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格尼克效應

你不妨試一下:一筆畫個圓圈,在交接處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頭再瞧一下這個圓吧,此刻你腦子裡必定會閃現出要填補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因為你總有一種出於未完成感的心態,竭力尋求終結途徑,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有一位叫布魯瑪·紫格尼克的心理學家,她給128個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業,她讓孩子們完成一部份作業,另一部份則令其中途停頓。一小時後測試結果。110個孩子對中途停頓的作業記憶猶新。紫格尼克的結論是:人們對已完成的工作較為健忘,因為“完成欲”已經得到滿足,而對未完成的工作則在腦海里縈繞不已。這就是所謂的‘紫格尼克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格尼克效應
  • 產生原因:一個人的“心理張力”系統
  • 提出者:布魯瑪·紫格尼克
  • 作用:對學習、工作、生活有積極的作用
  • 領域:心理學
心理機制,表現,

心理機制

“紫格尼克效應”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呢?被譽為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的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人類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去解答一個謎語,學習一本書等,這就叫“心理張力”。研究還指出,任何人都企圖滿足自己的需要,完成動作。其中既有先天的需要(飢、渴等),也有半需要(迫切的趨向)。在勒溫看來,個人能動性的源泉是多元的,形形色色的。被喚起但未得到滿足的心理需要產生一個張力系統,決定著個人行為的傾向、心理的基調和特點。如果中斷了滿足需要的過程或解決某項任務的進程而產生了張力系統,就可以使一個人採取達到目標的行動。勒溫認為,沒有完成的任務使得沒有解決的張力系統永遠存在,當任務完成之後,與之並存的張力系統也將隨之消失。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理張力”系統,是產生“紫格尼克效應”的心理機制。

表現

缺乏“完成欲”,沒有那種由“心理張力”產生的“紫格尼克效應”,一個人就會表現出馬虎、懶惰的不良特徵。學習也好,乾工作也好,就會如同日本一句成語所說的:“三日坊主”(直譯為“三天和尚”,意譯為“做事沒長性”,相當於我國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但這決不是說“紫格尼克效應”越強越好。如果一個人的“心理張力”, “完成欲”過分強烈,則對身心健康、精神狀態的平衡協調起不利作用。比如,有些人一開始著手某項工作,便不問環境、條件是否可行,非要一下子乾到底不可,他們總以為自己的規劃、打算是盡善盡美的,不一下子予以完成、實現,就得不到心理上的滿足,就感到遺憾。這種過度的“完成欲”,實質上是受“至善論”所驅使的。
“紫格尼克效應”與 “心理張力”
這種由“心理張力”產生的“紫格尼克效應”,在個體社會化中發揮著重要功效。我們知道,個體社會化的明顯功效集中地體現增強社會導向能力與完善道德結構這樣兩個方面。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指出,個體社會,化過程是逐步完成的,顯示出年齡性與階段性的心理發展過程特點。
在這個方面,英國心理學家斯溫森提出了品德形成“張力論”理論。她認為,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在自我與社會之間一種不可避免的張力中發展起來的。這種發展可以粗略地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1)“我——你”間的張力階段(嬰幼兒期)。在這一社會化發展階段,兒童處於一種個人需要與成人接受這種需要的關係中,兒童必須迎合成人的意見,才能使這種關係得到協調的發展。因此這一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或社會化的結果)是:小心謹慎、聽話、服從權威。 (2)“自我——社會”間的張力階段(童年期)。從這一階段起就比較明顯地看到社會化對個人品德形成的影響,在這一階段兒童個人的需要必須與同輩夥伴的道德要求相一致。這是社會約束並影響兒童品德發展的新力量。這種力量使個體道德控制發生了質的變化。 (3)“自我——社會張力內化”階段(青年期)。在這一階段,個體社會化過程的特點明顯地表現出他已經不再是一種迎合外界要求的過程,而主要是廣種個人適應的過程。個體已經從原來消極地接受外部壓力轉換成由內部控制自己行為的過程。到了這個階段,個體社會化過程就已經基本完成。
生活中“紫格尼克效應”
無疑,這種特性是人生征途中的“有害氣體”。黑格爾曾說: “最大的天才儘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讓微風吹來,眼望著天空,溫柔的靈感也始終不會光顧他。”根據心理學家的建議,要培養一個人的良好生活特質和品質,就要從小事著手,例如除草澆花、整理抽屜、讀完一本書等等,強迫自己完成規定的角色任務,達到既定目標,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完成欲”,得來“紫格尼克效應”。
“紫格尼克效應”啟示
美國賓州大學一位心理學家通過心理研究發現,有過度“完成欲”的人,總是有著力求至上完美的性格,他們極易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產生恐慌心理,於是反而導致能力下降,不能真正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務,而且會使情緒失常,甚至健康受損。因此,為了避免過度的“完成欲”,就必須拋棄“至善論”,因此請勿過度求全。世界上沒有什麼事物是“完美無缺”、“至善至美”的,許多遺憾是無法避免的。 英國歷史學家帕金森說:“凡是盡善盡美的規劃,就是工作衰退的徵兆”。同樣,凡是由“至善論”驅使的過度的“完成欲”,也是,心理失常的徵兆。而溫斯敦·邱吉爾說過的一句話,則更為厲害了:“‘唯盡善盡美者為上’,這句格言的含義就是兩個字:癱瘓。”因此,不必事事追求盡善盡美,否則會失去生活的樂趣。
總而言之,為了使“紫格尼克效應”能對我們的角色扮演,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產生積極的作用,我們就要自覺地對“心理張力”予以恰當的調節,要避免“懶惰病”,但也要克服“至善論”,不必去盡善盡美地推敲個不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