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過賓川戰鬥遺址

紅軍長征過賓川戰鬥遺址坐落在賓川縣州城鎮南門外離婁河(古名鐘良溪)上,是一座單孔石拱牌樓式風雨橋,距縣城金牛鎮約10餘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軍長征過賓川戰鬥遺址
  • 地點:賓川縣州城鎮
  • 距縣城:10餘公里
  • 類型:風雨橋
遺址介紹,歷史記載,發展,

遺址介紹

州城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原為明、清兩代賓川州治所在地,故名州城。自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賓川州,築大羅衛城,即州城,1913年改賓川州為賓川縣,州城又為賓川縣城,至1956年賓川縣城遷至牛井,州城才結束了作為賓川州、縣治所的462年歷史。

歷史記載

據《新纂雲南通志》記載,南薰橋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賓川知州朱官主持興建。現存的橋樑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九月黎元熙主持重修,橋長15.6米,寬5.16米,高3米,條石為基,木瓦建牌樓;雕樑畫棟,檐牙高啄;廊橋臥波,古樸堅美。橋兩端為門亭,內立碑記;中為正亭,兩側設欄桿、坐方;橋頭懸掛“南薰橋”金字紅匾。結構精巧,工藝精湛,歷經風雨數百載,仍巍然壯觀。改革開放以來,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曾兩次撥款維修,現保存完好。
紅軍長征過賓川戰鬥遺址
南薰橋不但年代古老,而且也是紅軍長征歷史的見證,由此,又名“紅軍橋”。1936年4月,賀龍、任弼時率紅二、六軍團長征過賓川,在州城遇反動勢力阻撓。4月20日拂曉,紅軍派出一位團參謀長帶著5個戰士,經南薰橋,抵城南門喊話談判。守城頑敵公然開槍打死紅軍談判代表,紅軍被迫攻城。戰鬥中,南薰橋成為紅軍的掩體和搶救傷員的臨時救護所。當日下午,紅軍攻克州城,殲滅守城頑敵。是役為紅二、六軍團途經滇西最為激烈的攻堅戰,打出了紅軍軍威,有力地教訓了反動勢力。此後,紅軍途經鶴慶、麗江、中甸,敵人聞風喪膽,逃之夭夭,不敢再負隅頑抗。

發展

1988年5月27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南薰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26日,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將南薰橋列為州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