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卡

納斯卡

納斯卡線條(Nazca Lines),納斯卡谷地的神秘巨畫。

納斯卡巨畫的來歷和用途是一個難解之謎。目前,有的科學家認為,巨畫是古印第安人的天文日曆,他們根據陽光在那條線上沉落來確定季節和時辰;另一些學者推斷,巨畫同當時印第安人舉行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有關;還有的認為,這可能是古印第安人的道路標誌或灌溉系統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斯卡線條
  • 外文名:Nazca Lines
  • 簡介:納斯卡谷地的神秘巨畫
  • 簡稱:納斯卡
形狀,相關信息,

形狀

納斯卡位於秘魯伊卡省的東南部(坐標:14 41' S, 75 07' W)。它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但是到20世紀中葉這兒卻熱鬧起來。因為在這裡發掘出大批古墓,而裡面的許多彩陶和紡織等殉葬品,引起了國內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注意。然而,更有意義的是有一次,考古學家乘坐飛機在“塞羅斯”草原上空,突然發現許多巨大的圖案,即被人們稱為“納斯卡谷地巨畫”。
納斯卡
整個谷地布滿了由寬窄不一的“溝”組成的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菱形和螺旋形等幾何圖形。它們又分別組成蜥蜴、蜘蛛、鱆魚、長爪狗、老鷹、海鷗、孔雀以及仙人掌等動植物的輪廓圖。每個圖案竟有幾百平方米之大。而最大的一個占地5平方公里。例如,一隻大鵬展開的翅膀就有50米之長,而鳥身子長度達300米。這些圖案不僅層次分明,而且間隔適度,有些相同的圖案簡直象一個模子裡印出來的,其精確度令人吃驚。
當旭日東升之時,登上納斯卡山巔,一幅美麗奇異的圖畫便呈現在你面前。但當太陽升高之後,這些巨畫便杳然消失。由此可見,古代印加的藝術家還利用了光學原理對巨畫的布局設計作出了精確的計算,使之具有如此神秘之魅力。也正因如此,納斯卡谷地的巨畫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蹟”。
納斯卡巨畫的來歷和用途是一個難解之謎。目前,有的科學家認為,巨畫是古印第安人的天文日曆,他們根據陽光在那條線上沉落來確定季節和時辰;另一些學者推斷,巨畫同當時印第安人舉行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有關;還有的認為,這可能是古印第安人的道路標誌或灌溉系統等等。
納斯卡
德國女數學家瑪利亞·賴歇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納斯卡線條。作為一個數學家,她特別想知道那些納斯卡人在設計和刻畫線條時是否依據了幾何學原理,她發現許多線條爬坡穿谷,綿延很長距離卻能保持筆直,很可能是在木樁間拉線作為畫線的標準,只要三根木樁在目測範圍內保持一條直線,那么,整條線路就能保持筆直。
上世紀80年代,納斯卡鎮的學生們在賴歇的帶領下,向人們演示了古人是如何製造一條納斯卡線條的:首先用標桿和繩索標出一條筆直的線,然後,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閃光的白沙,反襯著周圍富含鐵礦的岩石,於是,一條線就出現了。也許,這就是納斯卡線條的本來面目吧。
儘管賴歇的實驗形象地驗證了她的假說,但是,有一點,她的實驗無法解釋,那就是,在納斯卡地區不僅有大量的直線條,還有眾多的弧線所組成的圖案,比如,那隻長達100多米的猴子。
今天的那斯卡人仍舊崇拜著水。
賴歇窮儘自己的生命來解答納斯卡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期終於找到了她所認為最合適的答案。那些弧線是通過把線的一頭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圓規畫圖一樣在地上旋轉,就能畫出每一條弧線。賴歇的研究還表明,古代納斯卡人會事先在約1.8米的小塊地皮上設計圖案。她在幾片較大圖案的旁邊發現了這些泥土草稿,設計者們在小型草稿上確定弧線、中心點和輻射線的適當比例後,再作適當的放大。
納斯卡納斯卡
賴歇一生的核心就是那片靜止不動的沙漠和它的居民。逐漸地,這個身著簡樸的棉質衣服、腳穿橡膠拖鞋,瘦削而結實的女性成了秘魯的英雄,納斯卡全鎮慶祝她的生日,並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學校和一條街道。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位老太太在臨終前,依然念念不忘納斯卡的秘密……
儘管賴歇論證詳細,但是,她那些關於巨型線條是如何刻制出來的解釋並未得到普遍接受。賴歇理論中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無法解釋那些不規則圖案是如何製作的?比如那隻巨大的蜘蛛和那個神奇的牧羊人。很顯然,蜘蛛和牧羊人的圖案不是古納斯卡人隨意或者是無意中在廣闊的地面上繪製出來的,而肯定是先有了設計藍圖,然後再製作出來。但是,我們的疑問又一次回到了前面,古納斯卡人是怎樣將圖紙上的樣子放大到1000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土地上的呢?他們又是怎樣在施工過程中保證圖案不至於變形或走樣呢?要知道,人們在地面上是根本無法辨認出這些線條的形狀的!
也許,我們忽略了一個最簡單的假設:那就是古納斯卡人很有可能在地面上人工建立一座宏偉的高台,來監督製造巨大的納斯卡線條
在納斯卡不遠的地方,矗立著一些金字塔,它們是瑪雅人的傑作,那么,古納斯卡人是否也建築了金字塔式的指揮塔,用來監督製作巨大的線條呢,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納斯卡高原上的指揮塔逐漸消失,最後,只剩下那些謎一樣的線條呢?
納斯卡納斯卡
但是,修建如此之高的瞭望台,不僅令人難以想像,更重要的是,建築此高台所需的材料從何而來呢?2000年前的納斯卡地區乾旱少雨,不可能有茂密的樹木生長,高台也就不可能用木頭來製造;而假如用土,那么,這裡地表是以礫石為主,僅有少量的沙土,根本沒有足夠的泥土來修建如此之高的高台;假如用岩石,我們今天為何在納斯卡地區沒有發現取材用的大規模採石場呢?
看來,在地面上建造高台的說法,似乎也是站不住腳的。
巨鳥圖案的納斯卡線條
今天,納斯卡線條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而要想欣賞到線條的全貌,就必須乘坐當地提供的一種輕型飛機。在眾多的遊客當中,不乏對未知事物持有濃厚興趣的探索者。伍的曼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僅是美國佛羅里達航空公司的總裁,還是國際探險協會的會員。
當他乘坐飛機飛過納斯卡上空時,靈光突然出現在他腦中,古代納斯卡人是否乘坐一種飛行器來監督製作出線條的呢?
更多的證據使伍的曼相信自己的結論:納斯卡人在秘魯山區的後代印加人至今還流傳著會飛的物體的傳說,而且,許多納斯卡陶器和織物的殘片上都飾有飛行的圖案,包括氣球風箏和鳥一樣的飛人。
興奮不已的伍的曼開始採用一種實驗性考古方法來證明自己大膽的假設。他決定仿照古納斯卡人製造一個熱氣球,並將其命名為“兀鷲一號”,這是安第斯山一種高飛的巨鳥。為了令人信服,伍的曼清楚,製造兀鷲一號的材料,必須儘可能接近古納斯卡人所用的材料,而氣球的樣式則與納斯卡陶器上的飛行圖案一樣。
1976年11月,26米高的兀鷲一號終於完工。人們在地面上建起一個爐灶,以生產出足夠的熱氣灌入氣球。幾天后的凌晨5點半,伍的曼和一名熱氣球飛行冠軍乘坐它飛上天空,在短短几秒鐘的時間裡,他們在沙漠上迅速攀升了122米。
地面上一陣歡呼,實驗成功了,古代納斯卡人的確可以乘坐熱氣球飛上空中,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令人沮喪,因為氣球只在空中停留了短短的三分鐘,這短短的三分鐘,對於修建龐大的納斯卡線條相比,顯然是遠遠不夠用的。
關於納斯卡線條是如何製造的?人們的探索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在這些神奇的線條後面,可現在它已經流失在時光之中了。
但是,人類探索的熱情依然沒有止步,如果我們無法解釋這些線條是怎樣製造的,或許我們可以回過頭來再去考察一下這些神秘的線條的意義,會對研究它的製造有所幫助。
馮·丹尼肯納斯卡線條賦予了神秘的光環,這位旅館經理出身的作家在他的《眾神的戰車》一書中提出:納斯卡線條是外星飛行器使用的跑道。他認為,不明身份的天使在遠古某時降落在納斯卡高原,在那裡為自己的飛行器修建跑道。而他的證據就是那些酷似機場跑道的線條。馮·丹尼肯的作品在1968年問世後,立刻成為國際暢銷書。同時,也使納斯卡線條獲得更高的知名度。但是,科學家們卻不假思索地拋棄他的想法。他們認為,這個瘋子根本就沒有科學常識。因為,不僅太空飛行器不需要跑道,而且,納斯卡柔軟的沙土根本不適合任何沉重的飛行器降落,假如那樣的話,那些宇宙飛行員會陷進土裡,拔不出腳來。儘管馮·丹尼肯的外星人假說受到科學界普遍嘲笑,但是,卻啟發了一些人。人們把注意力投向天空。古納斯卡人會不會參照天上的星座來繪製地面上的圖案呢?
從考古學的發現可以看出,遠古人們對於天象是極為崇拜的,中國新石器墓葬里曾經出土用貝殼做成的北斗七星圖案。那么,古納斯卡人也否也是這樣製作出線條呢?

相關信息

知名家居品牌Glattrau格拉迪奧的作品之一Nazca納斯卡果盤系列,設計師以納斯卡地畫中各種圖形為元素,演繹在黑白兩色的盤子上,煞是醒目,黑白與灰藍等色的呼應更能體現出古印第安文化的精髓。設計師採用了以狩獵的原始人為元素的圖案,中心畫面以世人所熟知的納斯卡谷地神秘巨畫為原型的動物造型,粗獷的線條既表現出質樸的原始部落生活,神秘的圖型又增加了強烈的裝飾藝術效果。這樣的作品不單可以作為日常器皿,更可當裝飾盤用托架擺放桌上,也可以當掛盤掛在牆壁上,成為家居風格的一部分。當客人造訪時,亦可擺放水果讓客人感受到文化的存在。
納斯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