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箋加工技藝

紙箋加工技藝

傳統加工紙就是通過染色、施膠、填粉、施蠟、托裱、灑金、掙平、水印、描繪等多道工藝將原手抄原紙(生紙)做成加工紙,目的是為了更適合書寫、印刷或為書法、繪畫所需,增加藝術性和觀賞性,提高文化內涵。傳統加工紙的工藝產品主要有:手繪描金粉蠟箋、造金銀印花箋、泥金箋、木板套色水印箋以及絹箋、砑花箋等。

2008年6月7日,紙箋加工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紙箋加工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Ⅷ-129
  • 遺產類型: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安徽省巢湖市
歷史源流,傳承意義,現代發展,

歷史源流

傳統加工紙工藝是我國造紙發展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古代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造紙發展史上亦具一定地位。即使在現當代,仍然是書法、繪畫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弘揚中華文化的光榮使命。
傳統加工紙就是通過染色施膠、填粉、施蠟、托裱、灑金、掙平、水印、描繪等多道工藝將原手抄原紙(生紙)做成加工紙,目的是為了更適合書寫、印刷或為書法、繪畫所需,增加藝術性和觀賞性,提高文化內涵。傳統加工紙的工藝產品主要有:手繪描金粉蠟箋、造金銀印花箋、泥金箋、木板套色水印箋以及絹箋、砑花箋等。
巢湖掇英軒來致力於一些失傳多年的對現今尚有實用價值的傳統加工紙名箋進行恢復性的研究生產。1999年成功地將失傳多年的傳統加工紙名品——手繪描金粉蠟箋恢復生產。榮寶齋評價手繪描金粉蠟箋:“……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其製作工藝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為目前同類產品中佳者”。2002年,其製作工藝被中科院“九五”重大科研項目《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與印刷》收入其中。 2000年巢湖掇英軒與中國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建立了合作關係,通過與該系有關課題組的合作,成功地複製了明代“造金銀印花箋”,並在《中國印刷》上共同發表論文《造金銀印花箋》。央視10套《走近科學》欄目對此加工工藝過程,進行了記錄、採訪報導,其製作工藝也被中科院主編《造紙與印刷》一書收錄其中。
合肥,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方人民代代相傳、歲月積澱的勞動與生活文化軌跡的反映。
自2005年下半年以來,合肥市開展了“非遺”普查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非遺”四級名錄,建立健全了比較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非遺”項目傳承人的資料檔案。
合肥市文化館館長楊晨告訴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完成51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查,涉及民間文學(口頭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手工技藝、消費習俗等15大類。
值得一提的是,“廬劇”、“洋蛇燈”、“巢湖民歌”、“紙箋加工技藝”4項已經入選國家級名錄保護項目。“火筆畫”等15項非遺入選了省級名錄保護項目;“犟驢”等64項入選市級名錄保護項目。
晨刊訊日前,省文化廳公布了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巢湖市掇英軒文房用品廠申報的紙箋加工技藝成功入選,成為巢湖市第一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
巢湖市以傳承發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巢湖民歌為抓手,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著力加強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取得豐碩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省、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市司集民歌協會被批准為“合肥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蘇灣鎮民歌協會正在積極爭創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

傳承意義

2008年,以粉蠟箋為代表的紙箋加工技藝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紙箋加工技藝是對書畫用宣紙進行加工的技術。1989年,巢湖人劉錫宏與涇縣百嶺軒沈伯泉等人共同組建了合肥漢韻堂工藝廠,從事紙箋加工生產。上世紀90年代,劉錫宏之子劉靖成功將失傳的“手繪描金粉蠟箋”加工技藝恢復。1999年,劉靖又同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共同復原了明代“造金銀印花箋”的技藝。隨後,又相繼恢復與發展了泥金箋、硃砂箋、絹本宣、流沙箋、刻畫箋等傳統紙箋加工技藝。據說,一平方米粉蠟箋就值幾萬元。
合肥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包括包公故事、劉銘傳故事、火筆畫、葫蘆烙畫、吳山鐵字、鉀明礬、拋頭獅、廬州大鼓、門歌、廬州木雕、廬州吳氏船模、三河羽扇、紙紮工藝、紫蓬山廟會、吳山廟會。此外,合肥還評審出近8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展了513項全市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普查。

現代發展

首屆合肥市非遺技藝大賽日前落幕,作為第二屆“合肥市全民文化活動周”組成部分,本次大賽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文廣新局主辦,合肥市文化館、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
以“我們的生活身邊的非遺”為主題,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劇(節)目惠民展演,“舌尖非遺”合肥美食文化體驗、市民現場投票評選“最喜愛的非遺”等系列活動,集中展現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加強非遺與廣大市民的溝通交流,不斷促進非遺的傳承和發展。
廣場上,非遺傳承人的展台依次排開:葫蘆烙畫、火筆畫、廬陽剪紙、廬州蛋雕、廬州核雕、吳山鐵字、廬州刺繡、吳氏船模、廬州木雕、武郎麵塑、廬州泥塑、植物種子畫、三河羽扇、王氏木雕、廬陽棕編、馬氏麥稈畫、李氏土陶等項目琳琅滿目,精彩紛呈。舞台上,國家級非遺項目巢湖民歌一曲“巢湖好”奏響了文藝演出序幕,古琴獨奏、皮影戲等民族傳統節目讓人賞心悅目,美食區里,三河米餃、公和堂獅子頭、廬江小紅頭、吳山貢鵝等特色小吃免費品嘗,讓人意猶未盡、流連忘返。主辦方還邀請多名省市專家,通過現場觀眾投票和評審打分,為參加大賽的非遺傳承人頒發證書及獎品。
合肥普查並成功申報了一大批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包括廬劇、巢湖民歌、洋蛇燈和紙箋加工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4項,此外,我市還開展了513項全市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普查。合肥市文化館連續6年開展“合肥市非遺公益培訓班”。(楊治國王進雨本報記者李京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