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油米粉

紅油米粉

紅油米粉是一道菜品,主要原料是新鮮米粉,調料為蔥花、骨頭豆湯、紅油等,通過攪拌、揉粉團、水煮、冷卻、榨粉、“冒”米粉的做法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油米粉
  • 屬於:全州特產
  • 所指:出榨米粉
  • 特點:又燙又辣,辣味適中,湯鮮粉滑等
紅油米粉,全州紅油米粉,傳說,製作流程,

紅油米粉

全州特產中除禾花魚,湘山酒之外的另一珍品.只要是全州人誰都不會不懷念全州紅油米粉的香辣.外地遊子對她的鐘情尤甚.不知覺中,紅油米粉已成了一種思鄉的象徵。
一般情況下,紅油米粉就是出榨米粉。所謂出榨米粉,就是剛榨出來的新鮮米粉,因此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初榨米粉"[f1]。米粉榨了來後,再將米粉泡在冷水裡,接著取適量在開水裡燙上幾秒種不等,之後裝於碗中,加入早已準備好的鮮湯,最後加上適當紅油就可以了。
在成都也有米粉,但他們不叫米粉,而是叫米線。不過成都的做法與全州的很不一樣。

全州紅油米粉

在廣西的米粉種類中,能與柳州螺螄粉比紅的,全州紅油米粉算一個;能與各地湯粉比鮮的,全州紅油米粉也算一個。在全州居住,早上叫醒人的,不一定是鬧鐘,而可能是破窗而入的紅油米粉湯香,然後聽到樓下店老闆或者顧客那熟悉的聲音:“再來個二兩,多給一點黃豆!”在全州吃紅油米粉,最好先找了座位再去買票。要不然,輪到你把紅油米粉從店裡櫥窗端走時,回頭一看,滿店裡的木凳子上不是坐著人,就是放著一碗碗紅油米粉。紅油飄在湯水之上,雖然乍看起來只有那么一小塊地方飄紅,但筷子一攪,一提,那紅色早已黏附在細細的粉上,順著來風吹幾口,“哧溜哧溜”幾聲,滿口細粉在嘴裡來不及細嚼慢咽,就和著涎水吸進胃裡。繼而吹開湯麵的紅油,喝幾口帶有骨肉豆香的鮮湯,勁兒一下子衝到手腕上,滿腦子清醒。  吃紅油米粉一定要注意細節,粉離不了湯,一口粉之後,應該有一口湯,那味才完整;穿了長袖衣的,或者上衣特別雪白的,則要離粉一兩尺遠,免得紅油在筷子上抖動時“跳”到自己身上。吃一碗粉,卻要髒掉一件衣服,那就別怪做紅油米粉的師傅。
全州紅油米粉全州紅油米粉
細粉、紅油、筒骨黃豆湯,是全州紅油米粉的“三劍客”,馬虎了其中任何一項都不能吃出湯鮮粉滑的味。細心地找一找,入口即化的黃豆就在湯裡面,一顆,兩顆,不會很多,正因如此,為了不讓黃豆碎屑溜走,較真的食客乾脆把一碗湯全部灌進肚子裡。
紅油總是飄在湯水表面,這就讓全州小孩吃相不雅,最後常常弄得“紅光”滿面。有慢性鼻炎的食客或者女孩子,吃紅油米粉之前總要備足餐巾紙。對於這類食客來講,其實吃起來過癮,看起來也同樣過癮。有的熱得實在不行,站起來透個涼,又坐下去“哧溜哧溜”幾聲地吃;有的辣得實在不行,大口大口地哈氣或者找水喝,水咕咚落肚,胃口又來了,對著面前的一碗粉繼續埋頭“苦幹”。
紅油米粉是全州人的常規早餐之一,分素粉、肉粉兩種。夏天,紅油米粉與桂林米粉平分全州人的生活;冬天,紅油米粉更勝一籌,要的是一身汗和一個“爽”字。傳統紅油米粉沒有加青菜的習慣,油條是常備的。

傳說

全州是個好地方,不但有廣西兩大古剎之一的湘山寺,而且還出了個承前啟後的國畫大師石濤。明朝全州的蔣昪、蔣冕兩兄弟,一個在南京做宰相,一個在北京做宰相,天下無雙。美食又有禾花魚醋血鴨,名馳遐邇。還有全州的辣椒、老蒜、肉姜也名揚四海。正因為有“全州三辣”,所以才產生了百里聞名的全州紅油米粉。
全州民風淳樸,全州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效忠國家。相傳全州有個大孝子唐國忠,為了孝敬老母親,二十四孝他都做到了。有一年冬天,他老母親病了,胃口不開,不思飲食,急得唐國忠坐立不安,想到當年孝敬家公的紅嫂,也趕緊焚香向嫦娥仙姑祈禱求法。
嫦娥接到唐國忠的香火,自然感動,想到全州冬天天氣比桂林城內寒冷,左思右想,就教唐國忠利用全州三辣,做了一碗既開胃,又驅寒的米粉給老母親吃,這就是著名的全州紅油米粉
所謂紅油,就是選用大紅辣椒,先用清水煮一下,去籽,再加適量食鹽,與煮辣椒的水一起倒入石磨里磨成細漿。再取適量的花生油先在鍋里燒熱(500克辣椒細漿配200克花生油),倒入辣椒細漿,並不停地攪拌,熬成辣椒醬不沾鍋鏟時即成了紅油。用紅油配米粉,爽口、開胃、禦寒,唐國忠的老母親吃了三回,病就好了,從此也不怕冷了。全州紅油米粉,便成了全州的著名小吃

製作流程

全州人習慣把現榨米粉叫作“出榨米粉”。出榨米粉工藝複雜,從大米變成碗中粉,師傅的經驗決定榨粉成敗。影響出榨米粉口感的因素甚多,榨粉工序若是出了差錯,甚至根本榨不出米粉,或者榨出的粉不地道,有的易斷,有的發酸。
少數幾種用來煮飯的秈米也能榨粉,但專門榨粉的米拿來煮飯是不好吃的。每到一定時候,有人送米上店。米粉店用對了米,才榨得出好粉。夏天浸米一兩天即可,冬天則需兩三天,待米粒鼓脹著肚子,呈乳白色,貌似糯米狀便算泡好了。泡好的米要經過淘洗,否則和著“酸水”(即浸泡大米幾天后的水)打漿,榨出的粉會變得酸味重。浸泡的大米放在竹筐里,一桶桶清水倒入,水將大米浮起來幾秒鐘之後又從竹筐的縫隙中滲漏出去,反覆一二十次,酸水被沖得一乾二淨。
接下來是磨漿。人工推磨費時費力,現在用的打漿機一個小時內可打出上千碗米粉的米漿,效率高,米漿質量也能保證。一股雪白的“白乳”緩緩泄入布袋裡,牛乳般雪白,手一摸,滑膩無比,溫熱細膩,淡淡米香夾著熱氣撲鼻。
把米漿裝入白口袋,在米漿袋上壓好幾個幾十公斤重的大青石塊,把壓漿器笨重的鋼條調到合適的位置,通過壓漿器的手柄轉動,鋼條會向下運動壓緊石塊。一開始將鋼條壓緊,隨著米漿包水分的流失,鋼條自動下降繼續壓緊。總之,米漿袋要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當然,米漿脫水急不得,這個過程要持續到第二天凌晨四五時,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壓迫”,米漿才會成為只剩二三成水分的濕粉。
為讓第一批食客在凌晨6時許就能吃上粉,凌晨4時作坊內就要忙乎。把濕粉倒入一個特製的攪拌機,攪拌機形似鐵箱子,可向上翻蓋,內有一根轉動軸。攪拌時一定要添一些“老粉”(即頭天剩下的米粉成品)。新老粉混合讓粉易粘合,榨出來的米粉才有筋道。“老粉”可以用頭天剩下的碎米粉。這種做法有點像老面饅頭的做法,用老面作為發麵的“娘婆”。實在沒有老粉,加點熱水也可替代。師傅一般會在頭天晚上留下一小筐老粉,作為次日榨粉的“娘婆”。
攪拌好的粉被揉成一個個柚子大小的粉團,丟進滾開的熱水中煮得外熟內生,粉團內部剛好有雞蛋大小的未熟區域,就可以撈出來。全熟的粉團榨不出好粉。
煮好的粉團冷卻10分鐘,叫它“回一次老家”——進攪拌機攪拌,待生粉和熟粉攪拌均勻後取出,揉成一個個柚子大小、五六十厘米高的圓柱體,即可放入榨粉機榨粉。所榨出來的細粉先煮一兩分鐘,撈出冷卻,下一步就可以為食客“冒”米粉了。
“冒”米粉是後期製作米粉的意思。服務員動作要麻利,把細粉置於撈勺中,放入溫水燙一下,提起倒入碗中,添一大勺肉醬湯,撒一點蔥花,衝上骨頭豆湯,澆上紅油,就是一碗叫全州人爽口開胃的紅油米粉了。
(紅油米粉工藝): (1)制紅油。選用大紅辣椒,先用水稍煮一下,取出去籽,加適量食鹽,與煮辣椒的水一起倒入磨中磨成細漿待用。取適量的花生油(按500克鮮椒下200克生油算,如果是辣椒乾,則按500克乾椒,用油750克),先把油鍋燒熱,待油溫達攝氏100度時,下辣椒細漿,並不斷攪拌。熬成辣椒醬不沾鍋鏟時即成紅油。 (2)熬骨頭湯。按水5公斤,豬骨500克,黃豆500克,豆豉200克,羅漢果2個,生薑50克,食鹽300克下料。先把骨頭熬煮一會後再將其它配料放入鍋中同煮,出味後待用。 (3)制肉醬湯。將豬肉剁成肉醬,加適量味素於碗(盆)內,然後用少許骨頭湯倒入碗裡把肉醬衝散,接著沖入滾燙的骨頭湯,把肉醬燙熟備用。 (4)冒粉。把細米粉置撈勺中,先放入骨頭湯鍋中燙熱,把勺提起,把米粉倒入瓷碗中,加入肉醬湯、紅油、蔥花即可食用。 (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