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年代(伊迪絲·華頓著長篇小說)

純真年代(伊迪絲·華頓著長篇小說)

《純真年代》是美國女作家伊迪絲·華頓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的主要情節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紐約上流社會,講述的是貴族青年紐蘭·阿徹爾與兩位女性梅·韋蘭和她的表姐埃倫·奧蘭斯卡伯爵夫人之間無法抉擇的故事。

《純真年代》中,作家從自己親身經歷與熟悉的環境中提煉素材,塑造人物,將作品題材根置於深厚的現實土壤之中。尤其通過博福特命運浮沉這一線索與主人公愛情悲劇的主線相互映襯,使一個看似尋常的愛情故事具備了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在人物塑造方面,作家淡化人物社會行為、著力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嘗試無疑是對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發展。該作獲得1921年美國普利茲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純真年代
  • 外文名稱:The Age of Innocence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美】伊迪絲·華頓
  • 首版時間:1920年
  • 字數:226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時代背景,個人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年輕律師紐蘭在禮教傳統的薰陶下長大,滿心歡喜地盼望早日與同階層的美麗女子梅締結婚姻,並在歡迎梅的表姐埃倫的宴會上宣布訂婚。埃倫嫁給一個一事無成的貴族後裔後,不甘做為裝點丈夫客廳的花瓶和無愛婚姻的活祭,毅然決定離婚,回到自己的故鄉。由於她的行為不符合當時上流社會的習俗規定,被看作是離經叛道的蕩婦,受到親友的側目與不齒,而紐蘭卻被無拘無束、見解獨特的埃倫深深吸引,埃倫也因他的真誠相助而對他傾心。相比之下被舊貴族禮教培養出來的梅顯得循規蹈矩,索然無味。但是懾於社會傳統習俗的巨大威力,紐蘭還是與梅提前舉行了婚禮。婚後紐蘭益發感到自己陷入傳統婚姻的陷阱,頻繁地約會埃倫,打算孤注一擲與她私奔,但梅懷孕的訊息使埃倫毅然斷絕了與紐蘭的感情糾葛,出走巴黎,紐蘭從此忠實地履行著他對社會和家庭的職責。直到多年以後;梅因病離開了人世,長子婚前與紐蘭同游巴黎,要父親去看望埃倫。到了埃倫家門口,紐蘭卻失去了進去的勇氣,在樓下公園的長凳上獨坐良久後,一個人回到旅館。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純真年代》創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一方面在經歷了戰爭的殘醫與血腥後,社會的發展和唯利主義的盛行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面臨理想破滅帶來的痛苦,人們視如何生存下去為生活的主題。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陳規舊俗已經分崩離析,新的社會獨序為個人提供了更加寬鬆的活動空間和廣闊的發展天地。與時代的新舊交替相適應,美國文壇經歷著從現實主義文學向自然主義文學的過渡。
《純真年代》的時代大背景是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個時代或許是美國歷史上最為紳士淑女化的時期。上流社會無時無刻不在“裝點門面”,用聖潔和正直的保護著裝飾他們的每一個行動。而且他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社會地位,對別人的不幸置若惘聞。這種高雅傳統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地方主義。對不高雅事物的懼怕和迴避必然帶來對新的未知事物的恐懼,因此那些注重名譽的人們便組成孤立的封閉性小社區,藉以排斥一切所謂“外界”的影響。

個人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美國社會的轉型期,生活在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作者的成長經歷和創作歷程都被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在人們研究華頓的作品時不難發現,個人生活豐富大膽,同時婚姻並不美滿的女作家的確有著把自己的生活和愛情融入故事情節的傾向。作為美國內戰後50年間的女性作家,華頓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與敏銳觀察描寫了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女性的個人追求和情感糾葛,尤其是她們在傳統婚姻、家庭責任與個人自由之間的兩難抉擇。
對婚姻情感和女性自我覺醒意識的關注是華頓小說創作的核心。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鏡子,從獨特的視角探討她所生活的那個時代、那個階層中女性的命運和地位,《純真年代》稱得上是對作者婚姻觀和本我的最集中體現。小說中華頓以其細膩的筆觸刻畫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老紐約”上流社會與她本階級的女性形象,而男性作為社會的主導,如何通過禮俗及傳統的婚姻來對女性實施占有與壓抑,在這篇小說中被揭示得淋漓盡致。

人物介紹

紐蘭·阿徹爾
紐蘭在婚姻問題上的矛盾是他內心最激烈的掙扎。在19世紀70年代的男權社會中,婚姻對於女人來說,就是取悅男人,服侍男人;而婚姻於男人來說,可以是為了利益的擴充(如兩大家族的聯姻),可以是為了虛榮心的滿足,也可以是為了責任,總之無關真愛。紐蘭在與梅的婚姻中,深知梅的幼稚無知,但梅滿足了他所期待的一切,可以說是滿足了男性極大的虛榮心。幾千年來讓人因循守舊的習俗,梅背後的堅固的封建世俗束縛著紐蘭,壓抑著紐蘭內心對自由,對新事物的冒險。最終,紐蘭情不自禁地追求埃倫,那種對真愛的嚮往的狂熱是無法壓抑的。然而紐蘭似乎已經把遵循那個社會階層的道德風尚視為他的第二天性,他膽怯地不敢越雷池一步。這二者的矛盾就像是天桿兩邊的砝碼一樣深深的糾纏著他。當梅告訴他,她懷孕了。紐蘭頓時感覺這一重磅法碼壓向了天桿責任的一邊。多年後,梅去世了,紐蘭和兒子受到埃倫的邀請來到巴黎,但最終紐蘭沒有上樓,紐蘭最後的放棄,可以說是他的一種複雜的心境的體現,可能是他的銳利的視角,潛在的反抗意識在長期與梅的婚姻中被完全的湮滅,他已恐懼去接受任何新的事物;可能是他對埃倫的真愛已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是回憶。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已經完全的屈服於這個社會的強大壓力下。
梅·韋蘭
小說中的女主人公之一梅·韋蘭是一個典型的“家中天使”。她美麗純潔,富有活力。華頓夫人在書中不止一次地將地比作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狄安娜:“身穿銀白色服裝。頭上戴著銀白色花朵的花環,那位身材高挑的姑娘(梅)看起來就像剛狩獵歸來的狄安娜女神。”在紐蘭的眼中,梅就是紐約上流社會訓練出來的完美淑女的典範:“作為他歸同並信奉的這個社會制度的令人驚嘆的產物,這位年輕姑娘對一切都全然不知,卻又期待著得到一切。”和紐蘭的結合得到了雙方家庭的祝福和他們所屬的社會階層的讚美,真正可以稱為“金玉良緣”,注定有一個童話般的完美結局。
除了純潔優雅,梅似乎乏善可陳,至少紐蘭是這樣認為的:“假如優雅,到了最高境界竟變成其反面,帷幕後面竟是空洞無物,那將怎么辦呢?”帶著智力上的優越感,他將梅歸類為膚淺狹隘的舊時代女性。直至梅提前告訴埃倫她懷孕的訊息而成功將埃倫放逐,她更被貼上了“工於心計”的標籤。
事實上,梅在整個故事裡是處於一種失語狀態的。在接受了傳統家庭的教養和上流社會的薰陶之後,梅已然成為一個完美的“他者”,永遠生活在一個被觀察、被要求、被評判的氛圍里。梅純真但絕不無知,優雅但絕不缺少勇氣。在紐蘭懇求她將結婚日期提前時,梅敏銳地察覺到他的焦慮不安。她意識到可能紐蘭正為另一份情感困擾,因此說出了這段讓他驚異非常的話:“我一直想告訴你,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我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即使他們的做法會違背公眾輿論,那也可能是對的。”連紐蘭都承認“這種置傳統全然不顧的態度表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東西”,只可惜他沒有深究罷了。
梅純良友善的天性不允許她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因此她支持紐蘭擺脫社會習俗的羈絆去尋求真愛,即使這是以犧牲自己為代價的,她也在所不惜。在這一點上,梅確實像她所酷似的那位女神,充滿勇氣和高貴。
埃倫·奧蘭斯卡
與梅的天真單純相比,埃倫·奧蘭斯卡顯然是完全不同的類型。她美麗自信、成熟坦率,有著更多的經歷和閱歷。她充滿藝術氣質和異國情調,正如紐蘭深切感知的那樣,她更像黃玫瑰,太絢麗太濃烈。這樣一個人物在19世紀70年代的紐約上流社會很明顯是一個“異類”。仿佛一個外來世界的“入侵者”,她介入了人們如一潭止水的生活,給他們帶來了無盡的話題。
埃倫的父母是歐洲大陸的漫遊客,在經歷了幼年的漂泊之後,她失去了雙親,被具有吉普賽氣質的姑媽收養。她從小接受了昂貴但很不連貫的教育,包括藝術和音樂方面。後來她與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波蘭貴族結了婚,而這位伯爵,據說“他不是跟女人在一起,就是去收集瓷器。而且他對兩者都不借任何代價”。在對自己的婚姻徹底失望之後,埃倫回到了紐約,尋求離婚。
在紐蘭的眼裡,埃倫無疑是與眾不同的:“她身上散發著美的神秘力量,在她毫無做作的舉目顧盼之間有一種自信。”而且,不幸的經歷給她留下了烙印,“她異常地沉靜——她的動作、聲音、低聲細氣的語調都異常沉靜。”甚至在范相盧頓夫婦舉行的宴會上,儘管她是唯一一個年輕女子,但她的眼神卻似乎比紐約那些高貴的老年人還要成熟。而造就這種成熟所付出的代價,也是一般人所無法想像的。
埃倫回歸紐約是追尋自由而來的。她渴望在紐約這個她服里“像第五大街那樣直來直去…一切都貼著誠實的大標籤”的美好世界裡重新出發,擺脫殘忍霸道地囚禁她的丈夫,忘卻所有難以言說的苦難,在家人溫暖的懷抱里,重新變成一個徹底的美國人。但是她沒有料到的是,“心地單純而又善良的紐約上流社會——她顯然對它的仁愛抱了過高的期望——恰恰是一個她休想得到絲毫寬容的地方。”埃倫的回來在她的家族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她所訴請的離婚更是一個不能提及的字眼,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醜聞。為了家族的名譽,他們情願犧牲埃倫的個人幸福。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伊迪絲·華頓精確描繪了紐約那個時代的社會和習俗。人物在絕對的禁錮中呆滯、做作而虛偽的標準、例行瑣碎事物的單調枯操、熱誠的逐漸僵化、感情的麻木,生命的活力喪失——這些都有絲絲入扣的出色刻畫。她形象地將之稱為“一種用符號表示的天地,在那裡真實的事情從來不說、不做、甚至也不想,而只是用一直隨心所欲的符號來表示。”
華頓對於她所在的上流社會的矛盾在《純真年代》中得到充分的闡釋,既是否定,又有肯定。《純真年代》的主題非常耐人尋味,華頓無情地嘲諷了她自小非常熟悉的上流社會及其保守可笑的道德觀念,但華頓又肯定了這樣社會中的一些價值,這些價值包括體面、誠實和責任等等。華頓對於現實社會的這種肯定,實際上是個人對於社會的巨大壓力下的一種屈服,一種無奈,無力解決,無處衝破。因此,在這樣矛盾的社會中個人的命運注定是悲劇。從某種意義上說,華頓從無奈的現實世界延伸到了理想精神世界,現實世界充滿了限定與矛盾,她所創造的精神世界卻有著無限的可能,而在她的精神世界——《純真年代》中,一切又都歸於虛浮。
小說中博福特一家人的命運浮沉,正是紐約社會新舊交替的縮影。小說開端博福特在以家世論尊卑、以門底排次序的老紐約是個特別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沒有高貴的血統,起初憑看雄厚的財力躋身上流社會。但他的地位並不鞏固,一旦違反紐約社會既定的經商原則,就核無情地掃地出門。博福特個人命運的起伏代表了社會道德與門第觀念對商業的約束。而在小說結局部分,博福特的私生女安妮重回組約,卻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喜愛。作者在書中慨嘆道:“在一個所有的社會微粒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轉的大萬花筒里,某某人過去的歷史又算得了什麼呢?”小說結尾紐蘭長子與安妮的聯姻,代表著世紀之交新一代的生活方式,也表明了社會前進的步伐銳不可擋,在商業和門第的較量中前者已牢牢占據上風。商業的巨大影響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促進和加速了社會的發展和裂變,也重新擬定了社會道德規範。

藝術特色

《純真年代》中敘事節奏設定千變萬化,充滿了特色,讓讀者體會到閱讀的樂趣。華頓運用對比、預設、鋪墊、強調、懸念等模糊修辭,成功地將兩代人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形成強烈地反差效果,使得整部小說張弛有度,節奏從容,使文章更有趣、可讀性更強。
《純真年代》主要情節發展是按照線性的敘事手法,在時距上交叉運用省略、停頓、概要等模糊修辭手法,常常延長或縮短敘事時間,模糊故事發展時間。這些敘事手法的綜合運用,有助於讀者了解放事情節的前因後果和人物性格的變化特徵,突出了小說的悲劇主題,增強了作品的悲劇感染力,使一個並不複雜的愛情故事引入入勝。
小說第一部結尾梅的電報是一個高潮。隨著電報的來到,阿徹爾要作出最後選擇,讀者自然而然預想接下來應該寫阿徹爾的矛盾。然而,華頓縮短了敘事時間,給讀者一個大大的意外,第二部一開始直接跳到阿徹爾和梅的婚禮,省去了自收到電報至婚禮的日子,模糊中讓讀者去想像阿徹爾在抉擇時的艱難、掙扎、猶豫、煎熬等等。而同樣的模糊敘事手法在該部小說中頻繁出現,再如小說最後,華頓刻意縮短敘事空間,在阿徹爾得知妻子梅懷孕之後,幾乎直接跳到26年後,三個孩子已長大,阿徹爾已成鰥夫。省略了26年的婚姻生活點滴,模糊了26年的婚姻生活細節,讓讀者自己想像,讓26年的漫長婚姻生活與埃倫相戀的短暫時光形成對比。給讀者留下無限的退想空間和懸念,預設出各種結尾。
除了延長或縮短敘事時間來安排情節的模糊修辭,停頓也是常用的模糊敘事時間的寫作技巧。在這種模糊描寫中,敘述在持續,敘事時間在流淌,而故事節奏停滯著,被模糊了。華頓在《純真年代》中頻繁使用停頓來描寫或敘述故事情節、社會環境。例如,小說第一章中通過阿徹爾的內心獨自,描寫了穿著打扮與眾不同的埃倫。敘事中,發生在歌劇院裡的故事被模糊了,幾乎停頓了,而敘事時間在不斷的流逝,埃倫的首次出場帶給紐約上流社會的震動在發展。停頓中,給讀者預設了埃倫與老紐約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模糊停頓中為故事的悲劇主題做了鋪墊。
小說結尾總是讓人掩卷深思,難以忘懷,給人以豐富的想像餘地和審美情趣,運用模糊修辭手法正好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小說雖然己結束,但讀者的思維卻沒有中斷,阿徹爾惆悵的想像調動讀者豐富的想像力,在強烈的思念驅使下,陷入虛幻想像的阿徹爾會否上前敲門?如果阿徹爾折身上前,又將受到怎樣的對待、續寫怎樣的結局?這種模糊結尾法正是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省略中讓讀者凝望阿徹爾孤單的背影,對主人公寄高深摯的同情,虛幻中讓讀者對故事有著無邊的想像、無盡的期待。

作品影響

《純真年代》(1920)是美國女性作家伊迪斯·華頓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這部長篇小說一經問世就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反響,短期內在歐美銷售10萬冊以上,給其作者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入和不凡的知名度。她還因此書獲得1921年的普利茲小說獎,成為第一位榮膺該獎項的女性。不過在當時,評論界普遍認為這部小說僅止於對老紐約精緻浮華的社交圈的描繪和上流社會愛情故事的兜售,小說的暢銷在更大的意義上是商業的成功。

作品評價

1920年10月17日《紐約時報書評》:“美國人可以寫出《純真年代》這樣的書,值得舉國同歡。”

作者簡介

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1862-1937)是紐約一個名門望族瓊斯家的女兒。和她的朋友亨利·詹姆斯一樣,她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後來多次出國旅行。1885年她和一個比她大十三歲的有錢的波士頓人愛德華·華頓結了婚。此人性格雖好,但他們卻很少共同之處,幾年以後,愛德華患了精神病,最終導致了他們的離婚,從此以後,伊迪絲長住巴黎,直到1937年去世。
伊迪絲·華頓起初是為了排遣上流社會家庭生活的苦悶而開始寫作的。她從1880年開始發表小說,1889年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問世,獲得了意外的成功。1905年長篇小說《歡樂之家》出版,使她成了20世紀前二十年最受歡迎的美國作家。1920年出版的《純真年代》為她獲得了普利茲獎。她一共寫了十九部中長篇小說,出版過十一本短篇小說集,還有大量的非小說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