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列

《精列》是漢末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借祈求長生,表達了詩人深感時光流逝的感慨。全詩寫的是曹操對生命與神仙的思考,清晰真誠地袒露出晚年曹操複雜而微妙的心理世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精列
  • 創作年代:東漢末年
  • 作品出處:《曹操集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曹操
  • 題材遊仙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精列
厥初生⑵,造化之陶物⑶,莫不有終期。
莫不有終期。聖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
願螭龍之駕⑷,思想崑崙居⑸。
思想崑崙居。見期於迂怪⑹,志意在蓬萊。
志意在蓬萊⑺。周孔聖徂落⑻,會稽以墳丘。
會稽以墳丘⑼。陶陶誰能度⑽?君子以弗憂⑾。
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⑿。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精列:樂府舊題。郭茂倩將其收入《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相和曲》。精,指精神靈氣,古人認為這是生命的本原。列,同裂,分解。精氣分解指人的衰老或死亡。有人認為“精列”即鶺鴒,亦即精衛,也有人認為是精要之語的強調重列。
⑵厥:其,此處指代萬物。
⑶造化:天地自然。陶物:即造就萬物。陶,製作瓦器,引申為化育、造就、培養等。
⑷何為:為何,為什麼。
螭(chī)龍:傳說中無角的龍。螭,《說文》雲,“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雲無角曰螭。醜知切”。
⑸崑崙: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西方神山,被稱為中國山脈的“太祖山”。有人認為此處崑崙暗指曹操尋得的風水寶地鏵尖垴。
⑹見期:期望見到。期,《說文》雲,“會也。從月其聲”。迂怪:神靈怪異。迂,《說文》雲,“迂曲迴避。其義一也,從辵,於聲。憶俱切,五部”。
⑺志意:心愿。蓬萊:古代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名,是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亦常泛指仙境。另一說,西漢元光二年(前133),漢武帝東巡至蓬萊,望神山不遇,築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 今山東省煙臺市下轄有蓬萊市。有人認為曹操以崑崙、蓬萊之際暗指魏國疆土。
⑻徂(cú)落:同“殂落”,死亡。徂,《爾雅·釋詁》雲,“往也”,又雲“存也”,此處指周、孔二聖隕逝。
⑼會(kuài)稽:此處指會稽山,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南部,是中國五大鎮山之南鎮。相傳大禹東巡,在會稽山大會諸侯,病死後葬於會稽山。
⑽陶(yáo)陶:漫長的意思。此指漫長的歲月。一說快樂的樣子。度(duó):估計,推測。
⑾君子:指心胸寬廣,有作為、有見識的人。弗:不。
⑿時過:一作“過時”。微:少,微小。

白話譯文

萬物初生,化育萬物,終始循環,難道大自然就沒有終結的時候嗎?
自然萬物都有自己的終期,即使是古代的聖賢也不能避免,那為什麼還要為生命走向盡頭而擔憂呢?
但願那無角的螭龍能為我駕車,將我帶到魂牽夢繞的崑崙山。
心裡想著神仙居住的崑崙山,期望看到山上的神靈怪異。我還有一個心愿是到海上去看一看蓬萊仙山。
我最大的心愿是到蓬萊仙山求得長生啊。可是,品德高尚的周公和孔聖人也要死去。會稽山上的墳塋就埋葬著大禹這樣偉大的君主。
大禹這樣偉大的君主也埋葬在會稽山上。古往今來,有誰能度過漫長的歲月,永世長存呢?心胸曠達的人應該不會為死而感到擔憂。
不知不覺中已到了垂暮之年,時間匆匆地過去,來日不多啊,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創作背景

從詩中“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兩句推測,此詩當作於曹操的晚年時期。曹操愛好音樂,今存他的詩歌全是樂府詩。有些詩歌有可能是即興唱出的,內容時轉時斷時續,並沒有經過嚴密的構思。這首詩就是這樣。

作品鑑賞

此詩為曹操遊仙詩代表作,真實地反映了一代政治家曹操希望完成統一大業,而又無法挽留時光的感傷。
全詩大致可分四節。第一節六句,意謂自然造就的萬物,包括賢能的聖人都難免死亡。死亡是必然的,不必為死亡而憂傷。但由於長生不死傳說的影響,曹操又產生了幻想,於是接下去的第二節五句,由寫現實的人間轉寫幻想的仙境,表現了對長壽的期望。但仙境畢竟是虛幻的,因此接著第三層六句,又轉寫現實的人間,寫周公、孔子和大禹這樣的聖人都死去了,說明沒有人能夠長生久存。明智者不必為生命短暫而憂傷。最後一節用兩句詩收束,發出了“年之暮奈何”的感慨,表現了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短暫的無奈。
晚年的曹操隨著生命的流逝,越發感覺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要完成統一大業的難度。這首詩寫的是曹操對生命與神仙的思考。一方面,曹操也幻想著“螭龍之駕”,生活在“崑崙”、“蓬萊”之中;另一方面,他並沒有沉湎於自己的幻想,而是清醒地知曉,神仙世界僅是幻想而已。因為“厥初生,造劃之陶物,莫不有終期”,即使是聖人賢人也會死亡,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因此曹操自我安慰說“君子以弗憂”。既然明白神仙世界是虛幻的,生命必然會走向終結,那么詩人就應該樂天知命,不服憂愁了吧?恰恰相反,理性的詩人對此的確明白,但他憂愁依舊。“憂”在詩中二度出現,“何為懷此憂”、“君子以弗憂”。憂愁其實一直伴隨著詩人,並不以詩人的理性清醒而逃遁。“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是晚年曹操心頭永遠的痛。此詩清晰真誠地袒露出晚年曹操的心理世界。這一心理世界,複雜而微妙。
曹操素懷統一華夏之志,但是,“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年已遲暮的曹操尚未完成他的事業,於是他想到要去崑崙、蓬萊尋求長生之術,來完成他未竟的事業。但是,正當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時,現實與期想的矛盾,又使他發出了“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的感嘆。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