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18年度)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18年度)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18年度)》是2018年11月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亞洲金融智庫。

基本介紹

  • 書名: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18年度)
  • 作者:亞洲金融智庫
  • 出版社:中國金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頁數:235 頁
  • 定價:5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499868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
  2017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粵港澳大灣區提升為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域是“9+2”的11個城市,即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整體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面積不足1%,總人口約6800萬人,不足全國總人口的5%,創造了全國近12%的GDP,為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奠定了堅實基礎,也將成為連線中國與世界的紐帶與溝通樞紐。1.全球三大灣區都是以“金融+”的形式促進經濟發展,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差異化優勢為創新提供了巨大空間
  以紐約灣、舊金山灣和東京灣為代表的全球三大灣區,均已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互補、錯位發展的多核格局和多樣化、綜合性、產業鏈齊全的城市群體系,灣區經濟已經對所在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分別以“金融+科技”“金融+服務”“金融+產業”為特色,金融綜合服務業是城市群產業鏈發展的重要一環產業,與同時,配合“科技驅動、一體化物流支持和現代旅遊業+”,金融的發展是灣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需要關注的是,配合不同的經濟發展需要,在不同金融監管體系下,不同灣區的金融市場形成了金融業態發展程度各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結構。
  與其他三大灣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二三四”(即一個國家、兩個體制、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三套監管體系、多個監管主體”的特徵,在金融市場的動態發展中如何發揮多體制的優勢並保證監管有效性,給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和潛在挑戰。2.11個城市產業結構特點各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三個核心集聚城市與周邊城市形成差異化的金融發展路徑在粵港澳大灣區政府政策與合作方面,各級政府通過CEPA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自由貿易區建設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9+2”的11個城市在政府合作機制、金融市場融合、產業鏈融合、基礎設施融合以及科技融合等方面持續深化,各城市逐步明確自身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產業發展方面,大灣區城市群泰爾指數顯示,香港的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與合理化程度一直領先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大部分城市在提升產業結構質量的同時,最佳化了勞動力要素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分配。
  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金融服務的供給與需求方面,對大灣區各城市產業空間分布和金融專業化進行分析,其結果表明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的空間分布從香港的“一城獨秀”,發展到以香港、深圳和廣州為核心集聚城市的“中心一外圍”結構。香港金融集聚中心的功能主要分散到了深圳與廣州,形成了3個城市輻射其他城市的效應,其餘8個城市中,特別是東莞和佛山,金融業規模占比提升都較為明顯。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產業結構差異化,有助於實現各城錯位發展與灣區金融發展整體優,未來需要加快推動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綠色金融以及便民民生金融的融合發展。
  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中心特徵和金融中心的發展方面,大灣區金融行業發展GL指數顯示,香港與內地金融產業融合程度在波動中逐步深化。香港與內地金融貿易服務規模保持快速增長趨勢,香港對內地金融服務保持順差且淨出口金額持續增加,內地對於香港的金融服務需求不斷擴大。
  整體而言,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自由貿易區建設以及金融科技運用的機遇,進一步推動金融融合。在金融融合路徑選擇上,應該在整體規劃中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連線內地與世界的樞紐,以金融科技發展為抓手推動金融融合,以及提高金融風險監測的重視程度。3.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的互設主要以銀行業為主,中資銀行在香港正積極向領導者的地位發起挑戰,中資險企規模在澳實現跨越式增長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的融合基礎較好,藉助“一國兩制”的體制優勢,持續加速金融機構“引進來”“走出去”。
  “引進來”主要體現在港澳資銀行業在粵的發展,截至2018年初,超過10家港澳銀行在廣東省21個地級市設立約30家分支機構,占廣東省外資銀行網點總數的56%,已經成為廣東中小企業服務領域的有益補充。
  “走出去”方面,中資銀行數量占香港銀行業的三分之一,已經成為香港銀行業的重要力量,正積極向行業領導者的地位發起挑戰;中資投行在香港證券業中已經居領導者地位;中資資產管理機構目前處於市場補缺者的位置,市場份額較低,但機構數量持續增長。澳門地區,中資金融企業發揮著帶領帶頭作用。
  建議發揮港資銀行跨境業務經驗,加速港資銀行在粵建立分支機構;藉助澳門葡語系優勢推動金融合作,促進粵澳金融協同發展;加快推進港澳保險業在內地開展醫療保險和財險業務;發揮粵港澳金融科技創新的巨大潛力,為粵港澳金融機構協同發展提供新思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粵港澳大灣區與全球主要灣區的金融運行對比
第一節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的背景
一、金融發展促進經濟成長,催生灣區經濟
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歷程
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具備融合基礎
四、開放與聯通、融合與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方向
第二節 “金融+”支撐全球灣區一流城市群建設
一、全球三大灣區已形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
二、全球三大灣區城市群和產業群建設的金融驅動力
三、科技與金融雙輪驅動產業集群的發展
四、物流集運中心強化城市群的競爭力
第三節 全球主要灣區金融市場多層資本市場發展特徵各異
一、全球三大灣區金融市場發展概況
二、對標全球三大灣區金融市場
三、金融發展與融合的啟示
第四節 對標全球主要灣區金融監管
一、美國金融監管:雙層多頭監管模式面臨新挑戰,監管趨向放鬆
二、日本金融監管:統一監管和審慎監管為日本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三、借鑑美日經驗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監管協調應對機制
第二章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與融合的進展研究
第一節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金融融合政策進展分析
一、政府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二、經濟金融融合政策全面推進
三、“9 +2”灣區城市差異化分工協同發展
第二節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經濟發展與金融支持分析
一、經濟金融已呈現梯級發展態勢
二、金融融合推動產業差異化升級
三、金融發展促進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
第三節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金融需求和空間分布分析
一、“9 +2”灣區城市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更趨平衡
二、金融業空間分布由香港單中心向港深穩多核心演化
三、金融融合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支撐與引領作用
第四節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中心發展及金融合作分析
一、區域金融基礎促進金融中心發展
二、獨特金融發展環境下形成國際和國內雙金融中心
三、金融中心之間存在強烈金融服務相互需求和密切金融合作
第五節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與融合的機遇與路徑選擇
一、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與融合的機遇
二、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與融合的路徑選擇
第三章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的協同發展
第一節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協同發展的現狀
一、港澳金融機構在粵的發展現狀:港資銀行成為中小企業服務領域的
有益補充
二、粵澳金融機構在港的發展與融合:中資銀行是挑戰者,中資券商和
中資保險是追隨者,中資資管是市場補缺者
三、粵港金融機構在澳的協同發展:中資金融企業發揮領導者的引領作用
第二節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協同發展中的金融科技創新
一、金融科技整體發展概況:大灣區金融科技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發展潛力巨大
二、金融科技生態發展狀況:生態體系完善,實力有待提升
三、金融科技政策發展狀況
……
第四章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融合與發展
第五章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監管的新進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