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粗放扶貧的對稱)

精準扶貧(粗放扶貧的對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

“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 “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 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辦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2014年3月,習近平參加兩會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實施精準扶貧,瞄準扶貧對象,進行重點施策。進一步闡釋了精準扶貧理念。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新年首個調研地點選擇了雲南,總書記強調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5個月後,總書記來到與雲南毗鄰的貴州省,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並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精準扶貧” 成為各界熱議的關鍵字。

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增加扶貧投入,出台優惠政策措施,堅持中國制度優勢,注重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準扶貧
  • 外文名:to take 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 對象:貧困居民
  • 特點:誰的貧困程度深對誰的扶持就應多
含義,概述,實施,施策,例證,

含義

地方要最佳化整合扶貧資源,實行精準扶貧,確保扶貧到村到戶。
Local governments need to merge poverty alleviation resources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m and take targeted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assistance reaches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and households.

概述

為什麼要精準扶貧
我國扶貧開發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但是,長期來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的問題較為突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國農村貧困居民8249萬人(其中四川為602萬人),實際遠遠不止8000萬,這個數據是國家統計局根據全國7.40萬戶農村住戶調查樣本數據推算出來的。這個數據對於研究貧困居民規模、分析貧困發展趨勢不是很科學,但在具體工作中卻存在“誰是貧困居民”“貧困原因是什麼”“怎么針對性幫扶”“幫扶效果又怎樣”等不確定問題。由於全省乃至全國都沒有建立統一的扶貧信息系統,因此對於具體貧困居民、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就存在許多盲點,真正的一些貧困農戶和貧困居民沒有得到幫扶。
精準扶貧的背面是粗放扶貧。長期來,由於貧困居民數據來自抽樣調查後的逐級往下分解,扶貧中的低質、低效問題普遍存在,如: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扶貧對象常由基層幹部“推估”(推測估算),扶貧資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貧年年貧”;重點縣捨不得“脫貧摘帽”,數字弄虛作假,擠占浪費國家扶貧資源;人情扶貧、關係扶貧,造成應扶未扶、扶富不扶窮等社會不公,甚至滋生腐敗。表面上看,粗放扶貧是工作方法存在問題,實質反映的是幹部的民眾觀念和執政理念的大問題,不可小覷。
現行的扶貧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以扶貧搬遷工程為例,居住在邊遠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等地的貧困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移民搬遷是較好的出路,但是,因為補助資金少,所以,享受扶貧資金補助搬出來的多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戶,貧困的特別是最窮的農戶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等項目,受益多的主要還是貧困社區中的中高收入農戶,只有較少比例貧困農戶從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對較少。
綜上所述,原有的扶貧體制機制必須修補和完善。換句話說,就是要解決錢和政策用在誰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樣等問題。扶貧必須要有“精準度”,專項扶貧更要瞄準貧困居民,特別是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務必重點用在貧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確的方向上。扶貧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萬不能拿扶貧的錢去搞高標準的新農村建設,做形象工程不能實現扶真貧。貧困區域的發展,主要應使用財政綜合扶貧資金和其他資金。
最新解讀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數億中國人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但中國的扶貧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最新數據顯示,按照中國扶貧標準,到2013年底中國還有8249萬農村貧困人口,貧困地區發展滯後問題沒有根本改變。在民生問題中,困難群體往往有更多更強烈的訴求,因此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扶。
“經過多年的減貧工作,現在剩下的都是‘硬骨頭’。” 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在接受中國經濟網獨家採訪時候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不懈努力,已經使6億多人脫貧,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但是,我國仍有7000多萬人沒有脫貧。“以前出台一項政策,一批人都能夠脫貧致富,現在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減貧難度越來越大。”劉永富說,距2020年還有不到6年時間,要確保7000多萬人全部如期脫貧,每年要減貧1200萬人,每個月要減貧100萬人,任務非常重。
習近平指出,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在扶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採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
自6月18日習近平關於扶貧的講話發表一個月多來,已有16個省份的省委書記陸續對扶貧工作表態,強調要深刻認識搞好扶貧開發工作的重大意義,落實“4個切實”的具體要求,謀劃好“十三五”扶貧攻堅工作。“精準扶貧”成為各省份書記的表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表述之一,據統計,“精準”一詞在16名書記的講話中共出現107次。
劉永富認為,“精準扶貧”的含義在逐步深化、擴展。總書記2012年底到河北阜平老區考察時,關於扶貧工作,他講不要用“手榴彈炸跳蚤”,到了2013年10月,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概念。在貴州又講了六個精準,“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越往後(扶貧工作)內涵越豐富,操作性越強。理解“精準扶貧”要義,用我們老百姓的話,就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2015年1月,習近平在雲南考察時指出,扶貧開發是我們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工作,是最艱巨的任務。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五、六年時間了,時不我待,扶貧開發要增強緊迫感,真抓實幹,不能光喊口號,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民眾掉隊。
按照政府規定,年人均純收入2800元以下的屬於貧困人口,目前,我國有14個片區,592個貧困縣,12.8萬個貧困村,這些地區大多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較差。
劉永富認為,扶貧工作要從解決突出問題入手,建立有內生動力、有活力,能夠讓貧困人口自己勞動致富的長效機制。中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在中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國際上也有典型意義。劉永富表示,中國扶貧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中國減貧的經驗也是國際期盼了解的熱點內容。中國是最大的開發中國家,貧困人口比較多,通過社會主義制度,通過黨的領導,通過全社會的動員,在全世界能夠做出一個成功的“中國樣板”。
堅定走精準扶貧之路 建設好全面小康社會
精準扶貧是扶貧開發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點工作。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就加大力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提出“4個切實”的具體要求:一是要切實落實領導責任;二是要切實做到精準扶貧;三是要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四是要切實加強基層組織。他強調,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具體就是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
精準扶貧是新時期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精髓和亮點。黨和國家一直十分關心和重視扶貧工作,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國範圍有計畫有組織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我國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面貌顯著變化。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騰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扶貧開發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對黨和國家的扶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精準扶貧正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中對新時期扶貧工作新挑戰與新要求的積極應對和正確指引。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於幫助貧困地區人民早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神山村,習近平總書記對鄉親們說,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大力支持老區發展,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民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地走精準扶貧之路,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讓貧困地區人民情願、主動、自信、堅定地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實施

如何推進精準扶貧
推進精準扶貧,加大幫扶力度,是緩解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一場攻堅戰。那么,如何做到精準扶貧呢?
(一)精確識別,這是精準扶貧的前提。通過有效、合規的程式,把誰是貧困居民識別出來。總的原則是“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開展到村到戶的貧困狀況調查和建檔立卡工作,包括民眾評議、入戶調查、公示公告、抽查檢驗、信息錄入等內容。過去,全國曾開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兩項制度”有效銜接試點,實踐表明,這樣識別扶貧對象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式繁瑣、操作性不是很強。我省宜賓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選”確定扶貧對象的扶貧“首扶制度”,也是一個精確識別的好辦法。其具體作是:根據國家公布的扶貧標準,村民先填申請表,首先由村民小組召開戶主會進行比選,再由村“兩委”召開村、組幹部和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比選,並張榜公示;根據公示意見,再次召開村、社兩級幹部和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比選,並再次公示;如無異議,根據村內貧困農戶指標數量,把收入低但有勞動能力的確定為貧困農戶。總之,不論採取何種方式識別,都要充分發揚基層民主,發動民眾參與;透明程式,把識別權交給基層民眾,讓同村老百姓按他們自己的“標準”識別誰是窮人,以保證貧困戶認定的透明公開、相對公平。
(二)精確幫扶,這是精準扶貧的關鍵。貧困居民識別出來以後,針對扶貧對象的貧困情況定責任人和幫扶措施,確保幫扶效果。就精確到戶到人來說,重點為:
一是堅持方針。精確幫扶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工作方針,重在從“人”“錢”兩個方面細化方式,確保幫扶措施和效果落實到戶、到人。
二是到村到戶。要做到“六個到村到戶”:基礎設施到村到戶、產業扶持到村到戶、教育培訓到村到戶、農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戶、扶貧生態移民到村到戶、結對幫扶到村到戶。真正把資源優勢挖掘出來,把扶貧政策含量釋放出來。
三是因戶施策。通過進村入戶,分析掌握致貧原因,逐戶落實幫扶責任人、幫扶項目和幫扶資金。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實施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工程,切實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幫助發展生產,增加收入。
四是資金到戶。在產業發展上,可以推行遂寧市船山區唐春村的專項財政資金變農戶股金的模式,也可以通過現金、實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補到戶;在住房建設上,可以推行南江縣農村廉租房的作法;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補助資金可以直補到人;對讀中、高職學生的生活補貼、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學的資助費用,可通過“一卡通”等方式直補到受助家庭;異地扶貧搬遷、鄉村旅遊發展等項目補助資金可以直接向扶貧對象發放。
五是幹部幫扶。幹部幫扶應採取民眾“點菜”、政府“下廚”方式,從國家扶貧政策和村情、戶情出發,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符合發展實際的扶貧規劃,明確工作重點和具體措施,並落實嚴格的責任制,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三)精確管理,這是精準扶貧的保證。
一是農戶信息管理。要建立起貧困戶的信息網路系統,將扶貧對象的基本資料、動態情況錄入到系統,實施動態管理。對貧困農戶實行一戶一本台賬、一個脫貧計畫、一套幫扶措施,確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民眾、扶到民眾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終根據扶貧對象發展實際,對扶貧對象進行調整,使穩定脫貧的村與戶及時退出,使應該扶持的扶貧對象及時納入,從而實現扶貧對象有進有出,扶貧信息真實、可靠、管用。
二是陽光操作管理。按照國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對扶貧資金建立完善嚴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貧資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貧對象、扶貧項目公告公示公開制度,將篩選確立扶貧對象的全過程公開,避免暗箱操作導致的應扶未扶,保證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在陽光下進行;築牢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帶電“高壓線”,治理資金“跑冒滴漏”問題。同時,還應引入第三方監督,嚴格扶貧資金管理,確保扶貧資金用準用足,不致“張冠李戴”。
三是扶貧事權管理。對扶貧工作,目前省、市、縣三級分別該承擔什麼任務並不十分明確,好像大家都在管錢、分錢,監督的責任也不清晰;專項扶貧資金很分散,涉及多個部門,各個部門的責任也不清晰。現在,省委已經明確,省、市兩級政府主要負責扶貧資金和項目監管,扶貧項目審批管理許可權原則上下放到縣,實行目標、任務、資金和權責“四到縣”制度,各級都要按照自身事權推進工作;各部門也應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台,加大資金整合力度,確保精準扶貧,集中解決突出問題。

施策

一是進一步被納入國家扶貧開發大局,並重點推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大貧困殘疾人康復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訓、托養服務實施力度。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檔案,可以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下的貧困殘疾人脫貧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
二是貧困殘疾人數量逐年減少。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有力扶持下,貧困殘疾人家庭“兩不愁、三保障”得到較好落實。5年來,有超過500萬的貧困殘疾人擺脫貧困,家庭生產生活狀況得到明顯改善,300多萬有勞動能力和意願的貧困殘疾人通過實用技術培訓掌握了1門以上的勞動技能,44.5萬貧困殘疾人家庭通過實施農村危房改造,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8.3萬貧困殘疾人通過康復扶貧貸款支持,有效緩解了生產資金短缺的困難。
三是助推了保障貧困殘疾人脫貧制度的建立。國務院制定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下稱“兩項補貼”)制度、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其中“兩項補貼”制度已在全國所有行政區劃內建立,2100萬人次殘疾人從中受益,“兩項補貼”已成為當前貧困殘疾人擺脫貧困的重大制度支撐。

例證

一位副省長的扶貧調研報告
從嚴湖村實踐看精準扶貧
江西省副省長 鄭為文
根據省委要求,2016年1月15日,我利用到上猶縣走訪困難民眾和困難企業之機,深入到該縣社溪鎮嚴湖村就精準扶貧工作進行調研,採取聽取情況匯報、上戶查看、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就嚴湖村的扶貧問題進行“解剖麻雀”,探索如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
嚴湖村貧困現狀剖析
嚴湖村有28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681戶,農業人口2765人。該村位於上猶縣社溪鎮北部山區,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近年來,通過不斷加大扶貧力度,推進精準扶貧,基礎設施有了一定改善,貧困戶減少到目前的132戶416人。但由於該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太多,產業基礎脆弱,農民收入水平仍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2015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5720元,只相當於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的56.5%。分析該村的貧困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設施落後,公共服務弱。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雖在3年前完成硬化,但28個村民小組8條通組公路僅有3條完成硬化,有5個村民小組通汽車困難。二是上學就醫困難。該村離圩鎮遠,且無村完小,三年級以上需到15公里外的藍田國小就讀,給民眾帶來諸多不便。全村目前僅有村級衛生室1個,衛生設施及設備配置不全,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醫很不方便。三是飲水不方便。受地勢等自然因素影響,未通自來水,村民取水“各自為政”,有的從水井裡挑水,有的從水井裡抽水,也有的從山中引泉水到家,飲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用電通信質量不高。全村雖已全部通電,但因線路老化,供電線路長,電壓不穩定,部分大功率電器無法使用。28個村民小組中,有5個組未通廣播電視,移動通信信號弱,也未通寬頻網路,信息較為閉塞。
(二)農田水利設施差,土地產出低。全村共有耕地1884畝,人均耕地0.68畝,只相當於全省人均1.045畝的65.07%、全國人均1.35畝的50.37%。加上農田水利設施落後,山塘、水渠等水利設施嚴重老化,大部分山塘水庫等灌溉工程因無資金維修,不能正常運轉或帶病運行,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脆弱,大部分耕地屬中低產田,甚至是“望天田”。種植結構單一,基本上只種一季水稻,種植效益低。人均山地雖有8.7畝,但多為荒山和殘次林,占全村林地80%以上;油茶林全部為低產油茶林,產量很低,經濟效益差。
(三)民眾收入低,居住環境差。就該村整體情況來看,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為務工、務農兩個方面。務農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小部分農戶養豬、雞、鴨、魚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規模,基本滿足於自給。為推進產業扶貧工作,當地政府正著力推進油茶低改,但這些項目由於剛剛起步,帶動農戶增收的效應還未能發揮,農戶收入仍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低於國家貧困線的貧困戶132戶,416人,貧困戶數占全村戶數的19.38%。在住房方面,通過近年來的土坯房改造,儘管大多數土坯房改造完畢,但相當一部分農戶只是搭起了房屋的框架,無錢裝修,生活設施簡陋,有的為建房還欠了一屁股債。尚有70戶農戶仍然無力改造。
(四)增收難度大,脫貧任務重。要改變嚴湖村的貧困面貌,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一方面,必須有效解決貧困戶增收問題。造成該村農戶整體收入較低,除了該村土地資源不足、生產條件較差、沒有帶動民眾致富的龍頭產業外,與當地民眾的文化技術素質和思想觀念也有很大關係。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民眾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無論是思維方式、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勢發展,有的甚至存在較嚴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勁頭,不思進取,無心脫貧。村里文化生活貧乏,導致村民喜歡聚集打牌,喜歡“東家長,西家短”的議論是非,創業氛圍不濃,致富熱情不高。
從調查了解的情況來看,一般家庭只要有勞動力且身體健康,能出去務工,就能有一定的經濟收入。該村目前之所以還有132戶計416人沒有脫貧,其主要原因在三個方面:一是大病醫治拖累所致。很大一部分貧困戶是因患重病,醫治花費大導致負債累累,陷入貧困。在貧困人口中,有126人身體不健康,患有各種慢性疾病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其中有27.5%喪失勞動能力,不僅不能勞動,還需常年吃藥並要有人照料,平均每戶每年醫療消費為1056元,占家庭開支的20%以上。二是缺勞力缺技術。據調查統計,有近70戶(占貧困戶的53%)因為缺勞動力,有54戶(占貧困戶的41%)家庭因為殘疾或患有慢性病而無法做事,只有閒在家裡。還有16戶雖有勞力但不懂技術,生產開發效益低,又無一技之長,打工靠賣苦力收入不高也不穩定,導致致富無門、增收無力。三是先天不足。在132戶貧困戶中,有88戶低保戶(占貧困家庭的67%),因種種原因導致入不敷出,必須依靠農村低保維持基本生活。還有14戶五保戶,必須由政府給予生活保障。
嚴湖村能否打贏脫貧攻堅戰,成敗在於132戶的增收脫貧問題,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必須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才能奏效。
堅持標本兼治,因戶精準施策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嚴湖村雖然貧困程度比較深,但也有一定的發展基礎,通過扶持可以改變落後面貌,實現脫貧目標。關鍵是要針對當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選對路子,堅持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與增加收入同時並進,瞄準對象,精準施策,破解難題。
(一)堅持長短結合,發展產業增收。近期,要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儘快增加貧困戶收入。一是抓兩個基地。拓展油茶基地,在兩萬畝低改和兩千畝新植油茶的基礎上,繼續新增油茶低改5000畝,新植油茶2000畝,逐步成片。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每年增加500畝,最終達到3000畝以上規模。二是抓種養發展。包括:鞏固水稻種植,提高種糧效益;依託龍頭企業,與贛州城區市場對接,採取“公司+農戶”形式,種植500畝大棚蔬菜;利用低山丘林山坡和門前屋後等閒置土地,栽種桃、李、梨、金桔、蜜桔、板栗、楊梅等小水果1000畝以上;利用閒置山場,發展生態養雞、養牛等產業,增加部分收入。三是抓光伏發電。利用村部學校等公共建築屋頂,鼓勵和扶持農戶利用家中屋頂發展光優發電產業,形成穩定收入來源。
在發展好上述三個產業的基礎上,依託當地資源,發展生態旅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從保護好嚴湖古井、古屋、古驛道、古樹等具有文化底蘊的古代遺蹟入手,進行修繕升級,保護好集中連片老土坯房,改造升級為百年客家民居;利用新江河落差大、水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新江河漂流、新建古法榨油廠和油茶文化、新型“農家樂”等項目,發展嚴湖旅遊,使其逐步成為嚴湖百姓持續增收的重要產業。
(二)堅持標本兼治,抓好教育培訓。充分發揮教育培訓“拔窮根,挪窮窩”的優勢,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一是要抓基礎教育。從改善教學條件入手,讓更多的青少年通過學習深造走出大山。為此,一方面要新建新江教學點,完善嚴湖國小教學設施,改善辦學條件,恢復村完小,解決上學難的問題。一方面通過建立助學制度,防止因窮輟學。可成立村助學基金會,接受社會各界捐款,對困難農戶子女上學實行資助,對考入大學的學生實行獎勵。此外,還可對接政府有關部門熱心人士和社會各界助學團體,形成“一對一”幫扶,防止因學致貧。二是要抓職業技術培訓。積極協調培訓機構和勞保等有關部門開展技能培訓,確保初、高中畢業生在沒有考上高中、大學之後,都能接受職業教育,使農村新增勞動力都能掌握專業技能,就地轉化或者外出務工、經商。切實用好國家對職業教育農村籍學生給予教育補助和推薦就業的政策,有效減輕親職教育負擔;同時,可成立村農民夜校,根據生產發展需要,組織開展蔬菜、油茶、水果種植和生態環保養殖技術培訓,提高生產開發效益。
(三)瞄準132戶貧困戶,落實近期脫貧措施。為實現上猶縣確定的2017年解決絕對貧困的目標,當務之急是瞄準132戶461人的增收脫貧問題。當下,要集中力量抓好兩個增收項目建設。一是油茶低改。平均每戶扶持油茶低改10畝,按照第一年投入1100元(油茶低改可補助800元),後兩年每年投入300元的標準,每年每戶再扶持3000元,連續扶持3年直到進入產果期,實現盛產期每戶每年穩定增收4萬元左右(近期每戶7000元左右收入)。二是光伏發電。選擇租用一個閒置山場,集中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平均每戶30平米,每戶貸款2.4萬。在脫貧之前,每戶每年補助4000元,解決貧困戶的還貸問題,並可實現每戶每年5000元左右的穩定現金收入。與此同時,按照國家政策,對14戶五保戶、88戶低保戶,實行兜底政策,解決好貧困戶的基本生活問題。對132戶貧困戶中72戶有小孩上學的家庭,發動省公安廳的幹部職工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降低小孩上學負擔,並幫助爭取國家有關政策,確保不因學致貧。對居住在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的14戶農戶,列入搬遷扶貧範圍,搬遷安置到城區或工業園區附近,通過技術培訓等,幫助進入工業企業就業,解決好生活出路問題。
(四)突出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一是要抓村莊環境整治。結合城鄉一體化建設,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以建設“詩畫鄉村”為目標,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主要包括平整土地、危舊房改造、道路連通、排水排污、改水改廁、文化體育活動設施等建設內容,最佳化村容村貌整體形象,使民眾居住環境和衛生條件有明顯改觀。二是要抓公共服務設施。包括:以村部為中心,硬化環村道路3公里形成全村循環,改善出行交通條件;建設安全飲水工程,選好優質水源,集中建好中心水池,實行集中供水,鋪設水管,解決全村500多戶農戶飲水難的問題;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新開水渠5000米,對村部前700餘畝農田實施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質量;改善通信設施,力爭每個村小組通廣播、通寬頻網路,為發展電商銷售打好基礎。
通過以上措施,基本可以保障該村現有貧困戶按期脫貧,並在完善醫療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的基礎上,能不因病返貧。
強化精準扶貧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村黨組織建設。嚴湖村能否實現脫貧目標,村支部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目前,該村有黨員41人,其中18人外出創業或務工,力量不集中,黨組織生活較為分散。為此,要緊緊依託省公安廳工作組掛村扶貧的有利條件,切實加強支部建設。一是健全規章制度。完善支村兩委工作制度、議事制度,健全農民自主投工投勞等機制,逐步形成村民自主決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長效機制。二是加強陣地建設。建設好村部,完善農民夜校、圖書室(農家書屋)、活動室、衛生室、籃球場、文化教育、健身娛樂等設施,在村部設定黨(村)務公開宣傳欄。三是完善組織網路管理。重點抓好黨小組建設,28個村小組分片成立黨小組,按照“黨建+”工作理念,將黨小組融入到村民理事會、經濟組織合作社等民眾組織,充分發揮黨支部和黨小組的戰鬥堡壘作用。四是培養後備力量。通過崗位鍛鍊,著力從黨員中培養致富能手,從產業帶頭人、種養大戶和經濟能人中發展黨員。五是培育良好風尚。通過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勞動致富、環境優美示範戶”等評選活動,倡導文明道德新風尚。
(二)強化產業扶貧措施。一是實行一對一幫扶。特別是在產業扶持上,要緊盯132戶貧困戶,除五保戶由政府兜底外,對其餘118戶貧困戶要一對一落實扶貧工作責任人,制定任務書,簽訂責任狀,分戶建檔立卡,分戶制定脫貧計畫和時間表,提出項目安排和具體措施,確保全村132戶貧困戶按期脫貧。二是搭建好組織平台。儘快組建油茶種植、蔬菜種植等合作社,制定好合作社運行機制,通過合作社為各家各戶發展生產提供技術、銷售等方面的服務,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實行產業化經營,解決好“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連線問題,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三是盤活閒置土地。通過土地流轉,把土地向致富能手和龍頭企業流轉,農民通過培訓到企業打工,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通過土地流轉收入、打工收入和企業分紅,提高農民收入。四是用活扶助資金。實施好產業發展項目,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力,鼓勵和吸引外出務工村民及有一定實力志願青年回村創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三)強化扶貧資金監管。一是最佳化制度設計。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圍繞脫貧目標,根據貧困地區發展需要,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類扶貧優惠政策,最佳化制度,完善機制,用政策調動企業和社會各界的扶貧積極性,對農民發展產業、生產經營予以鼓勵和支持。二是增強扶貧合力。充分整合各有關部門的資金項目,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對產業扶貧的項目,基本的資金必須打足,不能“釣魚”。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為扶貧產業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三是加強資金管理。扶貧部門要嚴格執行扶貧資金管理制度,加強監督檢查,規範資金管理,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四是加強政務公開。對每一筆扶貧資金的使用,都要做到政策、資金、項目三公開。可組建村老年人協會,充分發揮老黨員、老幹部的作用,對扶貧項目實施進行經常性監管和全過程跟蹤,確保項目建一個,成一個。
(四)建立後期幫扶跟進機制。通過精準扶持和攻堅克難,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解決現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但由於這部分人的發展基礎脆弱,如果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做保障,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和意外情況,一部分人又將重新返貧。為此,一要建立脫貧後期幫扶機制。貧困人口脫貧後,要落實責任人進行3~5年的跟蹤,繼續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問題,直至其持續發展,實現穩定脫貧。二要完善大病救助和商業保險制度。既要提高醫保中大病報銷額度,還要加大大病醫治商業保險力度,最後由政府實行救助兜底,確保農戶不會因病致貧。三要建立農業生產和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確保農戶不因災致貧。四要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範圍,將學雜費免費範圍從目前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擴大到從學前教育到高中和中職教育,防止因學致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