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亨利赫·裴斯塔洛齊

約翰·亨利赫·裴斯塔洛齊

約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年1月12日-1827年2月17日),瑞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

約翰·亨利赫·裴斯塔洛齊同情勞動人民,熱愛窮苦兒童,切望通過教育使他們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為此,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人民教育事業。

基本介紹

  • 本名:約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齊
  • 出生地瑞士蘇黎世
  • 出生時間:1746年1月12日
  • 去世時間:1827年2月17日
  • 主要成就:瑞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
人物生平,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裴斯塔洛齊出身於蘇黎世的一位外科醫生家庭,5歲喪父,受到慈母和善良女僕的愛撫與教育,培養了他善良的性格。他的祖父為農村牧師,童年時期的裴斯塔洛齊常到祖父處遊玩,親眼看到處在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雙重壓榨下農民的悲慘生活和人間的不平,激起了他深刻的同情,決心為解除勞動人民痛苦而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
1762年,盧梭的名著《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相繼問世,裴斯塔洛齊讀後深受感動。在盧梭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影響下,他棄習神學,改學法律,以保護人民權利為己任。
1765年,裴斯塔洛齊因撰文批判政府而被短期監禁,獲釋後,他盡毀文稿,棄學法律,致力於農業改革活動。
1768年,裴斯塔洛齊在蘇黎世附近購置一塊園地,辦起一所示範農場,取名涅伊霍夫(Neuhof),意為新農莊。翌年,他同新婚妻子安娜搬進了新農莊,他們試圖通過農業改革實驗,示範農民,提高他們的耕作技術和管理水平,從而提高產量,改善生活。但是,這個試驗很快就失敗了。
1774年,裴斯塔洛齊招集了20個又窮又髒的孤兒和流浪兒童,利用自己的住宅辦起了一所貧兒學校,學校發展很快,1776年增至50名兒童。貧兒學校的辦學方針與一般的孤兒教養院有所不同,它重視教育。裴斯塔洛齊要在貧困之中教育窮人,使之認識貧困的原因,從而培養克服窮困的能力。他曾說,教育的目的就在於訓練兒童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有把握地對付日後生活,能夠冷靜地對付貧困。因此,貧兒學校的兒童一面從事農業和紡織勞動,一面學習讀、寫、算的初步知識,並接受道德教育。裴斯塔洛齊堅信,通過這種合理的教育,定可使這些具備人的一切才能和力量的貧苦兒童,具有知識,熱愛勞動,心地善良,能夠自食其力,享受人的尊嚴和快樂。他說,“我長年地生活在50個貧苦兒童中間,我們與他們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得像個乞丐,為的是讓乞丐們生活得像個人”。經過裴斯塔洛齊的精心栽培,孩子們的身體、智慧和道德都得到了明顯的進步。但是,建立在兒童自給勞動基礎上的貧兒學校,是無法維持下去的,1780年,這個實驗又失敗了。
裴斯塔洛齊的新教育實驗雖又失敗,但他通過教育改革社會的信心並未動搖。此後18年間,他集中精力,專心著作,總結經驗。1780年,他以《隱士的黃昏》為題,在雜誌上陸續發表教育格言180條,在這裡,他尖銳地批判了當時形式主義的、專制主義的學校教育,主張教育應發展兒童的天賦內在能力,教育方法應是自然的,家庭是最理想的教育場所。這些思想後來都成為他的教育信條。1781—1787年,裴斯塔洛齊發表了他的教育小說《林哈德與葛篤德》1~4卷。這部書描寫了賢惠的婦女葛篤德在“善良的”縣長支持下依靠改良生產,改革教育,改造社會的故事。它反映了裴斯塔洛齊的社會政治理想。這部教育文藝名著給裴斯塔洛齊帶來了極大的榮譽,1792年,法國革命政府授予他“法蘭西共和國公民”的名譽稱號。
1798年,瑞士在法國的影響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成立了共和國。裴斯塔洛齊接受新政府的委託,主持斯坦茲孤兒院。孤兒院收容了80個因戰亂而無家可歸的5~10歲的孤兒,這些流浪街頭已達四個多月的孩子們,初來孤兒院時大多數身心都有嚴重創傷,很多人有慢性皮膚病,步履不便,頭上癢痛;衣衫襤褸,滿身虱子;還有些孩子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目光無力;有些不知羞恥,習慣於乞求、偽善和欺騙;有些為不幸所折磨,變成猜疑、膽怯的人,完全缺乏感情;還有的嬌寵成性,顯得自命不凡,不與別人來往。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懶散怠惰和缺乏知識。然而,這些絲毫沒有降低裴斯塔洛齊從事這項工作的熱情。他說:“我很愉快地到了那邊。……我想實現我一生最大的想望是那么殷切,差不多就是要我到阿爾卑斯山最高峰上去工作,也就是說去到沒有水和火的地方工作,也是願意的”(張煥庭主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第195頁)。他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孩子們身上,用慈父般的愛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他既是孩子們的良師,又是他們的益友。他一切為了孩子。從早到晚,一個人和孩子們在一起,是他的雙手供給了孩子們身體和心靈的一切需要。他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啟發孩子們的天賦智慧,形成他們的判斷,激發他們的才能。他讓孩子們過著共同的新生活,努力喚醒他們的同情心,建立兄弟般的情誼,使他們成為熱情的、公正的和親切的人。經過裴斯塔洛齊的嘔心瀝血地辛勤撫育,孩子們的身心狀況大不相同了,他們身體健康,愛好學習,聰明活潑,友善他人。可是,裴斯塔洛齊的成功實踐並沒有持續多久,就因孤兒院改作傷兵病院而中止。斯坦茲孤兒院雖然只存在短短的五個月,但對裴斯塔洛齊來說卻具有極大意義,是他一生活動的轉折點。他不僅增強了對教育工作的信心,而且探索了初等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方法。斯坦茲的經驗給裴斯塔洛齊指出了一條寬闊的道路,也使他更加明確了自己的方向。
1799年7月,裴斯塔洛齊到布格多夫城,先是在一個皮鞋匠開辦的貧兒學校里做助理教師,不久,又到一所收容5~8歲的市立幼兒學校任教。在這裡,裴斯塔洛齊繼續熱情地從事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實驗,並取得優異成績。1800年他自己創設了一所學校,邀請志同道合者共同進行教學法的實驗。在這裡,他確立了“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強調一切教學必須依照兒童心理的發展而進行,從對事物的直接觀察開始,在教授語言、算術、地理、歷史、圖畫、唱歌、體操等課程時,均採用直觀教學法,形成了教學法體系,學校的成績卓著,聲望日高,各地教育工作者紛紛前來參觀學習。1801年,裴斯塔洛齊把布格多夫學校擴大,設立師範部,這是外國教育史上第一所用現代方法訓練師資的學校。在這期間,裴斯塔洛齊不斷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經驗,陸續發表了《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子女》、《母親讀物》、《觀察初階》、《數的直觀教學》等著作,較為全面地闡述了國小教育、教學方法的意見。
正當布格多夫學校日益發展的時候,瑞士政府於1803年要收回校舍改作他用,裴斯塔洛齊迫不得已於1804年遷校至他地。1804年10月,裴斯塔洛齊又到伊佛東建立學校,繼續實驗他的教育理想。伊佛東學校的最初十年,是裴斯塔洛齊教育生涯的黃金時期。全校教職員同心協力,兢兢業業,為辦好學校而奮發努力,學校的學生不僅來自全國各地,而且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青年前來學習,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達官貴人、名流學者前來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
1808年,26歲的福祿培爾前來師事裴斯塔洛齊,在這裡學習達三年之久,對裴斯塔洛齊的事業極為欽佩,曾說:“裴斯塔洛齊將成為我一生的座右銘”。同年,普魯士政府選派17名教師,用三年的時間研究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方法,回到普魯士後進行廣泛傳播,擴及整個德國。後來,裴斯塔洛齊方法更傳至英國,並經英國傳入美國,及至1860年左右,歐美甚至出現了宣傳、推廣裴斯塔洛齊教育方法的運動,對歐美一些國家初等教育改革產生了巨大影響。
伊佛東學校的後期,情況發生了變化,學生中勞動人民子弟日漸減少,而富家兒女卻不斷增多。這完全違背了裴斯塔洛齊辦學的初衷。同時,教師隊伍中的矛盾也日益加劇,致使學校逐漸衰落。1825年,裴斯塔洛齊懷著痛苦的心情離開了伊佛東,又回到了青年時代從事教育活動的地方——涅伊霍夫。他回憶了自己整個的生活歷程,寫下了《天鵝之歌》這部最後的著作。1827年,這位為貧苦兒童教育事業奮鬥了終生的82歲老人,長辭人世。

社會評價

裴斯塔洛齊由於不懂得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真正根源,幻想通過統治者施行“仁政”來改良生產,改革教育,以改善人民生活,使人人獲得安寧與幸福。這當然是不切實際的,是不可能實現的。但他熱愛勞苦大眾,熱愛貧苦兒童,含辛茹苦,百折不撓,為人民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他在教育事業上所建樹的業績,後世的人們是永遠懷念的。1846年,在他誕辰100周年時,家鄉人們在他的墳墓上建立了紀念碑,碑文寫道:
亨利赫·裴斯塔洛齊,
1746年1月12日生於蘇黎世,1827年2月17日逝世於布魯格。
在涅伊霍夫你是貧民的救主,
以《林哈德和葛篤德》教誨人民;
在斯坦茲你是孤兒的慈父,
在布格多夫你是新式國小的創立人,
在伊佛東你是人類的教育家,
你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真正的基督教徒,
一個真正的公民,
毫不為己,一切為人。
願你長眠地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