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第三隻眼

紐約第三隻眼

吃穿住用行,言談舉止習慣,作者從美國人的日常言行透視美式生活方式,解讀美國社會的真實形態。所收錄篇章涉及房子、在美產子、轉基因、隱私安全等熱點話題。作者還將收錄曾獲第十四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的《給里根總統送外賣》等早期作品。作者文風幽默犀利,具有一定的思想性,適合大眾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紐約第三隻眼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頁數:276頁
  • 開本:32
  • 作者:陳九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805024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紐約第三隻眼》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作者簡介

陳九,北京人,現居住紐約,現任職紐約市政府主任數據師。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赴美後就讀於俄亥俄大學國際事務系,紐約石溪大學信息管理系,碩士學位。多年從事華為創作。

圖書目錄

1 序一 董鼎山
5 序二 陳九

Ⅰ 裝酷的美國
3 究竟啥是中產階級?
6 良民與和諧社會
9 《紐約時報》對能源問題的警告
12 都市文明與關心政治
16 影子事件
19 全世界都亂過馬路
22 公車管理其實沒那么難
25 共同富裕就是吃肉喝湯
28 占領華爾街運動究竟代表誰?
31 撕書,美國大學生的惡習
34 救災並非美國的強項
37 日薄西山的美國出生地主義
40 林書豪只能是中國人
44 “亞洲”有毒
47 紀念賈伯斯的幾個要點
50 民主也是一種專政
53 美國高校對華招生有貓膩
56 美國的“個人崇拜”
59 越關越窄的移民之門
62 躲不開的“階級鬥爭”
65 馬克思真被遺忘了嗎?
68 轉基因食物的美國現狀
72 美國的“豐乳肥臀”
75 閒話美國的言論自由
80 一樣雪災兩種結局
83 別說猶太人的壞話
86 勞改制度在紐約
89 小販何塞安的維權之戰
91 廉租房難題讓紐約頭大
94 欠錢可以欠薪不行,絕不行
98 罕見的紐約“五一”大遊行
101 真真假假的宗教自由
104 紐約的離職官員何處去?
107 紐約樓頂為何鮮有違建?
110 美國效率與中國效率

Ⅱ 淡妝的紐約
115 他們為何喜愛中文刺青?
118 對奧斯卡獎的另一種詮釋
121 洋人虎媽更彪悍
124 中國特色的紐約熱狗
127 中美節日之比較
131 老美竟如此看待釣魚島
134 付小費是有學問的
138 紐約民生與中國“兩會
141 什麼人乘坐紐約捷運?
144 紐約的娛樂式整容
147 我也想“性上癮”行嗎
150 墓地是另一種公園
153 城市農業能成功嗎?
156 馬車保衛戰
159 美式調情
162 時報廣場上的裸體秀
165 明火執仗的偷情公司
168 晚餐約會連著床
171 曼哈頓女子監獄秘聞
174 老人查理的《國際歌》
177 洋竇娥的冤情
180 瓊斯海灘的孤魂
183 V型手勢不該到處用
186 朱莉割乳與基因迷思
192 關於葬禮的聯想

Ⅲ 漂泊的華人
197 與老外交談不必太認真
200 世界更關心我們怎么做
203 從莫斯科到紐約烤鴨店
206 健身房裡談冷戰
209 別了,純正英語
213 你可記得劉廣寧
216 國產電視劇火到了海外
219 華裔孩子與美國孩子
222 華裔家長與美國家長
226 子曰:海外華人是中國人
231 家鄉吹來春天的風
235 小心,老美都懂幾句中文
238 怎么哪兒都有鉈中毒事件
241 我被魚嘬破了嘴唇
245 有匹馬兒叫禪絲
249 打哪兒冒出的藍博基尼?
252 敢PK央視的華人春晚
255 沒對沒錯的一妻多夫
258 紐約的中秋節
262 漂泊與方言
265 艱辛的華人參政之路
268 接機的發現
271 誰在妖魔化華人社區?
274 追捧名牌還是終結名牌?

序言

談美國的書,尤其談紐約的書,已經很多,很多很多。有些我讀過,有些沒有。總體印象是,這些書要么高屋建瓴,搞文化大散文,豐富優雅低沉深刻。要么深入發掘,選擇某些熱點,金融啊,歷史啊,像開礦一樣深進去,掏個大洞,把問題說得很透徹。還有走馬觀花聊生活的,在紐約住了些時日,參觀過博物館,吃過幾家餐廳,看過幾次百老匯演出,見過些人物,於是歸納成書,很陽光很瀟灑,帶著歸途的滿足,別具風情。
不錯,都很不錯。
《紐約第三隻眼》與上面所說的不同。高屋建瓴,我沒那樣的大情懷。大情懷需要超然的立場和距離感,比如夏堅勇寫《大運河傳》,時空變換產生的極大歷史落差,像長島瓊斯海灘的浪頭從天而降,振聾發聵,這我真沒有。我天天生活在紐約的某個角落,融化在瑣碎的事務中,很難產生距離感,從天而降我不行。而深入發 掘我也有難度,這需要學者的研究方法和旁徵博引,有冷靜的哲學思考,比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聊他的中東之行,從特洛伊到腓尼基,再到黑海沿岸的斯拉夫文明,一聽就是行家。
我的文字源於平凡生活,生活狀態決定了文字風格。我在紐約生活了二十多年,從留學生到公務員,經歷了許多細膩微妙的過程。就像一枚泡在酒里的虎骨,當我把荷爾蒙釋出時,也密密品味著酒精的分量。這是個互換的過程,你不撲上身家性命,就很難得到關於此地的確切感受,仿佛不失戀就無法了解女人一樣。當其他作者把美國當作身外之物描寫時,我則像記日記一樣寫自己的生活,編織生命的足跡,這無須振聾發聵,不必冷靜思考,跟著感覺走,抒發我的世俗情懷,正像那片虎骨,向你講述著燒酒的醇度。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漂泊者的角度才是本書獨特之處。我覺得,名副其實的漂泊必須時間足夠長,在漫長的無助中,走回頭路的衝動已消磨殆盡,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得獨自面對。這種狀態才會讓你把懸空的輕佻放下,踏踏實實關注身邊的人和事,不是走馬看花,是命運攸關的關注,再怎樣細膩都不過分。小時候我在姥姥家住過兩年,老想著回到母親身邊,老覺得不屬於這裡,當離開姥姥家時才發現,我對老人的情感,街坊四鄰的狀態,幾乎毫無所知。沒有切膚之痛的感受是漫不經心的,容易蒼白。
但是,光有這種狀態也不夠,還得有濃厚的原鄉情懷,雖然無法走回頭路,但心底對原鄉的情感深刻且不可更改,這種情感恰因身處異鄉無法伸展,而被濃縮成某種條件反射,你說美食,我想餃子,你說女人,我想賢惠,你說喝酒,我想高粱,你說吃肉,我想紅燒,你說中國窮,我想流淚,你說中國壞,我想抽你,幾乎是生理反應。這樣一來你就不光是你了,而成為一塊“文化飛地”,具有某種第三者性質,雖命在他鄉,卻擁有原鄉的靈魂,而原鄉又未必承認你。這種落差賦予你獨特的審美,讓你通過徹底的孤獨,用冷靜和批判的目光,對兩種文化進行觀察比較。這正是稱本書《紐約第三隻眼》的初衷,即以第三者立場,向原鄉展示異鄉的社會生活,並借這些堅實的展示,審視原鄉文化的長短,而不只是抒發漫漫的文化感慨或傾瀉政治觀點而已。
於是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就應該休閒些,不是刻意遠足,而是散步,走哪兒算哪兒,邊走邊聊。不是拍攝有頭有尾的紀錄片,而是一位當地的攝影愛好者,用文字拍攝隨機的生活鏡頭,不必彼此相連,卻又息息相關,構成一幅美國的百態畫卷。我不想傾訴什麼,漂泊讓我變得內向,而像聽音樂看畫展,帶你一起感受異鄉生活。沒錯,是感受,當你記不清書中的具體內容,卻仍被揮之不去的感覺浸潤著,我就很滿足了。
陳九
2014年3月21日紐約隨波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