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團山

紫團山

紫團山在山西省壺關縣東南60公里的樹掌鎮,又名翠微山抱犢山。紫團山海撥1500米,面積約150平方公里,整個山峰蒼松翠柏,山巒起伏,形狀奇異,或刻削如利劍、或怒涌如雲團、或纖秀如美女、或姐侯如老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團山
  • 位於:壺關縣東南60公里的樹掌鎮
  • 又稱翠微山
  • 性質:避暑勝地
介紹,紫團山概覽,大名遠播的紫團山,極盛時期的紫團山,大名遠播,極盛於北宋,紫團山與道教,交通提示,相臨景點,

介紹

壺關有個避暑勝地叫紫團山。在壺關縣東南60公里的樹掌鎮。紫團山又名翠微山抱犢山。晉代旅遊家抱朴子在遊歷了中國名山麗川後曾寫道:“天下佳山者南五夷,北抱犢。”北抱犢山就是指的這裡。因山腰有一形成於30萬年前的天然溶洞,坐東面西,每天日出,日落時,從洞口噴出團團紫氣,所以宋代御旨改名為紫團山。
紫團山紫團山

紫團山概覽

站立山頂之上,早觀噴薄之日出,好似從崇山峻岭中托出的炎炎紅球,與海邊觀日出不同,另是一翻景象;傍晚看日落,可見萬道晚霞紅似火,別有趣味。一條新開的公路盤旋山腰,乘車行至其間,上看株株松柏映人眼帘,蒼勁挺拔,鬱鬱蔥蔥,下觀條條山澗盡收眼底,懸崖峭壁,驚心動魄。古人寫詩讚美說它:“秀出群峰外,團團紫氣重。崖牽青薛荔,岫前碧芙蓉。” 紫團山原有寺廟、碑刻、自然景觀30餘處。可惜寺內原來的雕塑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偽破壞了。現山頂有明、清所建的白雲寺一座。寺內木雕和磚刻藝術為清代珍品,尤其是四組戲劇磚刻為山西省內所罕見。在山的四周建有上寺、下寺、洪底寺。自古以來為佛家聖地。山南有“參園”,盛產“紫團參”。據史載,高麗參、東北參、黨參均由此地傳出。紫團參在唐宋時曾是向宮廷進貢的八大貢品之一。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說:丞相王安石病喘,急需紫團參又找不到。這時有個從山西回京的官員正好帶有紫團參,便送給了他。他不接受。別人勸他說,“你的病非此藥不可醫,不能退藥。”這一方面表現了王安石的亮節,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紫團參的珍貴。紫團山腰的紫團洞,深不可測,傳說與河南清華相通。很早以前清華牧羊人來此山牧羊,不慎將數十隻羊掉入此洞內,無法尋找。他心情不快地返回原籍。返鄉後,卻意外地發現羊已回到圈內。雖然傳說玄妙,但卻說明此洞之深。紫團洞,洞內有洞,洞洞上下環繞,左右相連,仿如一座迷宮。如無導遊者,入內將會迷途難返。原入洞口處稱作“龍眼”,僅能容一人爬行而人。現已從旁另闢洞門,不需彎腰便可出入。洞內高寬各異,高者40米、低者2.3米,寬者約30米。洞內曲折幽深,各種形狀的鐘乳石構成60多處景觀,或如檳榔葡萄;或如玉柱、宮燈;或如佛女、道仙;或如虎豹、游龍,鬼斧神工,美不勝收。各種鐘乳石構成的景觀,傳說故事又十分動人。 比如“豆山”、“米山”:相傳宋兵征西夏時路過翠微山下,兵困糧絕,山中有二女叫賣大豆稀飯,一鍋一勺,千軍萬馬用之不盡。宋軍食後英勇殺敵,百戰百勝。後來宋王便封二女為真澤女,在山下神郊村為她們修建“真澤宮”。據說真澤女做飯的糧食就是從紫團洞中的豆山、米山取來的。真澤宮現存望河樓、子孫殿、後宮殿等百多間。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做工精細,氣勢雄偉。紫團山風光秀麗,奇景甚多,實為遊覽佳境。
紫團山紫團山
紫團山紫團山

大名遠播的紫團山

山西省壺關縣東南部建立了一處名曰“太行大峽谷”的國家級林林公園。這一峽谷自西而東,由壺關而至河南林州境,橫切太行,萬壑疏風,其長度足可以40公里計。紫團山,即座落在峽谷主體中段的南岸一側。此山極目盡綠,松柏蔥鬱,峰巒疊嶂,環眺皆秀。大約在北宋以前紫團山曾經又被世人叫作“抱犢山”。
紫團山紫團山
《太平御覽》講:“抱犢山,在上黨東南,高七十丈。” 《隋圖經》則說:“抱犢山四面危絕。”公元4世紀初時,我國兩晉時期著名的道教神學奠基人葛洪(自號抱撲子)曾遍游天下名山。他對太行懷抱中的抱犢山評價甚高,以為“稱天下名者,南有武夷,北有抱犢。”把紫團山與武夷山相提並論,這對當代人來講,無論如何是無法想像的事情。因為今天的紫團山其名聲不但已遠不如聲名顯赫的南國武夷,僅以武夷九曲溪那樣秀麗可人且可乘舟游弋的水景而言,即使走遍今日太行峽谷中的每個角落,恐怕也難以覓得一處了。然而,再把話說回來,你如果真是一個對紫團山的歷史有所了解的人,特別是對它的地形地貌做過實地踏勘的人,你則會毫無猶疑的確信,確信葛洪在1500餘年前所說的那一番話不但語出事實,而且語焉甚確,毫無誇張。現武夷九曲溪水及其所經山峽長度約近8公里,歷史上可能更要綿長些;但紫團山峽中的河床谷地其長度絕不在20公里以下。根據歷史上遺存地貌的觀察分析,古代武夷九曲溪和紫團山峽流景觀的主要區別應該在於,武夷九曲溪河谷趨於平緩開闊,而紫團峽流由於峽身緊束,區段落差極大,所以後者比前者肯定會流速迅疾,景色險奇而壯觀。在溪流盤曲環繞、岸側景色變幻無窮這一點上,兩處名勝則是相似相近的。

極盛時期的紫團山

大名遠播

紫團山雖然在兩晉時期就已大名遠播,但達於極盛卻是在北宋。宋人王輔道在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秋九月曾有《紫團三十六景詩》之名作,詳寫紫團山盛景。此詩原刻於36塊石碣之上,到了明代時,36景詩石碣中已有14碣失佚,而再到清初時,36景詩石碣中竟只倖存4碣於世。時人為此深覺痛惜,遊人曾責怨紫團山當地“地主乏九方之識,而山靈負鹽車之泣”,以為應該把這樣的可悲後果書寫於文並勒于山石,用此以警後世。由於歷史上造成嚴重的毀損,至元明以後,紫團山上的多處名勝景致不但大多傾圯敗壞,有關文獻記載也散佚嚴重。明清時人可以指認或倖存的紫團36景中的內容則只有迎峰、倚秀峰、碧蘿峰、老人峰、金屋山、鴟尾山、天槓磨崖山、仙翁崖、東化表、西華表、濯纓溪、南極園、駐雲亭、白雲潭、屏牆山、翠微洞、慈雲寺、雲蓋寺、纓桃掌、鳳台山和真澤宮等一些。
紫團山紫團山

極盛於北宋

紫團山極盛於北宋,而且唐以前的抱犢山在北宋時易名為紫團山,這些已能肯定。然而如果說到抱犢山何以要在北宋時改名為紫團山,在這一點上看來已不好講出確切緣由,早在唐時,抱犢山西麓一帶已有“紫團鄉”的古地名存在;而且據說至少是在北宋以前,抱犢山上的翠微洞就曾有所謂“紫團真人”在此修行煉丹;再就是,抱犢山一帶自古即特產“紫團參”。從歷史上所遺留下的這些地緣信息看,抱犢山的易名極可能即基於它們,而且抱犢山到紫團山的變易過程看來也不是突變,而應該是漸變。這種漸變的過程或許就發生在五代至北宋初這一時段。

紫團山與道教

紫團山在北宋的極盛很明顯得力於道教在當地的衍布。所謂古紫團真人曾在該山的修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北宋時人的偽托或是發揮,真正的促動力則可能直接來自於北宋歷代皇帝對道教的嗜好與追求,這種嗜好與追求在北宋末期宋徽宗時發展到了十分奢靡的階段。現仍然基本完整保存著的樂氏二仙真澤宮極容易說明這個問題。紫團山的真澤宮位於山的西麓神郊村,此宮廟貌規模之宏大冠於古時上黨、澤州兩地同類廟群。真澤宮俗稱二仙廟,常見於古時晉東南各州府縣。廟中主祀的樂氏二仙,史載實有其人其事。本事概略講大約在唐昭宗時,有樂姓人帶著兩個女兒自屯留李村遷居至壺關紫鄉益陽里,後來為了在山間采靈芝給繼母治病被風颳到山岸之下而殞命,鄉人隨即為樂氏二女立祠紀念。清時紫團山櫻桃掌還保存著樂氏二女父母墳墓,墓前碑上還記有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的年號和樂氏父母的姓名。此事當然感人,但畢竟是凡人凡事。從此時起,事情又過去了兩百多年,由於一次偶然的事件,樂氏二女卻由凡人而突然一舉成仙。話說宋徽宗崇寧年間西夏侵擾中原,朝廷派大軍出征路過紫團山,忽然有二女子為朝廷大軍沿途送飯。訊息傳到皇帝那裡,一時有人認為是樂氏二女顯靈,於是宋徽宗立時敕封樂氏二女為沖惠、沖淑真澤真人,並敕立宮廟命民間以祭祀。現壺關神郊村真澤宮中保存著的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敕封碑即是當年原物,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時間了。舊時晉東南一帶之所以處處都有所謂“二仙廟”,其源頭皆在紫團山間。宋王輔道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所刊刻的《紫團山三十六景詩》碑,距宋徽宗敕封樂氏二女為真澤真人一事,也不過10年多一點的時間。

交通提示

從長治一運出發到壺關縣城的長途汽車從早六點到下午四點有車,票價3元。到壺關縣城後可包面的前往各個景點遊玩。一天可玩2到3個景點,包車為150元左右,司機還可兼導遊。另外從太原及長治發往林州的車在大部分景點可停靠,從長治到景區的票價6元到8元。

相臨景點

太行山大峽谷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白雲洞 北齊石刻造像 崇慶寺 大雲院 法興寺 法雲寺 古城長治 觀音堂 廣志山 洪福寺 洪福寺 黃崖洞國家森林公園 金燈寺石窟 金燈寺 老頂山森林公園 靈空山 龍門寺 龍泉寺 南涅水石刻造像 南涅水石刻造像館 七寶塔 古佛堂 上黨門 聖天寺 仙堂山 太行太岳烈士陵園 太岳烈士陵園 天台庵 仙堂寺 紫團山 玉皇觀 閻寨 原起寺 正覺寺 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 神頭之戰紀念碑 黎城城隍廟 盤秀山 嶷神嶺 神農滑雪場 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 黃崖洞 始祖百草堂景區 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 聖壽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