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曲傳統製作技藝(烏衣紅曲)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紅曲傳統製作技藝(烏衣紅曲)
  • 主題詞:傳統,技藝,紅曲,製作,烏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唐末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材料,製作技術、方法或過程,工具,

簡介

徐岙底生產的紅曲皮黑質丹,又名烏衣紅曲,因質優而聞名浙閩邊。據傳,吳氏先祖吳畦於唐末從祖地山陰(紹興)遷居泰順時,帶來了紅曲製作的工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特有的黃酒生產用糖化發酵劑之一,是用秈米作原料製成的散曲,主要分布在我國福建北部、浙江溫州、衢州、金華和麗水等地工藝流程主要有:浸泡、蒸炊、加醇頭和曲娘、發酵、散熱再發酵、泡水、站窯、“紅地起烏衣”、出窯。

歷史淵源

據傳,吳氏先祖吳畦於唐末從祖地山陰(紹興)遷居泰順時,帶來了紅曲製作的工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明《泰順縣誌》載:“然至十月,則家無不釀,謂之大冬酒,故有極陳美酒。”清後期及民國時期,徐岙底紅曲生意最好,有曲窯100多條,幾乎家家戶戶都做曲。清泰順《分疆錄》載:徐岙底村“家戶皆曲,時各地商賈竟購,挑擔腳夫輯嶺頭耳。”

基本內容

做曲的最好時節是農曆的二、三月和八、九月,製作時間需要六七天。其工藝流程如下:(1)浸泡。將選好的質硬形圓的雜交陳米加水浸泡一夜,然後取出,把水瀝乾;(2)蒸炊。用飯甑蒸到八成熟,取出倒於大籮內,其間用木耙翻動幾次,均勻散熱;(3)加醇頭和曲娘。當米飯溫度下降到37度左右時,把米飯收攏成堆,按比例撒入醇頭、倒入糟娘,拌勻;(4)發酵。將米飯裝進籮筐中密封嚴實,置於曲窯中發酵。18至22小時後,倒在窯地上拌勻,再堆成山狀,再發酵8小時左右;(5)散熱再發酵。待飯粒表層顏色發生變化時,說明其本身的熱量開始升高了,這時就要倒地用木耙耘薄,厚度不能超過15厘米,以免因過高而燒傷了曲。隔夜後,看曲的發酵程度,翻動一次,使其均勻。繼之每隔8小時翻動一次;(6)泡水。如上發酵二、三天后,米飯被紅衣包裹至八、九分成色時,用籮筐將曲種裝好,放入水池,把籮筐浸入盛滿水的大木桶中晃蕩三下,使其吸足水分後提起、瀝乾,然後倒地堆成山,到一定溫度後攤薄。24小時後重複泡水步驟;(7)站窯。約摸過了6個小時後,米曲的表面呈現出灰白色,表層開始起毛後再發酵一天,此階段須時刻注意米曲溫度,隨時調整米曲的溫度。(8)“紅地起烏衣”。米曲的表層由灰白色過度為紅色再轉變為黑色後,開鋪散於地面,待米曲有吸附於地之感,重新耘一次,耘厚。(9)出窯。以後每隔一天翻動一次,使溫差均衡,發酵均勻,以發酵至內外通紅無斑點為度,直至出窯;(10)曝曬。從米變成曲,整個發酵過程需要十來天時間,然後及時提出,攤鋪於竹蓆內,置於烈日下曝曬。曬時要翻動,使其乾度均勻。若逢陰雨天,必須把紅曲攤鋪於通風處。

基本特徵

烏衣紅曲中的主要微生物是黑麴黴、紅麴黴和酵母菌,由於該曲中長有黑麴黴,與紅曲相比烏衣紅曲具有糖化發酵力強、耐高溫和耐酸等特點,適宜用秈米釀酒,生產成本低而出酒率高。烏衣紅曲也是傳統的中藥材之一。烏衣紅曲黃酒是以糯米、粳米和秈米等為原料,以烏衣紅曲為糖化發酵劑釀造而成的低酒度,是高營養的飲料酒。傳統烏衣紅曲是以地面曲形式製作而成。

主要價值

用徐岙底烏衣紅曲釀製的紅酒顏色亮紅,口感香醇,略帶甜味,是傳統佳釀和菜餚佐料。另外還有:1、歷史文化價值紅曲傳統製作技藝是祖國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2、工藝科研價值紅曲傳統製作技藝流程傳統古樸,每道工序嚴謹而不失創新,這些生產技藝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和勞動成果,是這一特定區域酒麴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民間技藝,有著極其寶貴的傳統工藝價值。
3、民俗載體價值,紅曲與當地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4、藥用保健價值紅曲是製作藥品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我國中藥的一味藥材和重要的藥引子,在許多疾病的醫治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經濟價值紅曲歷史以來一直是義烏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在當地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體現出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

材料

雜交陳米、醇頭和曲娘

製作技術、方法或過程

浸泡、蒸炊、加醇頭和曲娘、發酵、散熱再發酵、泡水、站窯、“紅地起烏衣”、出窯

工具

大籮、籮筐、木耙、竹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