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護理

精神病護理

精神病是一種長期的慢性疾病,家屬需要逐步適應自己的新角色,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增加關愛,使病人儘快康復或是痊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神病護理
  • 外文名:無
  • 定義:一種長期的慢性疾病
  • 心理準備:持久戰
  • 方法:安排活動,精神鼓勵,熱情輔導
  • 誤區:否認心理,忌諱心理,迷信心理等
精神病護理-簡介,精神病護理-方法,精神病護理-護理類型,精神病護理-誤區,精神病護理-要點,精神病護理-技巧,精神病護理-注意事項,精神病護理-家人注意,精神病護理-飲食,精神病護理的要點,步驟,

精神病護理-簡介

精神病是一種長期的慢性疾病,家屬需要逐步適應自己的新角色,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此外,家屬要多了解精神病人的家庭生活該怎么安排,做好精神病的預防護理,以防精神病病情再次復發。那么如何做好精神病預防護理呢?
精神病護理

精神病護理-方法

1.根據病情,結合患者的體力,興趣與專長,安排適宜的工娛活動,在活動中隨時給予精神鼓勵,熱情輔導,以提高其興趣。對精神病的護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醫療護理外,應該進行一些工娛護理,以引導改變病人的思維心境。以下給出一些工娛護理的方法。
2.對一般患者宜安排輕鬆愉快的娛樂活動和簡易的手工勞作。如觀看電視、電影、文藝演出,散步、看畫報、糊信封(藥袋)、拆紗頭、戶外除草、清潔環境等,使患者轉移病態思維和放鬆思想情緒,感到自己有勝任工作的能力。
3.對憂鬱、情緒低沉的患者,宜安置在人多、氣氛活躍的環境中,選擇色彩鮮艷的品種進行工療,並讓他們參加熱情奔放、歡樂愉快的娛療活動。
4.興奮激動的患者,宜安排在人少、單調安靜的環境中,選擇患者願意做的項目進行工療,避免參加易引起興奮的文娛活動。
5.對慢性衰退的患者,宜安排簡單刻板的工療項目,督促訓練患者活動,使患者的智慧型,行為等精神狀態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6.對有特長或康復期患者,可安排較為複雜的工娛活動,如排練文藝節目、繪畫、球類比賽、縫紉、編結、製作精細的工藝品等。這些有利於患者智慧型的鍛鍊,工作能力的恢復,生活興趣的提高,從而為其出院,重返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7.在組織患者戶外活動時,應根據病情選擇對象。做到“三防”(防消極、防衝動、防逃跑)患者重點看護或另行組織,嚴重者暫不予戶外活動。
8.對服藥量較多,體質較弱的患者不宜直接參加劇烈的活動,如接力賽跑、球賽、拔河。舞蹈等,可組織他們在旁觀看。在活動過程中還須防止意外,做好應急處理。
9.在工療過程中,應經常查點工療用具,若有缺少,必須及時追查尋找,嚴防突然意外事件發生。
要時刻密切觀察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狀況了解其存在的心理問題與需求,精神病患者提出的需求,能夠辦到的一定要力求辦到,不能辦到的應向精神病患者講明情況以求得理解,最好用婉轉的講話技巧說服之。儘量減輕和消除精神病患者的不安心理,融洽護患關係,使他們體會到人們的關心、溫暖而安心住院。

精神病護理-護理類型

精神分裂症單純型也叫簡單型。這種類型病人基本特點是:發病年齡小,青少年起病。絕大多數起病緩慢,持續進行。早期症狀持續時間長,表現為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動、生活懶散,活動減少,情感淡漠,對親友冷淡,行為退縮,日益脫離現實生活。單純型是精神分裂症預後最差的類型。病人一般無突出的幻覺、妄想症狀,很少有興奮、打鬧行為。此型病人早期常不被人注意,往往病情發展較為嚴重時才被發現。
對單純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護理的關鍵是早發現,儘早地帶病人到醫院接受系統的治療。由於此型起病緩慢,開始又表現為不引人注意的陰性症狀,因此早發現常取決於家屬對病人的關心程度。若能及時覺察到病人與以往不同的行為,識別出病人的異常表現,及時帶病人到醫藥檢查確診,使病人得到早期的治療,還是能夠爭取獲得較好療效的。
單純型精神分裂症的病程較長,家屬在護理上應作好長期的打算。病人經治療症狀好轉後,一定要帶病人定期門診複查,並堅持長期的藥物維持治療,切不可隨意停藥或減藥。同時要給予病人康復訓練指導,爭取保留病人的某些生活、勞動技能,例如為病人安排好作息時間,指導病人料理自己的生活,督促病人進行一些簡單的勞動,從而延緩精神衰退的進展。

精神病護理-誤區

否認心理 精神病護理精神病人會給家庭的其他會員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由於精神病程較長,易反覆發作,所以家屬對病人易產生不良的態度和行為,常見的心理誤區有:
精神病人的早期症狀大多表現孤僻、生活懶散,性格改變、工作或學習能力下降、失眠等等。當家中有人出現上述現象時,家庭的其他成員由於缺乏精神疾病的常識以及沒有這方面的心理準備,常常否認病人這一系列的言行是精神病的早期症狀。而總是往好的方面想,簡單或錯誤地認為是“個性問題”或“思想問題”,耽誤了冶療精神病的時機。
忌諱心理
當病人的言行已表現出明顯的異常時,家屬才意識到他(她)患了精神病。但是,他們在焦慮、不安和恐慌之際,又生怕別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擔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響,所以,常常忌諱帶病人到醫院診治。更有甚者抱僥倖心理,希望病人能不治自愈。
迷信心理
當患者出現幻覺、妄想,興奮躁動、行為異常等精神症狀時,家庭成員由於缺乏精神衛生常識,而錯誤地認為是撞鬼或中邪,大搞迷信活動,既延誤了病情,又耗費了財力和物力。當病人治療效果欠佳時,迷信江湖游醫的“包冶”謊言,服偏方,秘方,使病情遷延難愈。
求治心理
病人症狀加重後,家屬已不可能顧及面子,開始懊悔自己的無知延誤了治療,於是迫切請求治療,以減輕內心的自我責備。但過份的懊悔以及對治療過於性急,無助於病人的康復。
厭倦心理
精神病人若不作系統,持久的治療,就可轉為慢性,有的患者還會反覆發作。在這種情配下,有的家屬開始對病人產生厭倦心理;不再送病人住院治療,不督促他們長期;按時按量服藥。
遷就心理
精神病人康復期的主要治療手段是康復鍛鍊,康復治療包括音樂,體育治療,工療等,以避免患者的社會功能受損,促進其早日康復。有的家屬則認為患者有病,需要休養,而不讓他們做事和工作,勞動,甚至連生活都給予照顧,百般遷就患者。
家屬的這些心態和行為對於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是極為不利的。如果家庭能給病人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更多的關心,就有利於病情的緩解,減少復發,並降低對家庭、他人和社會的潛在危害,提高精神病人的生活質量。

精神病護理-要點

精神病主要是人的大腦功能紊亂,不能控制自身行為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表現為感覺、思維、情感、行為等方面異常,因而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方式,也不能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甚至會妨礙社會治安。
1.對病人要隨時看管和照顧,並要關心、體貼,做好思想工作。不要在病人面前交頭接耳,使病人產生猜疑,精神受刺激而導致發病。要嚴密觀察發病的誘因和先兆(例如自言自語等)。一發現有發病可能,即要做好預防工作,可給予鎮靜藥。對狂躁的病人要隨時跟隨保護,及時藏好家中各種危險物品,防止自傷和傷人。精神病病人往往不相信自己患有精神病,大多數病人會拒絕治療。因此,有些輕型的精神病可以在家中治療,以減少對病人過多的刺激。為此,病人家屬要掌握以下五個要點:
2.加強病人的飲食管理,適當給以營養豐富的飲食。對拒食者要勸其進食,食慾旺盛者要適當限制,做到合理定量。食品要以質軟易消化的為主,不要吃帶骨刺的食物。同時,要防止患者吃得太快,以免產生誤咽或呃逆。
3.搞好病人的個人衛生。有些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家屬應耐心協助,定期為病人洗澡、更衣和理髮,幫助病人洗臉、漱口、梳頭等。對於女病人,要管好月經期衛生。注意防止病人受涼,隨著天氣的變化,給病人適時加衣、蓋被。被子要經常晾曬,室內空氣要流通。定時誘導病人大、小便,並觀察便形,掌握次數。
4.鼓勵病人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並促使其合群,愛與家屬接近、交談和充分暴露自己的思想。要多引導病人參加家庭的集體活動,做些手工方面的操作及適當的家務勞動,以訓練其技能,陶冶其性格。要隨時觀察了解病人情緒,及時安慰並消除各種不良刺激,使其精神愉快。還可定時陪病人欣賞室內外花木,欣賞大自然風景,或外出散步,以及一同下棋等。總之,要適當滿足病人的需要,消除其精神痛苦,以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5.要堅持給病人服藥。家屬應現場監督病人服藥,防止病人將藥物含在舌下及口腔的兩頰部,待家屬不在時,將藥吐掉。

精神病護理-技巧

講話的態度要專注而親切,即使他看來注意力分散,也不要忽視他。講話要緩慢、平和,內容要簡明。如果要向他提問題,或吩咐他做事,每次只能說一件事。一下子說好幾件事,就會使他無所適從。
經常用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你對他的關懷和摯愛,有時談談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或許可以創造一個比較愉快的氣氛。
不論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多么微小的進步,都應加以鼓勵,藉此重建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儘量避免抱怨和責備。
對於患者明顯脫離現實的想法,不要試圖去說服他,更不要同他爭辯或嘲笑他,這樣做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招致麻煩。
培養患者更多的興趣愛好,適當地為患者提供社交的機會,並鼓勵他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在與患者充分協商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一個生活日程表。精神病是一種長期的慢性疾病,家屬需要逐步適應自己的新角色,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精神病護理-注意事項

心理支持
安全管理心理支持能增強病人的防禦功能,增加其安全感,減輕焦慮恐懼的情緒。具體做法是:保持和睦的家庭氣氛,尊重和理解病人,給病人以關心、鼓勵、安慰,為他的某些病徵作出解釋,對他擔心的事情提供保證。
精神病人在幻覺妄想支配下,可能會出現攻擊他人、自殺、毀物等行為。還有的病人不承認有病,不安心留在家裡,常伺機外走。因此,對病人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在病人症狀明顯或病情不穩定的階段,要有專人看護,有嚴重自殺企圖和外走觀念的要不離視線,一切對病人生命有威脅的物品不能帶入病人的房間或活動場所。
服藥
藥物治療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所以要保證藥物按量服入。但病人因否認自己有病,或認為藥物有毒,或不能耐受藥物副作用,常表現出拒藥和藏藥行為。因此,病人的藥物應由親屬保管,服藥要有專人督促檢查,每次服藥後要檢查口腔及指縫,以防藏藥或吐藥,特別要注意防止病人蓄積藥物後一次吞服自殺。服藥後出現的如頭暈、口乾、流誕、便秘 等一般性反應,無須特殊處理,如出現雙手震顫、坐立不安、動作遲緩、吞咽困難等,要去醫院,醫生會給予相應的處理。服藥時間最好是中午飯後或晚上睡覺前,服藥後要適當作息,最好不要外出。
飲食
精神病人有的認為食物有毒,拒絕進食,有的自稱有罪而不肯進食,還有的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後,出現吞咽困難而影響進食,因此要根據病人的病情採取不同的方法,以保證病人營養的需要。認為食物有毒的可叫人先吃幾口示範給病人看;自稱有罪的可將飯菜攪拌在一起使其看上去像剩飯菜,勸慰病人服用;吞咽困難的要改用軟食或流體食物,讓病人緩慢進食。以上種種均不奏效,可給以鼻飼或去醫院靜脈輸液。另外,有的病人出現亂食或暴飲暴食,要及時予以制止和限制。病人在進食時可能會出現噎食現象,一旦出現,要立即解救。
活動與睡眠
精神病人因意志活動減退,多表現為懶散、孤僻、迴避社交,還有的病人專注於幻覺妄想的病態體驗中,也喜臥床。因此,要督促病人參加活動,還應做一些簡單輕微的勞動,這對於改善症狀、增進食慾、解除便秘和促進睡眠都有益處。睡眠屬於保護性抑制過程,睡眠的好壞預示著病人的病情好轉、波動或加劇。因此,要鞏固治療效果,就要保證病人的睡眠,為病人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並按作息時間就寢,保持環境的安靜,保持室內適當的溫度與通風,睡前不進行有刺激性的談話等。如病人實在入睡困難,可給予適當的藥物催眠。
康復訓練
當病人症狀得以控制、自知力開始恢復時,要訓練病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衣、食、住、行,傳授一定的疾病治療知識,指導他如何調整心態,平衡壓力,教會他控制情緒和進行人際交往的方法,以促進社會功能的恢復。
專家建議
精神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情感方面的因素,所以精神病的治療必不可少的需要用到心理的一些療法。針對感應性精神病的治療,廣州海軍醫院精神科的王文亮教授指出,精神病患者需要的不僅是一些醫藥的治療,更多還是需要身邊的親人家屬在心理上的安撫與幫助。

精神病護理-家人注意

否認心態。精神病人早期多表現孤僻、懶散、暴躁、與親人感情疏遠、工作及學習能力下降等。當家中有人出現上述變化時,家庭中其他成員由於毫無心理準備和缺乏精神病常識,會否認這是一種精神病的先兆,而把病人的這些表現當成“個性問題”或“思想問題”。因此,不去找醫生諮詢,而是想方設法找原因,對病態給予“合理化”解釋。處處順著病人做“思想工作”,從而延誤了早期診斷和治療。
掩蓋心態。當病人的言行已經明顯異常了,家屬才意識到他患了精神病。他們情緒焦急,心情恐慌,生怕別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而有失“體面”,並擔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響。因此,採取一些掩蓋措施,不帶病人去精神病專科看病,僅求治於一般醫院的內科或神經科,或私下找精神科醫生,還要叮囑醫生替他們“保密”。有些甚至抱僥倖心理,希望不治自愈。
心急亂投醫心態。病情加重以後,許多病人表現傷人、毀物、外逃、鬧得家庭和單位不得安寧。病人的言行已無法管束,掩蓋病情的種種做法宣告失敗。此時家屬已不可能顧及“面子”,心急如焚、急切求治,希望速戰速決,力求根治。有的家屬送病人住進精神病院後,不顧醫護人員勸說三天兩頭探視,總覺得病人的病情好得不夠快、要求醫生換藥治療。有的看到治療效果不明顯,便責怪醫生技術不行,欲另求高明。有的過早地接病人出院,另圖良方。有的盲目相信報刊上的一些虛假廣告和社會上的傳聞,不遠千里求醫討藥。有的不惜花錢給病人買“補品”。這種心急亂投醫的心態嚴重干擾了病人早期的系統治療,弊多利少。
上述不良心態根源在於缺乏精神衛生常識、對精神病的恥辱感和恐懼害怕心理。那么面對精神異常的家屬成員,家屬該如何正確處理與對待呢?
首先,應弄清精神異常的性質與程度。若發現確實存在某些奇異的徵象時,家屬應及時找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諮詢,弄清精神異常的性質和程度,並徵求醫生對處理的建議。
第二,搶時間儘早讓病人就醫,不要拖延或迴避。切不可求神拜佛、請巫醫神漢打卦,否則不僅會使病人遭受身體上的折磨、精神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耽誤了治療,拖延了病情,增加了疾病治癒的難度。
第三,做好家庭護理,給予心理支持。家庭護理不僅包括對患者生活上的關照,督促其按醫囑服藥,更重要的是給患者以心理上的鼓勵與支持。家庭成員是精神病人最密切的接觸者,是最重要的心理保護資源,家庭的態度與治療是否及時、系統及治療的成敗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家庭成員應在充分諒解精神病人各種病態言行的基礎上,關心愛護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予以感情的支持和心靈上的慰藉,讓病人感到家庭溫暖,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態,這對於促進疾病的恢復會起到良好的作用。

精神病護理-飲食

精神疾病患者飲食障礙的護理在住院期間,不少精神疾病患者因飲食障礙而出現病情的反覆,甚至會出現一些意外,故要採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 受妄想支配懷疑食物有毒而不肯進食時,護士可讓患者參加分飯,也可讓其與其他病友共同進餐,並允許他任選飯菜,還可以當著患者的面先嘗幾口患者的飯菜,以增加其安全感。
2 對有罪惡妄想的患者,護士可將飯菜攪亂,讓他以為是殘食飯菜而吃下去。應加強管理,油污桶應放在病區之外,防止患者食剩飯、髒食而發生軀體疾病。
3 對情緒抑鬱、飲食不良的患者,護士應予以勸解,要了解患者的心境,給以關心同情,要多談人生的美好,提高對生活的興趣,努力說服患者自動進食。應選擇容易消化的食品,注意食品的色、香、味,以刺激食慾,並加強誘導,用促進食慾的語言、與他人一同用餐以及餵食等方法增加患者對飲食的興趣。
4 興奮患者應與其他人分餐,保持進食環境安靜,儘量避免外界環境的刺激,使其安心進食,並有專人護理,必要時可給予餵飯。
5 對食量過大不能自理的患者,應專人管理,避免用帶刺、帶骨的食品。食品應軟,易消化,溫度適宜,勸導患者細嚼慢咽,防食物梗噎。禁止給患者過硬的食物及水果。對暴食患者要適當節制其飲食,為其配餐時控制食物量,防止患者向其他人討要食物。
6 當藥物反應引起吞咽困難時,應及時報告醫生,予以適當處理,同時暫不進食或緩慢進食,防梗噎,避免催促;老年患者要看護其緩慢進食,食品應軟,注意選擇易消化食品。
7 疑病症或疑病妄想患者,認為自己的胃腸道有病或患了不治之症,甚至胃腸道已經潰爛而不能進食,可予暗示其病已逐漸好轉,並調整飲食的花色、品種,如牛奶、軟飯等,使患者易於接受。
飲食對於人類的意義,不僅在於滿足需要和維持生命,更重要的是通過攝取食物後,供給機體營養,維持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促進生長發育,修復組織,提高機體免疫力,達到預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精神疾病的飲食與治療的實施有著密切的聯繫,了解患者的飲食狀況,分析患者飲食障礙的原因,可以為患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信息。加強飲食護理在這些方面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干預,對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具有重大的意義。

精神病護理的要點

精神病作為一種精神心理上的疾病,護理的要點自然更要從心理護理著手。關於精神病相關護理問題,精神病護理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上的安撫,身邊親人、朋友乃至整個社會的冷漠甚至歧視都會讓精神病患者雪上加霜。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個,我們需要也應該去主動關懷那些精神病患者,用我們的溫暖給他們送去康復的福音!

步驟

一、首先,病人及家屬要了解一些精神衛生知識和概念,提高自我防禦能力。
二、之後,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和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係,更好的適應社會、家庭生活和工作。
三、再者,樹立信心,消除思想顧慮和自卑心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適應及自我調節能力。
四、繼而,嚴格按時按量遵醫囑服藥,不要認為病情輕了,好了,就擅自減、停服藥,要始終與醫生保持聯繫,由醫生根據病情指導調整和減停服藥。
五、然後,適當體育鍛鍊及文娛活動,儘可能多幹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杜絕飲酒、控制吸菸、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態平衡。
六、最後,許多病人秋冬或開春季節病情易反覆,這與氣候變化,病人一時不能適應有關。因此,當季節轉換時,及時增添衣物,平時加強體質鍛鍊,亦可防止或減少發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