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納西

納西納西

六集文化紀錄片《納西納西》2015年1月23日將登入於CCTV-10播出,近年來,麗江的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而利用優質影像和特殊語態,重新梳理、發現並傳達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境況,正本清源,為人們的認知提供幫助,是這部片子的初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西納西
  • 類型:文化紀錄片
介紹,背景,影響,

介紹

據了解,六集文化紀錄片《納西納西》由中共麗江市委宣傳部、麗江市廣播電視台和雲南秘境影視公司聯合攝製。主創人員由雲南電視台北京電影學院、麗江電視台專業紀錄片製作者以及雲南麗江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納西納西》系列片共分六集,各集片名分別為《無牆》、《臨天》、《古韻》、《隨風》、《神觴》、《自覺》。每集時長40分鐘左右。由於麗江的知名度,納西族以及他們創造的文化已為人知,但是,這個民族在歷史中經歷的艱辛、由此形成的性格和處事方式、那些曾經的傷害以及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生死觀、生態觀等,都潛藏在那些表象的文化狀態當中。可以說,納西民族是雲南各民族中生存背景最複雜,文化最深厚多元的一個民族。對這個民族的解讀及解讀方式,需要更多探索。因此,最終促成了本片的成型。
據悉,《納西納西》系列片製作拍攝時間一年多,在麗江8個鄉鎮和地區以及香格里拉大理昆明等地拍攝,採訪專家學者、當事人、知情人30餘人。而這六集文化紀錄片也將於正式登入CCTV-10,首播時間為1月23日至28日每晚21點59分,重播時間為次日14點19分。

背景

376年前的春節剛過,53歲的徐霞客從重兵把守的邱塘關進入麗江。萬子橋的潺潺流水、和通事家幽暗的木樓、重門緊閉的有王者之氣的木王府以及佇立於灰瓦田疇間的“天雨流芳”牌匾,在初春的細雨中,一塊神秘而綺麗的土地隨著這位旅行家的視線緩緩走出重重帷幕,在歷史的煙雲中上演著雲蒸霞蔚的動人篇章。
這是今年年初在央視十頻道首播的六集文化紀錄片《納西!納西!》的開篇。由演員飾演的暮年徐霞客布衣芒鞋,在有些做舊感的畫面中登上山巒。眼前豁然呈現的,是麗江古城的巍峨全景。如此充滿情節感的,有故事、有懸念的紀錄片剛一開場,就以新穎的敘事方式及鏡頭語言牽引著人們的目光,拉近了歷史和現實的距離。隨著分別命名為《無牆》、《臨天》、《古韻》、《隨風》、《神觴》、《自覺》的六集紀錄片的一一播出,麗江再一次以厚重博大的文化傳統衝擊著人們的視線。
隨著旅遊熱的持續增溫,麗江以及納西文化的知名度已經廣為人知,關於這塊土地的歷史、人文被不間斷地以文字、繪畫、影像等各種形式記錄著,解讀著。因此對於一個六集大型系列紀錄片的主創人員來說,如何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呈現方式尤其重要。正如該片總製片人夏冰所說,需要探索出一種在紀錄片藝術上以及技術上更加細緻、深入的全新語境,再一次對納西文化進行全面、立體、嚴謹的梳理,他們是懷著戰戰兢兢的審慎、尊崇之心開始的。

影響

《納西!納西!》的總編導和總撰稿楊瑾屏在拍攝前期所閱讀的文字堆起來估計有一人多高,關於麗江的文史資料可謂爛熟於胸。她認為,近些年來由於商業及旅遊的興起,雲南的多元文化因之浮游而出,卻也被代入許多功利目的,讓原有的本質凌亂破碎,甚至與本源極為不符,對這些文化造成傷害,也讓外來認知走入誤區。所以利用優質影像和特殊語態,重新梳理、發現並傳達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境況,正本清源,很有必要。
在一年多的拍攝過程中,紀錄片《納西!納西!》的攝製團隊在麗江的8個鄉鎮和地區以及香格里拉、大理、昆明等地拍攝,光是採訪的專家學者、當事人、知情人就有30餘人。該片以徐霞客進入麗江開始,探尋了中國西南地區有名的木氏土司家族的興盛歷史;以美籍奧地利人約瑟夫·洛克、俄國人顧彼得的目光考證和探索了東巴象形文字中大量未解的人類文化學意義,以及原始舞蹈音樂——“熱美蹉”、洞經古樂等納西族音樂對生命的關照;以著名作家湯世傑的追溯,展開對納西族“殉情”原因的探究;以東巴教中的一項重要儀式——祭署宣示納西族傳統文化中最具時代價值的就是其生態觀和自然觀,從而引發出對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一當今中國最具典型性的話題。
如此宏闊深厚的主題卻被另僻蹊徑的細節和故事牽引和潤澤著,觀眾在不知不覺中仿佛可以觸摸到歷史的溫度和脈動。徐霞客在麗江時陰雨綿綿,顧彼得在遊記中追憶著牧神的短笛,天雨流芳四個字是納西語“讀書去吧”,殉情的納西女孩投向大樹上的白綾在藍天之下緩緩飄動。這些唯美的鏡頭和細緻的挖掘使這部紀錄片既有大思路、大規模、大氣派,又有很強的觀賞性,一播出即收穫強烈反響和認可。一位觀眾說:“已經多年沒看到做得如此精緻的雲南題材電視紀錄片了!雲南不是沒題材沒人才沒智慧,就看你怎么做了。”北京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禹和平說:“為雲南能拍出這樣一部好片子感到驕傲!關於納西文化,文字的東西看得比較多,但是像這樣有優美鏡頭的電視片還沒看到過,麗江的雲和水神奇得讓人驚嘆。”該片不僅受到許多長期研究麗江文化的學者、專家的認可,也得到普通觀眾的喜愛。播出時就連在古戲台上唱戲的麗江老太太們都早早收場,趕回家準時收看“他們的麗江”。春節期間,紀錄片《納西!納西!》在麗江電視台反覆重播,許多在外地工作回到家鄉的年輕人觀看以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故鄉的歷史文化,內心油然而生的是驕傲和震憾。
作為一位長期從事紀錄片拍攝的電視編導,楊瑾屏對於雲南的多元文化如何與世界的各類共性話題深入契合,以及紀錄片如何更廣泛地被現代觀眾接受,是有著深入的思考和積極的踐行的,紀錄片《納西!納西!》是她又一次新的嘗試和呈現。他們採用攝影機拍攝,使畫面更加精微,有更強烈的視覺效果,並使紀錄片擁有在院線上映的可能;在敘事和結構上,他們採用故事片的手法,以人物、情節、故事牽引出博大的歷史背景和現實關照,有懸念和細節的感知,也有著深入的思考和探尋;在後期製作和音樂創作上,他們大膽地引進年輕的人才,加入了許多現代元素,使該片的視覺和音響效果都有著更多全新的展示。這部紀錄片由中共麗江市委宣傳部、麗江市廣播電視台和雲南秘境影視公司聯合攝製,主創人員由雲南電視台、北京電影學院、麗江電視台專業紀錄片製作者以及雲南麗江專家學者共同組成,這在拍攝製作體制上也可以說是一次大膽的創新。
熟悉楊瑾屏的著名作家黃堯說,“在一個嬗變近乎常態的社會,楊瑾屏似乎守志如一。對電視紀錄片創作,她的‘愛’應當加一個‘呵’字”。她確實是在用心呵護著這部紀錄片的成長和完成。她始終認為,在高山深谷,能夠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簡單呈現彰顯了紀錄片人的勇氣,為人類學和民俗學研究也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數據。可是,在今天信息和傳媒高度發達的時代,客群對事物的認知狀況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而影像傳播在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也從狹義的記錄走向更為深層和精細的解構。當紀錄片這種藝術和傳播形式落實到拍攝者以及觀看者內心時,最終還是個人感知的表達和內心情感的共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