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後遺址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是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現已在五處地點發掘出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發現了距今大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築。遺址內涵豐富,出土文物精美絕倫、世界罕見。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可與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覺達羅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發現,該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 地理標誌:位於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
  • 批准時間:1981年
  • 非遺級別:世界級
文化介紹,文化遺存,

文化介紹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文化遺存

“紅山文化早在20世紀初就曾引起中外學者的注意。在1906年至1935年近30年時間裡,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法國傳教士桑志華、德日進、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日本人牟田哲二、鳥取森男、金子健兒、德永重康、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總長濱田耕作及水野清一等,先後對紅山前後進行了田野調查和挖掘。濱田耕作、水野清一在1935年對紅山後古遺址進行發掘後,於1938年發表《赤峰紅山後》考古報告書,紅山文化的存在由此公諸與世。1954年,尹達先生在編寫《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時,正式提出了“紅山文化”的概念,後經1956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裴文中教授為領隊的七名師生的野外調查和複查發掘,赤峰紅山前、紅山後古文化遺存的特徵及性質才得以最終確認。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我省朝陽牛河梁遺址發現了規模巨大的壇、廟、冢,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代表這裡曾存在過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從這裡可以窺見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如今,由牛河梁遺址等組成的紅山文化,已經成為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被譽為“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最有力的佐證之一,更在學界掀起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探討中國古代國家產生等重大問題的熱潮。
有望成為我省牽頭申報的世遺項目
在前不久國家文物局公布更新的申遺後備名單中,我省牛河梁遺址和內蒙古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以“紅山文化遺址”打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副省長滕衛平坦言,此前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我省牽頭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均為其他省份項目的捆綁申報,“原本以為沒有機會彌補,但是紅山文化遺址有希望能夠彌補這個遺憾。”滕衛平認為,目前申報的硬體工作基本到位,但軟體還有缺憾,“五千年前的這個文明是怎樣的,學術界應該有一個完整的闡述。”
沒有發現與其相匹配的居住遺址
遼寧紅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遼寧西部的朝陽市、阜新市、錦州市及葫蘆島市,另外在瀋陽康平縣及鐵嶺市昌圖縣也有零星發現。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在研討會上表示,希望申遺的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追求一個招牌,而是能夠以保護為前提,吸收國際社會的保護理念,採用“最小干預”的原則,更不能為了申遺而大興土木,應該與當前牛河梁遺址公園的修建統籌考慮。
此外,遺址附近還沒有發現與其相匹配的居住遺址,這也是需要考古工作者下一步研究和發掘的主要工作。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紅山後而得名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二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形陶器共存,磨製石器與打制石器共存,是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