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尼彈

米尼彈

人們一直以為米尼彈是熱兵器時代的產物。其實在冷兵器時代,各地土著就將尾部擴張原理套用於吹箭箭矢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尼彈
  • 類型:武器
  • 發現時間:1823年
  • 發現者:英國第34團的諾頓上尉
  • 改進時間:1836年
  • 改進人:倫敦的制槍師格林爾
發明過程,簡介,發明背景,作用,地位,

發明過程

其中以南印度部落最為典型,該部落的吹箭尾部是用柔軟而有彈性的木髓做成的,通過木髓的擴大而頂住吹管的內層面,防止空氣跑掉,從而把箭發射出去。
簡單的紙筒吹箭箭矢、米尼彈原型簡單的紙筒吹箭箭矢、米尼彈原型
1823年,英國第34團的諾頓上尉在印度南部檢查土著人所用的一種吹管箭時發現這一原理,將其套用到近代火槍彈丸中,創造出極大改變戰爭形態的武器---圓錐形底部擴張彈(米尼彈)。
1836年,倫敦的制槍師格林爾先生改進了諾頓上尉的彈丸,在它的底部又加進了一個錐形的木栓。儘管英國的軍事部門拒絕採用這兩項發明,而法國人卻採取了另外的態度。1849年,法國米尼採用了格林爾的設計,生產出一種威力可怕的米尼式彈丸。[1]

簡介

米尼彈,錐形彈頭的直徑略小於槍膛直徑,這樣裝彈就很方便。彈頭的底部有個圓錐形的空洞,一個木塞堵住洞底,發射時燃氣壓迫木塞擠進空洞,迫使彈底膨脹,緊貼膛線,封閉住彈頭和槍膛之間的空隙,使燃氣無法外泄,又可以使彈頭在膛線壓迫下高速旋轉。米尼彈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彈困難,滑膛槍射程精度太低的問題,使得步槍超過火炮,成為當時戰場上的決定性武器。但米尼彈有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它只能用很軟的合金例如鉛製造,這樣彈頭才易於膨脹。彈頭軟,擊中目標後會馬上變形,停止作用很好,但穿透力太弱。同樣為了快速膨脹彈頭以閉鎖槍膛發射藥只能使用快燃火藥,而發射藥的發展趨勢是慢速燃燒,以便彈頭能在槍膛內得到長時間的均勻加速,以提高初速。
米尼彈1米尼彈1
米尼彈米尼彈
前裝線膛槍,其槍管內部具有膛線;發射子彈時,子彈迫於槍膛內刻有的螺紋線而旋轉飛行,從而具備滑膛子彈不具備的、在高速運動中的精確指向性和長久穩定性,使遠距離狙擊成為可能。前裝線膛槍存有裝填彈藥困難、發射效率低的弱點,在一定程度上被“米尼彈”的發明所彌補。米尼彈的口徑比前裝線膛槍的槍身直徑要小一圈,解決了填彈困難的問題;彈頭底部挖了小洞,發射時,燃起使彈頭膨脹、緊貼槍膛,在膛線的壓迫下,彈頭又可以高速旋轉而出,命中精度大幅提高。米尼彈,是子彈歷史中極具革命色彩的發明。

發明背景

線上膛前裝槍發明之前,各國裝備的槍械均為前裝滑膛槍,沒有裝填不便的問題,但是當線膛槍發明之後,射手的裝填便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由於槍管內的膛線突起,導致槍彈裝填不便,使得線膛火槍的射速和射擊效率極其低下,但線膛槍良好的射擊精準度使各國軍隊無法放棄,於是射手們只好隨身攜帶一個木槌,在裝填時通過敲擊推彈桿方便裝填,這個巨大的不便困擾各國射手長達百餘年,直到米尼彈的發明才得以解決。

作用

在拿破崙時代,燧髮式滑膛槍有效射程,最遠只有100碼,而炮兵發射的葡萄彈和榴霰彈的射程都能超過它,以致火炮成為當時的優勢武器。然而,在1861年,滑膛槍被米涅式來復槍所代替。這種來復槍的有效射程至少為500碼。這就比葡萄彈和榴霰彈的射程更遠,所以,戰術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火炮被退到步兵的後面,成為一種支援性的武器,而不再是攻擊性的武器了。騎兵襲擊步兵就也等於是自殺,因為騎兵還未接近步兵,而大部分馬匹和騎兵就已被打中了。而步兵在500碼射程內就開始發射,不必等到100碼的射程之內再開火的這種遠射程的戰鬥,使得白刃格鬥逐步被淘汰。個人的良好射擊技術,比排槍射擊更為有效。而且,為了充分發揮個人射擊技術的作用,還要求個人發揮主動精神,並要求集體採取疏開隊形。 至此拿破崙時代前的戰術逐漸被淘汰乾淨,戰爭進入塹壕密布的現代戰爭時代。

地位

對此,軍事學泰斗T·N·杜普伊在《武器和戰爭的演變》中對米尼彈給出最高評價:“在1850-1860年之間發明的來福槍和圓錐形子彈與任何先後的新武器技術發展相比都具有最深刻的直接革命性影響。當然,如果現在戰場上出現戰術核武器,估計會有更大的影響,但在20世紀出現的高爆彈、飛機、坦克對當代產生的影響肯定比不上當時的來福槍。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