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福壽紋碗

粉彩福壽紋碗

粉彩福壽紋碗,本品出於雍正早期年間,器型規整,成對出現。彩繪吉祥蟠桃圖,豐富而不冗雜,秀麗雅致,分潤柔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粉彩福壽紋碗
  • 年代:雍正早期
  • 展示地址:澳門中信
粉彩瓷是琺瑯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致,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清康熙晚期,景德鎮窯在琺瑯彩瓷製作的基礎上開始燒制粉彩瓷,但製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製作。到了雍正朝,無論在造型、怡釉和彩繪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雍正粉彩由玻璃白在彩繪畫面打底,用傳統繪畫中國的沒骨畫法渲染,突出了陰陽濃淡的立體感,色彩豐富,以嬌艷柔麗名重一時。粉彩裝飾圖案豐富,紋飾有山水人物、花草蟲蝶等。《陶雅》中稱讚“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鮮艷奪目。”
“過枝花”是瓷器紋飾的一種特殊構圖方式,這種內外壁或器身與器蓋的紋飾相連,渾然一體,似花枝越過牆頭,故稱為“過牆龍”、“過牆花”,裝飾技法新穎別致,有獨特藝術風韻。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過枝花畫法“成化開其先”,但傳世器未見成化時期的器物。目前傳世品以康熙朝鬥彩“御賜純一堂”款鳳竹紋碗為最早。清代雍正、乾隆時期較為流行,有過枝花卉、花果及龍紋等。道光、光緒時期有過枝葡萄、懶瓜紋常見。文中這款粉彩福壽紋碗便為大清雍正年制,採用了“過枝花”的構圖方式,直口,弧壁,深腹,圈足。粉彩裝飾,盤內外壁繪桃蝠紋,一株枝繁葉茂的桃樹,盤根錯節,由碗外壁彎曲盤內,粉花綠葉,六枚嫣紅熟透的碩桃懸掛枝頭,五隻紅蝠展翅飛舞。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清末陳瀏《陶雅》記有:“庚子後,所出五彩過枝之盤碗甚多,有桃實八枚綴於枝上者,索價亦甚巨。過枝雲者,自此面以達於彼面。枝幹相連,花葉相屬之謂,皆雍正官窯也。”
蝠桃圖為清代瓷器裝飾典型的吉祥圖案,粉彩器常有繪製,雍正、乾隆兩朝均有燒制,畫意內容相同。碩桃取“壽”之意,“蝠”與“福”諧音,五隻蝙蝠裝飾,寓意“五福臨門”、“五蝠捧壽”之意。雍正器有繪六或八枚桃紋,多繪有八桃,乾隆時期常繪九桃,故有“雍八乾九”之說,而六桃圖則出現於雍正早期,更為稀有,同時早期雍正瓷器存世量,能留存至今甚是不易。雍正裝飾桃紋器物,有盤、碗、橄欖瓶、天球瓶等。此碗造型精巧玲瓏,胎體輕薄,釉面瑩潔細潤,敷彩新嫩,紋飾繪製精工,紋飾畫意生動,寓意吉祥,色調清麗淡雅,清新雋雅,為雍正粉彩器的上品。正如陳瀏《陶雅》評論雍正窯器有:“雍正窯極精之脫胎瓷畫。有四絕焉。質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絕也。薄如卵幕,口噓之而欲飛。映日或燈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筆畫彩色。二絕也。以極精之顯微鏡窺之。花有露光。鮮盆娥細。睫有聳毛。且莖莖豎起。三絕也。小品而題極精之楷篆,各款細如蠅頭。四絕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