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尼斯·彼得·穆勒

約翰尼斯·彼得·穆勒

約翰尼斯·彼得·穆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年7月14日~1858年4月28日)是德國生理學家、比較解剖學家、魚類學家、爬蟲學家。穆勒在生理學領域作出很多貢獻,尤其是提高了人們對聲音語言聽力的理解,以及淋巴、乳化脂肪和血液的化學和物理性質。他的《生理學原理》總結了當時人們關於生理學的知識,成為幾乎整個19世紀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理學教材。他還在柏林大學建立了世上第一所生理學研究所。他被認為是19世紀生理學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尼斯·彼得·穆勒
  • 外文名:Johannes Peter Müller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科布倫茨
  • 出生日期:1801年7月14日
  • 逝世日期:1858年4月28日
  • 職業:生理學家、比較解剖學家、魚類學家、爬蟲學家
  • 畢業院校:波恩大學
  • 代表作品:《生理學原理》
人物生平,人物作品,研究成就,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801年7月14日,穆勒出生於德國科布倫茨。父親是一個貧窮的鞋匠。
1819年進入波恩大學。這裡的醫學領域的人員深受自然哲學思想的影響,穆勒接受了並支持這種思想。然後他到柏林大學學習。在這裡受到卡爾·魯道菲的嚴肅、精確的研究風格的影響,排斥不是建立在嚴格的自然觀察基礎上的生理學體系。
1824年他在波恩大學成為一名講師,教授生理學和比較解剖學。在他的就職演講“生理學——一個需要哲學視角的自然科學”中,闡述了自己的科學研究觀點,認為生理學研究需要結合實證觀察得到的事實和哲學思考。1826年晉級為副教授。1830年成為教授。
1833年到柏林大學,繼任魯道菲的職位開始擔任生理學和解剖學教授直至去世。
1834年他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成員。
在1827年、1840年以及1848他幾次患抑鬱症,導致他短期無法工作。這可能與他的燥狂抑鬱性情有關係,並導致1858年他的離世。
穆勒曾前後19次到波羅的海、(歐洲)北海亞得里亞海地中海研究鹹水生物。
1899年,科布倫茨立起一尊穆勒的銅像以示對他的紀念。

人物作品

他的作品除了《生理學原理》外還有:
  • De Respiratione Fœtus (Leipzig, 1823), a prize dissertation
  • Zur vergleichenden Physiologie des Gesichtssinns (1826)
  • Über die phantastischen Gesichtserscheinungen (1826)
  • Bildungsgeschichte der Genitalien (1830), in which he tra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üllerian duct
  • De glandularum secernentium structura penitiori (1830)
  • Beiträge zur Anatomie und Naturgeschichte der Amphibien (1832)
  • Der Tabak in geschichtlicher, botanischer, chemischer und medizinischer Hinsicht (Berlin, 1832)
  • Vergleichende Anatomie der Myxinoiden (1834–1843)
  • Ueber die organischen Nerven der erectilen männlichen Geschlechtsorgane . . . (Berlin, 1835)
  • Ueber den feineren Bau der krankhaften Geschwülste (“On the structural details of malignant tumors,” Coblenz, 1838), unfinished — a pioneering use of microscopical research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pathological anatomy
  • Systematische Beschreibung der Plagiostomen (1841) with F. G. J. Henle
  • System der Asteriden. Braunschweig: Friedrich Vieweg und Sohn. (1842) with F. H. Troschel
  • Horae ichthyologicae (1845–1849) with Troschel
  • Über die fossilen Reste der Zeuglodonten . . . (1848)
  • Über Synopta digitata und über die Erzeugung von Schnecken in Holothurien (1852)

研究成就

穆勒在生理學領域作出很多貢獻,尤其是提高了人們對視覺、聲音、語言和聽力的理解,以及淋巴、乳化脂肪和血液的化學和物理性質。
他的最早的重要作品《視力的比較生理學機制》(1826)和《論視幻覺》(1826)具有主觀哲學傾向。前者涉及動物和人類的視覺以及人類表情的研究。後者涉及視覺的心理學問題。在《論視幻覺》中,穆勒認為眼睛不僅對外部世界做出反應,還對人的想像引發的內部刺激做出反應,從而導致了是幻覺的產生,因此對於有些人聲稱看到聖像、鬼魂、幽靈,實際上可能只是在受到光線刺激後認為這是外界實際存在的事物,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他還研究了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問題,進而闡述了“反射活動”的概念。通過青蛙實驗,他進一步驗證了查爾斯·貝爾和弗朗西斯·馬讓迪發現並以二人命名的貝-馬定律。他研究了多種低等動物的神經系統,腺體的複雜結構及分泌過程。在研究生殖系統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穆勒氏管(又譯苗勒氏管,即副中腎管)。他還對血液和淋巴的成分、凝血的過程、青蛙淋巴心的結構、視網膜成像原理以及聲音在中耳的傳播做出了研究。
在柏林大學教學期間,受到西奧多·施旺關於細胞是生物體基本單位的的論證的影響,他開始研究癌細胞,並於發表了《論癌細胞的性質和結構及熔易與之混淆的病態腫塊》(1838),使病理組織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分支。
穆勒後期的研究逐漸轉移到比較解剖學和動物學,尤其是研究鳥類、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發明和改進了魚類、鳥類的分類標準。

人物評價

穆勒是是19世紀德國生理學領域最著名的人物。英國自然史學家愛德華·福布斯1841年在他的著作《英國海星及其他棘皮類動物史》稱,“柏林的穆勒,活著的最偉大的生理學家之一”。
《新國際百科》中稱他為“那個時代最精湛的、準確的和有影響的生理學家和生物形態學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