分配,就是通過組織行銷,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對個人則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和生活事物,是取得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和財富的過程。組織經濟分配是一種市場行為,是一種利用社會資源的選擇,反映了組織計畫完成目標的方式和活動。
組織經濟分配重點在組織經濟,因為經濟就是財富,沒有財富分配等於空談。
人們常說的生產、流通、消費三大領域,生產是創造價值,消費是享受成果,但是沒有流通、交換、交易,財富的價值就不能體現也無法分配。
分配是各自的資源互相交換,分配的過程實質是交換、交易的過程,是流通的結果。只有通過流通領域,通過交換、交易,才能獲得財富的分配,才能享受成果。不流通勞動價值和成果有時會成為負擔。所以分配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工作和環節。
分配的方式很多,但首先要組織經濟,沒有組織經濟,就沒有可分的東西。組織經濟的手段也很多,組織行銷就是組織經濟的一種模式方法。

幾種組織經濟分配模式

1.保險——組織經濟補償分配
保險是利用人對未來風險的擔憂,未雨綢繆,在安全時節,用不影響生活的余錢,安排可能不安全變故風險到來時的準備工作。買了保險,並不等於解除了風險,只是在風險發生後,通過經濟補償方式,解決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後果。
2.彩票——組織經濟幸運分配
彩票是利用人以小搏大,換取巨大財富的投機心理實現分配的商業行為。買一注彩票,就是買一份企盼,把它展現開來,可以用夢想的形式預演一番任何人間喜劇。儘管只是千萬分之一的機率,但是如果不買,機率就是零!千萬分之一比零,也是無窮大。沒有中彩?有什麼關係!再花一點錢,續上夢想,這樣就可能構成充滿希望的一生!大家在搖獎的形式中,祈盼自己成為幸運之人,祝福成為幸運之人改變了經濟地位。
3.社保——組織經濟有序分配
社保是組織經濟有序分配的代表。社保的組織經濟和分配規則是國家法定的。組織經濟有序分配產生的資本規模效應、資本沉澱效應保障了模式的運轉。

組織經濟分配的原則

所有的組織經濟活動,都是利用人有需求的前提,從而認同參與活動。所有的分配都要遵照人對活動規則的認同。願賭服輸話俗理不俗。沒有這兩方面認同,組織經濟分配活動就會出問題。

組織經濟分配中的問題

值得指出的是,人都是自私和貪婪的,正是因為人的本性的弱點,才有人加以利用,製造各種騙局為己謀私斂財。詐欺就是利用人的貪婪和自私,集中財富少數人占有。當前社會上打著各種理財項目幌子,利用龐氏騙局手法詐欺公眾資金就是明證。組織者和參與者就是利用了人的自私和貪婪,只想自己發財,不管別人如何。結果少數人確實分到了巨額財富,但絕大多數人卻成為墊底者,拿出了自己原有的財富被別人分配。殘酷的是,即使事前說明,參與的結果有可能象買彩票一樣本錢無歸,但是巨大的利益誘惑,仍然會讓大多數人趨之若鶩。被高回報利誘吸引參與活動,雖然一時可以堵住被瓜分的人嘴巴,願賭服輸不好張口,但分配不公平的感受會用另外的形式在其他途徑發泄,從而造成社會動盪和不穩定。理解組織行銷、組織經濟分配活動這是必須注意的問題。

漫談參與交換分配

生產、流通、消費是規律,參與交換分配是邏輯,交換什麼?交換的是雙方認同的價值或者說是信用。相信就有用、有價值,不相信價值和信用就無從體現,不認同就不會產生自願交換。
商品的價值是通過交換來度量的,交換的完成俗稱交易,是一次價值、信用的傳遞易手。要為所有的交換物建立一個統一、標準、公認、信賴的價值度量才好交易,貨幣只是為了完成交換方便的產物,不是貨幣本身有什麼價值,而是賦予了貨幣公認的信用價值。貨幣體現的信用價值,靠物質實體承載容易被人接受,沒有物質的依託,信用價值無從體現。貨幣並非天然是金銀,但金銀天生是貨幣。誠信需要銅臭證實,需要他人認同不是自己決定,讓人相信就得順從人性人心。
貨幣作為資本是一種變化、運動過程,只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實現貨幣變成商品,商品再變成比原先數量更多的貨幣的活動,增加的更多的貨幣就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是由於人的勞動所致,只是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如何分配,才產生諸多問題。
沒有交換就沒有分配,商品要變成比原先數量多的貨幣,需要消費者認同才能實現。沒有消費者的認同,別說增值,價值都無從體現。產品過剩年代,不管是相對過剩還是絕對過剩,商品的價值在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同時,只是賬面上的數字。如果不變化、不運動、停滯終結最後會成為負擔。為了去掉負擔,比如把產品毀掉,破壞也是勞動,毀掉產品的勞動也要付給勞動者工資的。這些工資,對於原來持有商品形態的所有者來說,是原資本的負增長,連本錢都收不回還要增加支出何談剩餘?
參與是前提,每個人都要參與某些事之中。為何參與,利害相關。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參與進來是為了交換,交換是為了得到分配結果。但分配結果是由分配規則框定的,人們不僅順向比,更喜歡橫向比,心中不平衡就沒有和。以衡求和在物質分配上要讓人感到滿意,首先對分配規則感到平衡。分配規則都不認同,怎么可能滿意分配結果?
生產勞動創造價值,交換分配產生財富,如何讓勞動者創造的商品變成消費者認同的價值,從而實現資本增值變成財富,關鍵在分配。分配規則決定財富分布曲線,同理,分配規則也決定資本運動曲線,可見分配規則的重要性。分配規則是具體的,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分配規則來引導經濟活動運行,但始終是追求平衡。
勞動創造價值,如何讓勞動者創造的商品變成消費者認同的價值,從而實現資本增值,關鍵在分配。分配規則決定財富分布曲線,同理,分配規則也決定資本運動曲線,可見分配規則的重要性。分配規則是具體的,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分配方案,但始終是追求平衡。資本的屬性追求增值,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這是相同的屬性,如何在共性中尋找平衡,求得和平共處和諧合作共同發展,求得人和資本的統一?這是更有意義的思考和探索。量化才是方案,流程才能運作,集眾私成大公,順應欲望掌控度,也許仍然是目前符合人性人心的思維。
不能共同富裕,不能幫扶弱者的社會不是文明的進步。一部分人可以比別人富,允許先富起來,但不能讓大多數人更貧窮,這是帕累托改善早就提出的觀點,但如何做到才是關鍵。共同富裕也好,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罷,其實都是分配問題。既然分配規則決定財富分布曲線,制定大家認同的分配規則才是重點。所以,從分配規則入手才是抓住了要害。

組織行銷模式的核心

不管電子商務還是組織行銷模式,都不能離開網路分配,都不能忽視數學倍增模型的運用。網路分配,核心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所以,要鼓勵按勞取酬、多勞多得、效率優先、互幫互助、合作共贏,靠機制和制度實現平衡與和諧。
不管是網際網路+,還是+網際網路,最終還是要利潤,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什麼是有道之財?什麼算取財正道?
阿里模式,其實是市場模式,不過把地面市場搬到網路。只管收保護費,基本上是網商各自經營。低價競爭亂行亂市劣幣驅逐良幣,衝擊實體企業經營困難,遲早會引發大問題。
京東模式算是商場模式,把超市大賣場移到網路,可以稱為網上“沃爾瑪”。雖然像“沃爾瑪”一樣,代替商家經營,但信息壟斷製造信息壁壘,靠信息不對稱賺錢盈利,不符合網際網路精神。
兩棵大樹壓制了網際網路商業的發展,其餘的垂直細分市場等策略,只能是夾縫中生存。因此,網際網路商業模式應該走第三條路。綜合阿里、京東模式利弊,做信息樞紐、交換平台、分配中心。靠信息引導,靠利益分配管控發展壯大。
信息不對稱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從經濟學方面解釋,就是指交易雙方由於信息了解不充分,在某方面處於不平等地位。市場經濟發展了幾百年,都是處於不對稱信息的情況之下,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
占有信息的人在交易中獲得的優勢,實際上是一種信息租金,每一個行業都是特殊信息的匯總,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這座山其實就是信息不對稱,而要獲得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代價)的。不對稱信息實際上可以被看作對信息成本的投入差異,利用信息投入差異獲取利潤正是為了補償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其實質仍然是資本的獲利性在另一種層面上的體現,只不過我們換了一種觀察的角度而已。
信息不對稱也是交易環節相互聯繫的紐帶,在商品經濟中,信息主要反映在價格上,價格信息是經濟信息的中心,其他信息都是為價格信息服務的。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用價格信號對社會資源進行配置,社會資源的分配和再分配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圍繞價格進行資源博弈的過程,對任何一種資源的優先占有都可以在博弈中獲得相關的利益,信息也是這樣。
資訊時代,網際網路扮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戰場。每個人都積極主動發布所掌握的信息,不管是無償提供給大家,還是為了什麼目的進行傳播交換,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網際網路就這樣成為了一個信息集散地。廣泛、海量的數據、信息,快捷、發達、便利的流動、傳播,科技的進步使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改變了勞動性質和家庭以及社會結構。
在商言商,網際網路時代湧現的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台,確實成就了很多人,但是,比起對其他方面的傷害,很可能是弊大於利。
首先,淘寶店家的行銷策略大都採用價格戰,在文字、圖片信息完全一樣的情況下,巨大的價格差異讓人無所適從不敢相信,都說一分錢一分貨,但看不到實物,對比不到功能結果,怎么判斷真假優劣?怎么取捨選擇?怎么認同價格合理性?其實廠家就是賠錢賣也未必供不應求,何況很多商品並不是剛需的日用消費品。如果企業靠低價就能占領市場,低價就能解決產銷平衡問題和市場問題,還招商走分銷渠道乾什麼?還採取各種行銷模式乾什麼?不管是自己的網站,還是企業在淘寶開網店,生產企業用得著把這個機會送給淘寶的店家嗎?
所有的行銷理論在信息相對大暴露下,在眾多的淘寶網店低價策略下,全都成了空談。真正獲利的是提供平台的阿里,正所謂,淘金的賣苦力,賣鐵鍬的賺大錢。
生產商、流通商不願賠錢賺吆喝,消費者也不願當冤大頭,亂行亂市的結果傷害的不僅是生產企業,就是經營店家和消費者,同樣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價格混亂,最終結果只能導致不理它,連體驗產品的機會都不給你。信息爆炸、信息混亂破壞的是誠信,傷害的是社會。儘管人們認識到這些弊端,但是還沒有有效辦法解決。
現代行銷渠道和方法目的只有一個,讓終端消費者知信,但知信不等於知情!知情不等於認同,認同不等於滿意,滿意不等於購買。產品的性價比始終是關鍵和核心,如何讓消費者感覺他這次購買的商品性價比高,買的便宜實惠,買的滿意,賣的高興,大家雙贏,這才是行銷工作的目的和重點。沒有哪個消費者是全知全能,什麼知識都具備,買東西不是貴賤問題,在沒有其他參照物的情況下,不好判斷是否物有所值,任何人都覺得自己可能買貴了,這是人性使然。所以通過信息傳播,贏得消費者認同信任,這是商道藝術。
直銷企業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直銷產品不走分銷渠道,不讓經營商家亂行亂市,更不給網路店家利用低成本詆毀商品價值的機會,雖然不一定是系統策略,但比起其它企業,應該是很大的進步。
直銷產品好,價格更好,並不是不考慮性價比,而是在商品上附加了賺錢的機會,使消費行為具有了投資功能,價格再低也是支出,只有盈利賺錢才是增值。
現代市場的產生不是靠自然約定形成,更要人為創造發展。有創造就有控制,因此,市場控制才是核心。控制什麼?自然是控制人!這裡的控制不是強制,而是尊重人性,滿足人的需求欲望,引導消費。這已經不僅僅是行銷的話題,涉及了哲學、政治、經濟、文化......
只想闡明一個觀點,集眾私成大公,順應欲望掌控度,要比任何控制都文明強大得多。怎么實現?控制市場,引導市場,尋找買賣雙方認同的平衡點,重點在以衡求和。參與交換分配,核心在分配,分配規則決定財富分布曲線,關鍵在規則。產消合一經濟時代,合作共贏是買賣雙方對立的統一。把人留住,充分運用好人這個活資源才是目的,才是產消合一經濟時代的思想。
數據孤立無對錯,信息關聯有乾坤。相信數據不迷信權威,規律、常識為上,邏輯為先。生產流通消費是規律,參與交換分配是邏輯,分配規則決定財富分布曲線是結論,以衡求和是宗旨。這就是組織行銷模式的核心。

組織行銷的提出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產消合一經濟時代,消費者掌握的消費資本,決定了產品的價值取向和量值,決定了流通資本的價值歸屬和增減,這是時代的特徵和趨勢。所以,才迫使眾多資本不得不對消費者青睞拉攏。以便利用消費資本,順利完成生產、流通、消費過程實現增值。勞動成果的價值和價格的關係,雖然是供給需求的量化反映,生產的無序性和盲目性造成了供需不平衡則是根本原因。生產成果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同,價值得不到體現也許是負值,甚至引發經濟危機,關鍵是供需平衡的量值無法事前知曉。其結果,浪費了資源和做了無用功。儘管受到懲罰的是個體,損失的卻是整個社會。因此,解決供需平衡的矛盾,量化到具體領域,才是根本措施。各種方法方案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提前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信息。讓消費者參與進來,主動提供需求信息,無疑是更新的思路。

組織行銷的策略

人也是資源,人際網路關係是一種社會資本,是一種通過對體制化關係網路的占有,而獲取的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社會資本存在於人際關係的結構之中,其表現形式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為社會結構資源。但社會結構資源本身還不能成為社會資本,只有經過動員、組織、掌握、運用才能成為社會資本。
社會關係同時影響了財富分配關係,社會資本與其它資本一樣,是可以置換的,這種個人與他人之間的聯繫,同樣可以給個人帶來收益。知識資本、社會資本、消費資本、時間資本等,都可以和貨幣資本進行交換。
人的一生,其資源完全是無序的,只有組織起來才能更大發揮個體優勢和能力。為消費者搭建一個平台,將消費者組織起來,讓消費者也擔任行銷工作,全員消費,全員銷售,以消集群,合作促銷。消費可以省錢,宣傳可以回報,不僅加快了商品流通,而且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財富分配渠道,解決購買力不足問題。真正體現生產消費者精髓,節省中間環節和費用大家分享。組織行銷運用的策略就是通過親情關係的原始信任,建立人際關係網路,個體的信任力滾動發展打造集體組織的公信力。
從行銷學的起點看,抓住消費者,與消費者建立穩定關係,是根本大法,因為一切行銷活動基於需求與滿足這一關係。只要把零散的消費個體組織起來,形成有集體意識及奮鬥目標的固定消費群體,就可以打造一個龐大的消費通道,達成生產商與消費者的合作共贏。
消費者和生產者同台表演的時代,不僅是簡單地將生產和消費相疊加。超市取代百貨公司,不僅僅是成本、價格、方便等優勢,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可以參與其中,自由選貨自己做主。今天的“創造者”就是眾多的普通人。大家每天都在創造著價值,人們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消費者和生產者完全可以合作搭建一個平台,讓消費資本得到更好地利用,最終實現產消合一,合作共贏。
將來的趨勢不是物美價廉、服務周到就可以吸引消費者,靠做同樣的事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同質化競爭,不會讓企業長治久安。而是在消費者認同產品的前提下,消費的同時還要參與分配賺錢,變支出為贏利,變負號為正號。誰這方面做的公平、公正、完善誰才能吸引消費者,誰能讓更多的消費者參與其中才能做大做強。

組織行銷的意義。

組織行銷可以理解為一種商業模式。任何一個商業模式都是一個由客戶價值、企業資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構成的三維立體模式。最簡單的理解,為了更好地銷售產品,通過組織行銷模式,順利完成生產流通消費的循環運動,獲得利潤,實現資本增值。
每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所得到的收入也不同,因而生存條件也就不同。貧困和富有的條件,由資本占有度來決定,少部分人不勞動而占有資本,大部分人不占有資本不得不為別人勞動,由此造成了少數人富裕,大多數人貧困的生存條件。這也就是所謂的二八定律或者馬太效應,也是階級社會階級人的屬性。我們所說的人性,其實是階級人的本性。
但是,人類在自然界中也是生物,類屬於動物,和一切生物、動物一樣也要靠自然界生存。在自然界中處於同等的地位,追求自由地生活。因此,平等自由是生物和動物的自然本質,人類也不能背離。這個自然本質反映的就是自然人的物性或者人的物性,眾生平等!
在人的階級性上或者說在人性上,貧富懸殊的分配,人為造成的不平等絕對不是人類的生存條件和追求目標,那么,就應該從人的自然屬性上或者從人的物的屬性上,重新認識。
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個體不可能改變,所以,如何保護弱者主持公道,才是人們願意依附強者、推崇強者的基本理由。但是,如果不能讓大多數人感到相對的公道公平,載舟之水可覆舟,自然就會出現更換的願望。也許這就是所謂的階級鬥爭。
以往的階級鬥爭都是靠暴力奪取政權,改變分配規則來體現,儘管所謂的民主自由社會出現了選舉選票這種非暴力形式,但還是不能徹底解決弱者得到保護照顧的基本問題。
產品過剩年代,終於讓消費者有了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決定產品價值的是消費資金,是消費者自己可以做主的消費資金。但是,由於消費者個體的散沙狀態,自私貪慾心態,而被掌握資本話語權的強勢資本奴役盤剝,並沒有讓自身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消費者的價值在哪裡?團結起來,參與分配規則制定話語權,改變自己的命運。
組織行銷模式,其本質和內涵是通過分配規則產生利益捆綁,集眾私成大公,讓眾人參與形成組織和規模,實現組織經濟有序互助分配,用新的分配規則改變不合理的財富分布狀態。不僅解決社會基本保障問題,照顧弱勢群體的自然生存,還可以避免盲目生產,對自然資源的浪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