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斗

米斗

米斗是稱量糧食的量器,是古代官倉、糧棧、米行及地主家裡必備的用具。為使堅固耐用,米斗多用上好的木料製成。加上米斗有著吉祥的寓意,是豐饒富足的象徵,帶有濃郁的民間文化韻味,如今也成為了一種頗具意趣的藏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斗
  • 外形:呈方體
  • 用途:為稱量糧食所用。
  • 詞性:名詞
歷史沿革,製作,寓意,度量標準,

歷史沿革

糧食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在古代具有交易量大、流通面廣、收支頻繁等特點,如交租、納稅、買賣、易物、支付報酬,大都是以糧食作為折算。米斗是隨著糧食生產而發展出來的用具,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上寫道:“其收賦稅於民以小斗受之,其稟予民以大斗,行陰德於民。”
春秋時田釐子任齊國大夫,暗施仁惠於民眾,收取賦稅時是用小斗量,賜給百姓糧食則用大斗。但是,這一時期各地的米斗,並沒有統一的度量標準,米斗的大小容積因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小的區別。直到秦代統一了度量衡,漢代又進一步制度化,十升為斗、十斗為石的標準才被固定下來。

製作

米斗多為方體,有正方及口大底小兩種造型,斗的中間設有一根橫槓,與口齊平。這種設計既便於提攜,又可在稱量時,用尺子將堆高的糧食刮平,保持重量的準確。製作米斗的木料品種很多,有楠木、樟木、榆木、櫸木之類的雜木,亦有金絲楠、雞翅木、錢梨之類的硬木,板壁緻密而又富有彈性,既不怕水又可防蟲蛀。
考究的,在米斗的邊角處還會包鑲銅皮進行加固,由此在使用的過程中,與米粒穀粒長期摩擦也不會導致耗損。而且於製作工藝上也極為精細合理,乃以精密的榫卯互嵌結合,整個米斗不用一根釘子,但交接處無不是嚴絲合縫,渾融一體,且能適應冷熱乾濕及重量的變化,不漲不裂,堅實耐用。斗的四壁不事修飾,但常有標示主人或所屬店鋪名號的雕刻字型。整體視覺上簡約質樸,有一種敦實渾厚的氣勢。

寓意

米斗的外形呈方體,為稱量糧食所用。
一些做生意的人,更認為米斗是對做生意很有“意頭”(彩頭),“斗出斗入”,日進萬金。
嶺南一帶農村青年新婚之夜鬧洞房畢,新婚夫妻不能立即上床睡覺。由伴娘安排坐在床邊的米斗上,米斗里放有剪刀、尺子、針線、木梳、小鏡、粉盒、毛夾之類要湊夠八件。此俗據說始於周朝,文王婚夜,妖狐作祟,姜太公拿來聚寶盆,盆里放八仙使用的八件寶貝:葫蘆、葵扇、玉蕭、書冊、雙金線、花籃、拐杖、寶劍。當妖狐到來時,八寶金光射目,妖狐即刻逃之夭夭,王、妃遂平安。後來民間便以女紅代替八寶,以驅邪保平安。

度量標準

一升米現在重1.25斤,10升米為一斗,一斗重12.5斤,=6.25千克
中國古代計量方法極為精確,且為十進位制。即:一斗為十升,每升約重1.5公斤;一升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為十厘,僅重0.015克(約一粒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