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物理學檢查

糞便物理學檢查是指肉眼觀察糞便的量、性狀以及有無寄生蟲和異物等,從而為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糞便物理學檢查
  • 標本採集:用一次性糞便採樣器取新鮮糞便
  • 臨床意義:為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
檢查前準備,臨床意義,

檢查前準備

1.檢查前注意事項
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檢查的目的、時間和注意事項。
2.標本採集
用一次性糞便採樣器取新鮮糞便。

臨床意義

1.量
正常成人糞便量為100~300g。
2.性狀
正常成人糞便為成形或半成形,黃褐色,圓柱狀,質軟;嬰兒糞便較稀軟,黃色或金黃色。病理情況下,可有以下變化,可報告為軟、硬、糊狀、泡沫狀、稀汁狀、黏液膿樣、有不消化食物等。
(1)黏液便:黏液增多提示腸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小腸有炎症時,黏液均勻混合於糞便的之中;大腸有病變時,黏液一般附於糞便表面。
(2)鮮血便:提示有下消化道出血,常見於痔瘡、肛裂、直腸息肉及結腸癌等。
(3)柏油樣便:上消化道出血時常,糞便常為黑色或褐色,當上消化道出血大於50mL時,可見柏油樣便。
(4)膿便或膿血便:常見於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結腸癌或直腸癌等。阿米巴痢疾以出血為主,血中帶膿,呈暗紅色果醬樣。細菌性痢疾以膿血及黏液為主。
(5)稀糊狀或稀汁樣便:見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腹瀉。嬰幼兒出現綠色稀便,提示有消化不良。大量黃綠色稀汁樣便,且含有膜狀物時,應考慮偽膜性腸炎。
(6)米泔樣便:多見於霍亂。
(7)球形硬便:多見於習慣性便秘患者。
3.氣味
健康人糞便有一定臭味,肉食者臭味較濃,素食者臭味較淡。慢性腸炎、消化道大出血、結腸或直腸潰爛時,多有惡臭。脂肪及糖類消化不良時,由於脂肪分解及糖發酵,糞便有酸臭味。阿米巴腸炎時,有魚腥臭味。
4.顏色
下消化道出血、肛裂、痔瘡、直腸癌等,糞便可呈紅色;阿米巴痢疾患者的糞便為暗紅色;膽道梗阻可見白陶土樣便;嬰幼兒消化不良時,出現綠色稀便;上消化道出血及服用鐵劑、動物血及某些藥物,糞便呈現為黑色。
5.寄生蟲
糞便中較大的蟲體,如蟯蟲、蛔蟲等,肉眼即可發現,將糞便沖洗後可發現鉤蟲、鞭蟲等小的蟲體。服驅蟲劑後排便時應檢查有無蟲體。驅絛蟲後應仔細尋找有無蟲頭。
6.結石
糞便中排出的結石最主要的是膽結石,此外還有腸石、胰石。較大者肉眼可見,較小者需用銅篩淘洗後才能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