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甸鎮

米甸鎮

一顆閃爍在靈光驛道上的璀燦明珠,一處天上人間彼此心儀的棲身之地,地理結構有著“三坪七井九架坡、月照旗鼓鳳遮陰,群峰環抱壟蒼翠、地龍清澈映山嶺”的奇異布局;人音深處不乏“彝家村寨歌聲飛,街巷但聞笛悠揚”的生活情趣。山水迤邐、碧綠如綢,村落隱映、路橋連環,動似雲霞沉浮、靜若睡女之姿。古為川藏商隊往返客居的首選之所,今是煤炭、核桃、野生菌類以及多種名貴藥材的豐產之地。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不僅居住著漢、彝、白、苗僳僳等各民族同胞,還是盛產作家、詩人的搖籃,是歌舞昇平、詩詞輩出的文獻名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米甸鎮
  • 外文名稱:MI DIAN ZHEN
  • 別名:你甸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
  • 下轄地區:全鎮轄三家、克昌、岔溝
  • 政府駐地:米甸街
  • 電話區號:0872
  • 郵政區碼:672109
  • 面積:413平方公里
  • 人口:2.80萬人
  • 方言:彝族話,白族話,祥雲方言
  • 氣候條件:屬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
  • 著名景點:塔坡山
  • 機場:大理機場
  • 車牌代碼:雲L
概況,沿革,地理,行政區劃,人口民族,自然氣候,農村經濟,文化教育,文學藝術,文學創作,文藝演出,基礎建設,特色產業,資源環境,農村科技,

概況

米甸鎮位於祥雲縣北部。面積413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2006年)。轄三家、米甸、克昌、岔溝、大松坪、自羌朗、香么所、黃草哨、楚場、插朗哨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米甸街,距縣城40千米。境內有州屬香摩夕煤礦。有楚場古驛道一條,1936年4月,工農紅軍紅六軍團長征曾經過此道。

沿革

1950年設米甸分區,1951年為第五區,1958年改米甸公社,1962年與禾甸公社合併為第四區,1969年復稱米甸公社,1983年設區,1988年置米甸彝族鄉。1997年,面積413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轄米甸、香摩夕、插良哨、楚場、岔溝、自聑朗、黃草哨、克昌、三家村、大松坪10個行政村,鄉府駐米甸街。2001年撤鄉設鎮。
[郵編]672109 [2007年代碼]532923108:~201三家村村 ~202米甸村 ~203克昌村 ~204岔溝村 ~205大松坪村 ~206自羌朗村 ~207香么所村 ~208黃草哨村 ~209楚場村 ~210插朗哨村

地理

米甸鎮全貌米甸鎮全貌
米甸鎮位於祥雲縣東北部,地處兩州三縣交界處,米甸鎮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米甸街就是“西南絲路”的必經之路,公元1382年至公元1659年間米甸都是縣、郡、賧駐地,是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米甸鎮的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核桃之鄉”、“煤炭之鄉”的地位日顯突出。東與楚雄的大姚、姚安縣毗鄰,南與禾甸鎮相連,西北與賓川縣接壤,總面積41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山場面積51.8萬畝,鎮政府駐地米甸鎮,祥香公路、祥姚公路穿境而過,距大理州府85公里。全鎮轄三家、米甸、克昌、岔溝、大松坪、自羌朗、香么所、黃草哨、楚場、插朗哨10個村委會,72個村民小組,92個自然村。

行政區劃

全鎮轄三家、米甸、克昌、岔溝、大松坪、自羌朗、香么所、黃草哨、楚場、插朗哨10個村委會,72個村民小組,92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

2006年,總戶數7086戶,其中農業戶6749戶,占95%,非農戶337戶,占5%;總人口27581人,其中農業人口26911人,占98%;非農業人口670人,占2%;男14022人,占50.8%;女13599人,占有49.2%;有漢、彝、白、苗、傈僳等11個民族,漢族16723人,占60.6%;少數民族10858人,占39.4%,其中彝族7912人,占28.8%,白族1846人,占6.8%,苗族399人,占1.6%,傈僳族213人,占0.1%,其他少數民族13人,占0.05%,人口密度67人/km2。

自然氣候

米甸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為五頂山,海拔3241米,最低點為插朗哨村,海拔1520米,相對高差1721米,東西最大橫距29.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6.4公里,立體氣候明顯,屬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冬乾夏濕,寒暑差距小,四季差別不明顯,年平均氣溫15.2℃,最高溫度31.7℃,最低溫度4℃,無霜期234天,年降雨量822.5毫米。主導風向為西南風,蒸發力強,海拔變化導致產生高山寒,半山涼,壩區暖,河谷熱和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局部小區氣候特徵。
塔坡山塔坡山

農村經濟

2006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677萬元,比上年增長1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4731萬元,比上年增長10.8%;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6751萬元,比上年增長19.6%;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3195萬元,比上年增長15.3%;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2.23%、46%、21.77%。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60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98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66萬元。
水稻水稻
種植業是農業的支柱,主要種植水稻、包穀、大麥、蠶豆等作物,2006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116畝,糧食產量840.7萬公斤,烤菸栽種面積3200畝,烤菸產量43.2萬公斤,油料作物播種面積579畝,油料產量8.7萬公斤,蠶桑栽種面積7623.89畝,蠶繭產量17.7萬公斤,果園面積2943畝,水果產量30萬公斤, 2006年農業總產值完成4731萬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農業產值2231萬元,林業產值494萬元,畜牧業產值1918萬元,漁業產值73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7.2%、10.04%、40.5%、1.54%、0.32%。2006年生豬出欄13825頭,羊出欄4767隻,牛出欄893頭,馬出欄6匹,驢出欄76頭,騾出欄12匹,雞出欄34409隻,鴨出欄139隻,鵝出欄43隻,小兔出欄437隻;2006年年末生豬存欄14387頭,羊存欄14009隻,牛存欄5717頭,馬存欄50匹,驢存欄686頭,騾存欄1838匹,雞存欄34405隻,鴨存欄215隻,鵝存欄52隻,小兔存欄437隻;肉類總產量140.22萬公斤;禽蛋總產量11.73萬公斤。年末耕地面積為19269畝,其中:水田9256畝,旱地10013畝,人均占有耕地0.716畝,農民人均產糧312公斤。2006年末累計完成退耕還林5639畝, 2006年末全鎮實有勞動力人數為16806人,其中:從事第二產業勞動力人數為1806人,從事第三產業勞動力人數為1740人。2006年全鎮對外勞務輸出1241人。

文化教育

米甸鎮現有1所初級中學、1所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0所村文化技術學校、10所村級國小、1所寄宿制國小、29個教學點。全鎮共有幼稚園(學前班)12所19個班,在園學生644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生入學率100%,文化技術學校開辦面達100%。中國小專任教師合格率達100%。1996年,全鎮順利實現“普六”和1999年實現“兩基”、“普實”目標。中學配置了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儀器各1套;各所國小均配置了1套自然實驗儀器,共有圖書17201冊,生均6.9冊;各校設有德育室、實驗室、圖書室、少隊室等學習活動室。2004年,國家實施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工程,全鎮建立了教學光碟播放點44個,衛星教學收視點12個,米甸中學開通了遠程教育網,電子計算機61台,建成多媒體教室1間,計算機教室1間,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城鄉教育差距逐步小

文學藝術

文學創作

米甸山清水秀、地靈人傑,創造了德昌縣的燦爛文化,長官司府的悠久歷史;不僅留下了《紫更色》的壯麗神話和“苗氏部落”斑斕遺址以及眾多的寺、廟、閣、塔、宮、石碑石刻等文物;也孕育了許多才華橫溢的作家和詩人,除了《曠怡樓序》的作者、晚清貢生李佩蘭,遊記《萬里單騎走遍雲南》的作者、已故作家李成棟外,更有農民作家吳奎南、人性主義作家張繼前,青年詩人李毓東、崔學仙、所翔等才人輩出;文學作品有吳奎南寫的敘事長詩《遮羞布》《公平社會》,張繼前寫的長篇小說《散金碎銀》《紅粉香塵》《心邊》,李毓東所著詩集《片斷》《追趕春天的花朵》散文集《追憶雲南城》等。

文藝演出

米甸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眾文藝發源較早。明清時期就有以《三國演義》《封神榜》《水滸傳》《說岳全傳》為題材編寫的滇劇在上演,1944年,中華民國米甸鎮鎮長張澤久聘請昆明滇劇名角、變賣公田4畝作經費組建米甸滇劇團,編演《三氣周瑜》《秦香蓮》《鍘美案》《打魚殺家》《楊家將》等傳統節目。1984年,農民作家吳奎南創作的花燈小戲《靈丹妙藥》榮獲大理州青年農民文藝匯演一等獎;1987年,張繼前創作的小品劇《春杏》在縣內外的許多鄉鎮上演;此後,李曉光創作的《喜事風波》《祥雲又添新紫氣》《一彎新月照橋頭》《火把歡歌》,李光玉創作的《米甸是個好地方》《恭賀新禧》等花燈劇目一直深受地方民眾喜愛。

基礎建設

米甸鎮的水利建設起步早,抓得實,發展快,其規模和質量都好於往年,為全鎮夯實農業基礎,增強發展後勁,打下堅實的基礎。2006年全鎮共完成水利建設項目23件,累計投入勞動力19.6萬個,完成基建投資419.78萬元(其中:上級補助414.41萬元,自籌4.87萬元),累計完成工程量15.09萬立方米。全年共建成22立方米罐式水窖60個,100立方米水池12個(投資12.24萬元);建成人畜飲水工程2件,解決了609人,27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通過項目的事實,改善灌溉面積1200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00畝,改造中低產田8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70畝,建成三面光水溝3條,長1210米。截至2006年底,全鎮有小(二)型水庫12件,塘壩90件,總庫容量311.99萬立方米,有抽水站22台(固定站),機電提灌面積4884畝,有效灌溉面積13324畝,按實際耕地面積計算,有效灌溉率為69%,旱澇保收面積3618畝,旱澇保收面積達18.77%,水利化工程為52.54% 。

特色產業

米甸核桃已有300多年的悠久歷史,皮薄仁白,油脂適中,曾在1981年全國泡核桃資源評比中獲優質獎,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前景較好,我鎮獨特的氣候 和廣闊的山場資源,為核桃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此,我鎮始終堅持“因地制宜、擇優布局、注重效益”的發展在思路,採取了技術培訓、典型引路,低次林改造等一系列有利於泡核桃發展的有效措施。同時,積極為核桃加工銷售的個體經營業主營造一種既富民又富商的經營環境和條件,有力促進了泡核桃加工、銷售市場的繁榮,核桃生產已遍布全鎮十個村委會,截止2006年底累計發展泡核桃7.2萬畝,100萬株的規模。據統計,核桃產量達500噸,按均價25元∕公斤計算,產值達1250萬元,加工銷售2200噸(含外州縣購進部分),按每公斤支付1.5元的工時費計算,可增加民眾收入330萬元。現正向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中心申報“綠色食品”,塑造米甸核桃品牌,努力將米甸建成雲南省內重要的核桃加工銷售集散地之一。
米甸鎮米甸鎮
米甸蠶桑生產已與農業結構調整融為一體,蠶業化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蠶業已成為我鎮的支住產業之一,蠶桑產業化經營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蠶桑生產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2001年發展發來,蠶桑已遍布全鎮9個村委會(香么所除外)截止2006年底,我鎮共有桑園7623.89畝,全鎮共養蠶4759張,養蠶戶數1283戶,產繭量177噸,產值460萬元,張產量37.26公斤,張產值968.42元,上繭均價27元∕公斤,蠶桑產業已成為我鎮農民致富的一項支柱產業。
米甸是祥雲縣的煤炭主要產區,轄區內的煤炭南北走向長,北與賓川縣接壤,南與禾甸鎮黃聯村接壤。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自羌朗、香么所、米甸、三家四個村委會的部分村組。據有關部門初步探測,轄區內煤炭貯量約為2400萬噸,均屬無煙煤、炭化程度高、水分少、含硫量低,發熱量高,到5000至6700大卡。2006年產煤30萬噸,年產值5929萬元,煤炭開採業一直是米甸地區的龍頭支柱產業,帶動和促進了米甸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資源環境

米甸鎮內有清澗美中型水庫一座,小水庫8座,小壩塘上百座 ,克米河、大松坪河、香么所河。米甸山場資源豐富,植物資源主要有:雲南松、華山松、核桃、竹類等;野生藥材主要有:首烏、刺黃蓮、防風、重樓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雉雞、穿山甲、錦雞等;境內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林下野生菌,松茸、木耳、香菇等。可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還有許多含豐富礦物質的山泉可待開發。米甸鎮從90年代起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利民工程,全鎮完成退耕還林面積5639畝,森林覆蓋率73.7%,對農業種植,經濟果木栽培,野生菌加工,核桃粗、精加工等給予優惠扶持,對造成嚴重污染的小煤窯進行了關閉整頓,米甸的生活、生產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米甸鎮米甸鎮

農村科技

2006年,米甸鎮科技培訓工作緊緊圍繞縣鄉農來發展的要求,培訓以科技興煙為主,積極組織協調科技服務的有關部門,大力培訓蠶桑種植技術,泡核桃技術,科學養豬及爆破安全生產技術,進行了現場種植技術的指導,多形式、多渠道,寬範圍的方式進行科技服務,全鎮科技培訓168期次,16443人次。 經過農村適用技術培訓和採取田間地頭的技術指導,廣大幹部民眾的科技意識有所提高,農民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的觀念越來越強,農業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和豐厚的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