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內騎馬

紫禁城內騎馬

歷史書籍或者近年流行的宮廷戲中,經常出現“紫禁城騎馬”一語。紫禁城是眾所周知的皇帝住所和朝廷辦公場所,怎么可能讓人隨隨便便在裡面騎馬溜達呢?其實,“紫禁城騎馬”在古代是一種很高的“政治待遇”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禁城內騎馬
  • 起源:清初
內容簡介,涵義,

內容簡介

又稱“賞朝馬”。紫禁城作為宮禁重嚴禁騎馬入內。明代百官上朝,向無賜紫禁城內騎馬之制。清初,始有親、郡王等在紫禁城內騎馬之賜,康熙間始有年老高級官員經皇帝特準可在紫禁城內騎馬之制,乾隆初續準貝子以上滿族親貴在紫禁城內騎馬。朝臣得賜在紫禁城內騎馬,既是皇帝對大臣的恩遇,也是一種榮典。凡獲恩準者,只許騎馬而不許乘轎。自東華門入紫禁城者,可騎馬至景運門外之箭亭下馬;自西華門而入者,可騎馬至隆宗門外以南之內務府前下馬。凡有資格在紫禁城內騎馬者,由吏部於每年年終開列名單奏進皇帝批准,一品以上不論年歲,侍郎則必須年在六十以上始能開列,個別侍郎未滿六十而蒙賜紫禁城內騎馬者,是為特例而非制度。鹹、同以後,則軍機大臣及侍郎且在兩書房任差使者,亦可不論年歲而均得賜紫禁城內騎馬。乾隆中葉以後,被恩準在紫禁城內騎馬者,若年老有疾,經特準可坐肩輿(也通稱坐轎)或乘車入內。至乾隆末年,大臣乘肩輿入紫禁城者更為普遍,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有上諭: “內外文武大臣,特恩賞在紫禁城騎馬,用資代步。但年老足疾之人,上馬亦覺艱難,如大學士嵇璜雖經賞馬,仍恐難於乘馬。嗣後已經賞馬之大臣,因有疾艱於步履者, 仍加恩準令乘坐椅,旁縛短木,用二人舁行入直,以示朕眷念大臣、恩加體恤至意。” 自此以後, 原來賜紫禁城內騎馬之制,逐漸為在紫禁城內坐肩輿(坐轎) 或坐車所替代,但賜紫禁城內騎馬之制仍存。

涵義

朝臣得賜在紫禁城內騎馬,既是皇帝對大臣的恩遇,也是一種榮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